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粪类圆线虫病
粪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Bavay,1876)是一种经土壤传播的兼性寄生虫,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小杆目、粪圆科、粪圆属,生活史复杂,具有自生和寄生两种生物学特性。粪类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活阶段包括成虫、虫卵、杆状蚴和丝状蚴。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体,成虫主要在宿主(如人、狗、猫等)小肠内寄生,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近年来,随着家庭宠物饲养、移民、难民以及AIDS人群的增多,粪类圆线虫感染机会和感染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大多数人群表现为低度慢性感染,发病过程较长、症状不明显以及缺失敏感性诊断方法等原因,其危害性和感染风险往往被低估,是被忽视的热带病中最易被忽视的疾病之一。
一、流行病学
(一)分布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拉丁美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及美洲中南部等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温带和寒带地区一般呈散发性感染,估计全球感染人数超过3.7亿人。近年来,随着家庭宠物饲养、移民、难民以及AIDS感染人群的增多,粪类圆线虫感染机会及感染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已被WHO列为重要的人类肠道寄生虫病。
(二)流行环节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兼性寄生虫,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既可在土壤中完成其发育过程,也可在宿主体内完成其发育过程,且在同一宿主体内具有自身感染和自行繁殖能力,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性感染和体内自身感染。
当人体接触被污染的土壤、蔬菜或作物时,粪类圆线虫丝状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在体内发育成熟和产卵,虫卵孵出杆状蚴,自黏膜内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当外界环境不利于虫体发育时,宿主排出体外的杆状蚴或土壤中的虫卵孵出的杆状蚴经蜕皮后直接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当人体接触时即可再次感染。人体感染后,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接触性感染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图3-2)。当宿主因其他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发生便秘时,则可引起自身感染,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①直接体内自身感染:寄生于肠道中的杆状蚴自黏膜内直接侵入血液循环继续发育,引起直接体内自身感染。②间接体内自身感染:杆状蚴自黏膜内逸出,进入肠腔,迅速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经小肠下段或结肠黏膜侵入血液循环,引起间接体内自身感染。③体外自身感染:当排出的丝状蚴附着在肛周时,则可钻入皮肤,引起体外自身感染。
图3-2 粪类圆线虫生活史
(三)流行因素
气候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由于土壤适宜自生世代循环发育,感染机会相对增加。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是影响粪类圆线虫病传播流行最主要的因素,其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酗酒以及因HTLV-1或HIV/AIDS感染所致的致命性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1.皮肤损伤
可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并伴有刺痛和痒感,甚至可出现移行性线状荨麻疹。荨麻疹蔓延快,每小时可达10cm以上。病变常可反复出现在肛周、腹股沟、臀部等处皮肤。
2.消化道症状
多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间歇性腹泻并伴有发热、贫血、全身不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若寄生于胆管或肝内,则可引起肝大、右上腹痛、发热等。
3.肺部症状
轻者可表现出过敏性肺炎或哮喘,重者可出现咳嗽、多痰、持续性哮喘,个别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或伴发细菌性支气管肺炎。肺部弥漫性感染病例可出现高热、肺功能衰竭等。
4.弥漫性损伤
当患者因各种消耗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大量幼虫可在体内移行扩散到肺、心、肝、肾、脑等多处脏器引起广泛性损伤,导致弥散性粪类圆线虫病,表现出自身超感染综合征,并可将肠道细菌等带入血流引起败血症等并发症,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5.其他表现
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灼痛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直接涂片法、Baermann法、Koga琼脂培养法、消化法、甲醛-乙醚浓集法、滤纸培养法等,其中Baermann法和Koga琼脂培养法被认为是敏感性较好的检查方法,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法。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低度慢性感染者的检出率。如在24小时内的新鲜粪便中查见杆状蚴或丝状蚴,可认为存在自身感染。
(1)直接涂片法:
取患者新鲜粪便或痰液直接涂片镜检。该法操作简便,但检出率较低,一般为30%~50%,有时可能查不到幼虫。
(2)贝尔曼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
又叫幼虫分离法,是一种直接从粪便中分离幼虫的方法,其敏感性好于涂片法。
(3) Koga琼脂培养法:
本法敏感性(约96%)高于Baermann法,但操作复杂、实用性较差,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很少应用。
(4)消化法:
对于患者组织等标本可按20∶1加入5% NaOH消化后离心,取沉渣镜检。
四、诊断
粪类圆线虫病由于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不明显,目前尚缺乏敏感性高的诊断方法,常常导致病情被忽视或误诊,因而在慢性感染期间加强诊断,有利于治疗。
一般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当患者出现皮肤、消化道、呼吸系统等临床症状,特别是反复间歇性腹泻症状时,应首先询问患者病史及是否来自疫区,如果有相关危险因素暴露史,且同时出现有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例,应根据临床表现考虑本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追踪检查,以明确诊断。粪类圆线虫感染人体后早期,因幼虫在皮肤内移行较快,荨麻疹出现部位及快速蔓延特点(≥10cm/小时)可作为粪类圆线虫诊断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此外,患者一般还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情无法得到控制。通过粪检查见粪类圆线虫杆状蚴或培养出丝状蚴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五、治疗
1.伊维菌素
一种广谱高效抗寄生虫药,是治疗急性和慢性粪类圆线虫病首选药物,可用于播散性超度感染及耐药患者。用法为每天200μg/kg口服,连用1~14天,治愈率可达94%~100%。对超度感染综合征患者,由于无法口服,可按200mg/kg,皮下注射,每48小时一次,直至可自行口服。有报道超剂量使用可引起药物中毒且无特效解药,肌内注射可产生严重局部反应,应予注意并控制用量。
2.阿苯达唑
商品名称“肠虫清”,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驱虫药,临床上用于驱除粪类圆线虫,治愈率约为38%~45%。成人400mg/日,每日1~2次,连服3~7天,12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阿苯达唑与噻嘧啶或左旋咪唑联合应用,可增强驱虫效果。服药后,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等不良反应,但均较轻微,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对本品有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者、急性病、蛋白尿、化脓性或弥漫性皮炎、活动性溃疡及癫痫病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六、预防与控制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预防性药物和疫苗,恰当处理患者排泄物、避免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是防止粪类圆线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除应积极尽早隔离治疗患者、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清洁环境卫生外,更应注意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避免自身感染。临床上,在使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作粪类圆线虫常规检查,特别是对来自流行区人群,如发现有感染,应及时给予驱虫治疗。此外,应注意对家养猫、狗的检查、治疗和个人防护,防止人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