一日简易快乐养生法(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养生体系的核心理论

治未病的由来

治未病的三个层面

刚才说过在世界传统医学史上,中医是硕果仅存的,强调养生之道,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中医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中医养生体系。

中医养生之道不仅让无病的人遵循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得病的人遵循使用之后,也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

我们认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养生体系的核心理论。

1.治未病的由来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未病”。

“未病”一词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几段文字都在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些隐含治未病思想的篇章,如《灵枢·贼风》提出的“故邪”概念,《素问·刺法论》所云“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现在,治未病学说日益受到重视。

2.治未病的三个层面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这一思想突出了根据疾病的体征、症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早期、有预见性的合理防范,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在中医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认为食疗应该运用于药疗之前,可见其作用不容忽视。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

我们认为“未病”有3层含义:

(1)“无病”:即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

(2)“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阶段。

(3)“已病未传”:即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疾病,没有影响到其

他器官。

根据上述3层含义,治未病包括3个层面:

一是“未病先防”,即健康的时候要注意保健。

二是“防微杜渐”,即疾病早期有轻微表现的时候要积极处理。

三是“既病防变”,即疾病已经产生,要积极治疗,尽可能控制其发展。

中医“治未病”思想主张通过精神调摄(心养)、饮食调养(食养)、运动锻炼(术养)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以期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这也正是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