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要养生,先养心
一、 养生就是快乐养心
◎养生究竟是什么
◎养生是不是苦差事
◎什么时候需要养生
很多人觉得养生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和实践,是需要进行复杂修炼的行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中医养生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看“养生”这一词汇的最初含义。“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一开始就点出了中医的精华——强调养生之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有黄帝的提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为什么上古之人会长寿?古时候的人,都能活100多岁而动作不衰;而现代人,活到50岁就衰老了。是世道变了呢?还是现代人不行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为什么现在的人会早衰?岐伯对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大道至简。
能否长寿,关键在于,能否遵循养生之道。
衰老是自然规律,而使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可以延缓衰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世界传统医学史上,中医是仅有的延续上千年,至今仍能广泛、有效地发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作用的。强调养生之道,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
养生之道,不仅能让无病的人在遵循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还可以让得病的人遵循之后,提高现实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我们再来看看《黄帝内经》中提出的3条中医基本原理:
高明的医生在未得病的时候就强调治理,技术很一般的医生治疗的是已经生病的人。治疗疾病的技术再高明,也不如让人不得病高明。治未病,实际上就是无病要养生的意思。
人的身体状况很好,抗病能力很强,疾病就无法滋生、肆虐。人体的抗病能力从哪里来呢?除却通过个人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正确的养生方法。
得病之后,医生必须首先判断病人的胃气有无。胃气,是人体吸收外界有益物质为己所用的能力。无论治病还是养生,如果选择损害胃气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有胃气,才有生命,才有长寿。
上述3条,说的是同一件事——中医养生。
对养生而言,有一种说法是: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这里的“心”,与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心”密切相关,但并非完全等同,更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心”。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心宁则体健,犹如国有明君,要体健就必须养心。心神不安,性情急躁,身形受损,外邪来袭或内外合邪,为致病之总因。因此,养生中的“养心”与五脏六腑中的“心”关系十分密切。
心为君主之官,可以主宰人身其他脏腑。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充、气足、神旺,精充、气足、神旺者,五脏六腑安和,人体内部抵抗力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而不易患病;即使因外邪强大导致人体生病,善于养生之人也相对更易痊愈。
故养生当以养心为主。
“养生”的目的是让人们顺应自然,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更健康、快乐、轻松地生活。
顺应自然,就要做到顺应外界大自然的自然规律(天人和),顺应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生活状态(人际和),顺应自己内在的禀赋特性和以心为主导的脏腑自然功能状态(自我和),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经过十余年的快乐养生法研究,我总结了一下中医养生的精髓,就是以下20个字:
宁神定志、生活简朴、起居有常、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本书就此养生精髓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按照本书介绍的方法做,你就会发现,养生原来如此简易。
很多人会觉得养生这事恐怕会很辛苦、很复杂,其实不然。中医的养生之道,是通过养生手段让人体达到顺应自然的境界,只要遵循养生之道,顺势而为,就可简单轻松地达到养生的目的,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繁琐的程序;而人体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的源泉,因此养生—健康—快乐,循环往复,人生就可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活得越来越轻松。
但是,养生行为是一种主观行为,终究是要落实到具体操作中的,要有一些付出的。本书着重说明怎样能够简单、快乐、有效地养生。
养生是对我们健康和生活有益的,但再好的方法都是要付出精力和时间的。如何让我们的付出收益最大化?这就要考虑一下养生的时机问题。
其实养生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的,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罢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思维方式都是养生的内容。养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点讲就是我们的处事心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养生,良好的处事心态本身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养生问题。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养生呢?
当你生病了,当你感到身体不舒服了,当你感到心里不自在、不快乐了,就说明你的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了,这时候你就需要停下脚步,静心地思考一下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并积极地采取行动,让自己的身心更顺应自然,这就是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