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躯体反射
根据反射弧经过脊髓节段的数目,脊髓躯体反射分为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根据刺激部位的不同,躯体反射分为深反射和浅反射;在病理情况下尚可出现病理反射。
(一)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固有装置,即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最简单的脊髓反射弧的神经元只包括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一般只限于一个脊髓节段内,称为 节段内反射intrasegmenta lreflex,如髌腱反射。大多数反射弧是由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即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尚有中间神经元,有些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在固有束内上、下行数个脊髓节后,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故称 节段间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
(二)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
1.牵张反射
属于节段内反射,是最常见的一种骨骼肌反射。当骨骼肌被拉长时,肌内的感受器(肌梭、Golgi腱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骨骼肌收缩,称为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或 肌伸长反射myotatic reflex,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两种类型。
深反射指快速刺激骨骼肌、肌腱或骨膜,使骨骼肌受到突然牵拉而引起短暂有力的收缩,从而改变肢体的位置,即牵张反射的位相反应。根据刺激部位的不同,深反射分为腱反射和骨膜反射。腱反射是叩诊锤急促敲击肌腱,引起被牵拉骨骼肌的收缩;骨膜反射为叩击骨膜时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临床上常见的脊髓深反射见表1-6。
表1-6 常用脊髓深反射
肌张力反射简称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时,骨骼肌仍不松弛,始终有部分纤维轮流交替收缩,使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肌张力反射是维持人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尤其是站立姿势。当人体直立时,承重关节由于身体的重力作用而呈屈曲状态,这就必然使得相应伸肌持续受到牵拉;伸肌的肌张力反射性增强,以抵抗承重关节的屈曲,从而保持人体的直立姿势。因此,肌张力反射即为牵张反射的姿势性反应。
牵张反射弧的结构简单,感受器为肌梭,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且只涉及1~2个脊髓节段,反应的骨骼肌也只限于直接被牵拉的骨骼肌,故临床上常以深反射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依据之一。当脊髓本身病变时,如发现膝跳反射消失,则病变可能在脊髓第2~4腰节;若膝跳反射亢进,则病变的最低节段位于第2~4腰节以上。
虽然牵张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但受高位脑中枢的调控(主要为抑制作用),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锥体系上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下行纤维(主要为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影响。当高位中枢及其下行纤维发生病变时,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脊髓兴奋性增强,表现为深反射亢进和肌张力增高。
2.反牵张反射
通常情况下,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启动牵张反射,引起受牵拉的骨骼肌收缩;并且牵拉越强,反射性收缩越强;当牵拉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反而使骨骼肌收缩停止,转而出现舒张效应,这种现象称为 反牵张反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
反牵张反射弧的感受器是腱器官。腱器官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腱器官的传入纤维为Ⅰb类纤维,主要感受骨骼肌张力的变化,为张力感受器,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同一骨骼肌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因此,当骨骼肌牵拉达到一定程度时,腱器官兴奋抑制牵张反射,使骨骼肌伸长,避免骨骼肌因过度牵拉而受损。
(三)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
1.屈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侧的肢体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回缩,称为 屈反射flexorreflex,又称 回缩反射withdrawalreflex。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反射路径至少涉及三个神经元,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后者兴奋即引起骨骼肌收缩。理论上几乎所有的经皮刺激都能引发屈反射,但除了伤害性的刺激,在正常情况下被下行传导通路抑制(图1-17)。
图1-17 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
2.交叉伸肌反射
当伤害性刺激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不仅同侧肢体发生屈反射,还引起对侧肢体伸直,称为 交叉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又称对侧伸肌反射。交叉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当一侧肢体屈曲造成身体平衡失调时,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撑躯体,维持身体平衡(图1-17)。
表1-7 常用脊髓浅反射
(四)浅反射
刺激皮肤或黏膜的一定区域,能使相应骨骼肌产生反射性收缩,称为 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其中,刺激皮肤引起的反射为皮肤反射;刺激黏膜产生的反射为黏膜反射。脊髓的浅反射只有皮肤反射,无黏膜反射。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脊髓浅反射见表1-7。
(五)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为正常时没有的反射,是一种原始的屈肌反射,平时被大脑皮质及其下行传导束所抑制。当上运动神经元发生病变时(如皮质脊髓束受损),下运动神经元由于脱离了高级中枢的影响,原先受抑制的这类反射被释放出来。临床上常检查的病理跖反射即为病理反射。
病理跖反射或巴宾斯基征(Babinski征)(图1-18)是最重要的病理反射,为皮质脊髓束受损的确切指征,很少出现假阳性。检查时以钝针在足底外侧缘自后向前划过,至趾根部再划向内侧,即可出现 趾背伸,其余四趾跖屈并呈扇形展开。但1岁以内未能独自站立和行走的小儿,由于皮质脊髓束尚未发育完整,亦可出现此反射。此外,人在深睡、全麻、低血糖及深昏迷时,皮质脊髓束功能暂时受到抑制,也可出现该反射。
图1-18 病理跖反射
与病理跖反射同类的反射还有查多克反射(Chaddock征)、奥本海姆反射(Oppenheim征)、戈登反射(Gordon征)和舍弗尔反射(Schaeffer征),虽然刺激部位不同,但反应和意义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