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学术思想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读书经验

于己百耕耘杏林六十载,注重经典学习,崇尚仲景学说,兼及各家所长,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勤奋善思,师古不泥,勇于创新。作为当代有影响的中医临床家,其读书、治学均有自己的特点。

(一)重视经典,兼及百家

于己百特别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他认为作为中医应特别注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基础、经典中医书籍的学习。他常说:学习《黄帝内经》可知晓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可知晓人之脏腑之间紧密结合、互相协调,树立了人体整体观;学习《伤寒论》能掌握六经辨证的方法和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学习《金匮要略》能掌握脏腑辨证的方法和内伤杂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学习《神农本草经》能掌握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了解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学习经典不仅要读、要背,而且更要理解、要运用,不背诵则无法理解原文,临床也不能灵活运用原文,背诵是理解和领悟经典的基础;只有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能逐渐领悟原文的精神内涵,临床也才能运用自如;学习经典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和创新,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灵活运用,才会有所创新。如溃疡性结肠炎,于己百根据其腹泻便溏、湿泻水泻、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的临床特征,认为本病似属“肠澼”“泄泻”“腹痛”“休息痢”的范畴,特别是与肠澼证非常相像。肠澼,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肠澼为痔。”《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肠澼一证,在《黄帝内经》中凡十多见,既指痢疾,又指湿泻水泻,如杨上善释为“泄脓血”的痢疾,《康熙字典》引《集韵》之“澼,肠间水”而解为水湿泄泻。从《黄帝内经》原文所述来分析,“肠澼”的临床表现不仅有腹泻便溏、湿泻水泻、久泻不止即“飧泄”“肠澼”的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即“肠澼”痢疾的症状,更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际。所以,从《黄帝内经》“肠澼”的概念去认识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比起用泄泻、痢疾等立论更为贴切。

于己百认为读书贵精,基础的、经典的中医书籍要精读,应该多下些功夫,而中医学因其源远流长,书籍文献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所以读书也应兼及百家,博采众方,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读非经典的中医书籍,每本书都有其精华点,每个医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于己百还强调,读书要注意“三勤”:一要口勤,学问学问,不问不明,故要不耻下问,做到口勤;二要手勤,遇到问题要记下,随时查阅字典、辞典,并参考各家注释以寻求答案,若有感想、体会也要记下,以备日后深究;三要脑勤,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结合各家注释与自己的实践经验体会,领悟书中的学术见解、精神实质。

(二)专攻《伤寒》,学以致用

于己百研究《伤寒论》的最大特点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体会,深究善思,尊古不泥,对于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所提出的观点敢于大胆质疑,发表己见。

1.对《伤寒论》“六病”先后排列顺序的认识

《伤寒论》原书中“六病”先后排列的顺序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对此,历代医家看法不尽一致,主要争论点在于少阳病和厥阴病的位置。于己百根据伤寒热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脏腑经络等病变的相互关系分析,在《伤寒论释义》一书中提出“六病”的顺序应以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为妥。这种观点,既符合阴阳表里的病邪传变规律,又符合病情轻重的发展变化,故在《伤寒论》研究的领域中占据相当位置。

2.对《伤寒论》病、证、脉、治的认识

于己百在《〈伤寒论〉六病辨证提要》中提出:《伤寒论》原书篇名,均言“辨某病脉证并治”,既用“病”字,又有“脉证并治”,可见仲景对病、证、脉、治等措词用字各有特定含义,故研究时应加以区别。他提出,《伤寒论》原书篇名,均言“辨某病脉证并治”,论中并无“六经”二字,后世所说的“六经辨证”非仲景原意,应把它理解为“六病”的代名词。

于己百说:所谓“六病”,即指太阳、少阳、阳明与太阴、厥阴、少阴此六个病类,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反应,它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病机等内容。《伤寒论》中的“证”,是纲中之目、病中之证,如太阳病中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少阳病中有小柴胡汤证等即是。“症”,指单独的症状,是证的组成部分,如头痛、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都是症状。临证时,就是通过四诊对疾病的症状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病势(虚实)、病因和病机,即根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阴阳气血等病理变化的结果,进而确立“证”的诊断。所以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它比“症”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伤寒论》集症为证,以证立法,依法处方,见此证即用此方,用此方即用此药,理、法、方、药一线贯串,丝丝入扣,这是《伤寒论》辨证用药的主要特点。故学习《伤寒论》时,应该注意区别病、证、症的含义及其运用。

于己百指出:中医治病首别阴阳,根据现代病理分析,阴病、阳病是一个整体性的大证候系统,它是正邪斗争所产生的整体性病理反应的总纲。而《伤寒论》中所说的“六病”即是从属于阴、阳二病整体性大证候系统的分支证候系统;“脉证并治”中的“证”则是分支证候系统中的小证候系统;而“症”是单独症状,是“证”的组成部分,一般不起临床诊断的决定性作用。弄清楚“阴阳”“六病”“证”“症”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于探讨《伤寒论》这部古典医著的学术思想和实用价值,就可谓入室有门、登山有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