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肌骨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常见疾病及声像图表现

(一)角质囊肿

角质囊肿的病理类型有两种。其中表皮样囊肿最常见(占90%),发生在容易受外伤或摩擦的部位,如臀部、肘部、胫前、注射部位等。囊肿壁由角化上皮组成,囊内为层状角化物。囊肿可位于皮肤下,也可突出皮肤表面。声像图表现(图1-6-1):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病变,典型者内部呈“洋葱皮”样特征或见环形钙化。或者为较均匀的中低回声,内部散在不规则的线状无回声裂隙(图1-6-2),探头加压内部可见流动征象。体积较大者可合并破裂及感染,合并感染时,周边组织水肿增厚,回声增强并可见血流信号。

图1-6-1 表皮样囊肿声像图

显示多发层状强回声

图1-6-2 表皮样囊肿声像图

显示囊肿内多发裂隙状无回声

另一种类型的角质囊肿为外毛根鞘囊肿,好发于头皮。声像图表现为紧邻皮肤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局部皮肤层变薄,结节内部存在不同范围的钙化强回声,结节后方回声增强(图1-6-3)。

图1-6-3 外毛根鞘囊肿声像图

囊肿位于头皮,边界清晰,深方为颅骨,囊内可见钙化灶

(二)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也称皮脂囊肿。尽管临床外科学教材仍专门谈到本病,但病理教科书似乎认为真正的皮脂腺囊肿少见。好发于皮脂腺分布密集的部位如头面及背部。囊肿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聚集的油脂样豆渣物。声像图表现(图1-6-4):均匀低回声病变,位置可完全位于皮肤层内;主体位于皮肤层,部分凸向皮下脂肪层或主体位于脂肪层内,但总有一部分位于皮肤层内。探头勿加压,仔细扫查,多数皮脂腺囊肿浅层可见一纤细低回声延续至皮肤表面,代表毛根。CDFI显示皮脂腺囊肿内无血流信号,除非合并感染。

图1-6-4 患者胸壁多发皮脂腺囊肿

既有主体基本位于皮肤层(最左侧及最右侧结节),也有主体位于皮下脂肪层者(左数第三个结节)

(三)钙化上皮瘤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约40%发生于头颈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压痛感。本病发病年龄广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声像图表现(图1-6-5):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常见于面部耳前、颈部及上肢。瘤体多数直径小于3cm,位于皮肤下,与皮肤关系密切,病灶浅方皮肤常明显变薄。内部回声欠均匀,以低回声为主。约85%的病变内可见钙化灶,可呈点状、斑片状,为本病典型的声像图特征。CDFI部分肿物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图1-6-5 耳前钙化性上皮瘤

瘤体位于皮肤下,与皮肤关系密切,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CDFI见血流信号丰富

(四)脂肪瘤

皮下组织内最常见的肿瘤,但也可位置深在,源于深筋膜、肌间隙以及肌肉内部。最好发于上背部、颈部、肩部、腹壁和四肢远端,大多数无任何症状。声像图表现(图1-6-6):脂肪层内实性结节,质地软,可压缩。大部分脂肪瘤边界清晰,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典型的脂肪瘤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内部可见多发的条索样强回声,长短不一,这些条索的长轴与皮肤平行。由于瘤体内结缔组织、脂肪、水等成分的构成不同,以及一些脂肪瘤的变异类型如血管脂肪瘤的存在,导致脂肪瘤的回声多变。

图1-6-6 背部皮下脂肪瘤(+…+)呈等回声梭形结构,边界清晰,内见线状强回声,走行与皮肤平行

(五)血管瘤

除儿童期真正的血管瘤外,一般为血管或脉管畸形。可发生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甚至累及骨骼。病变可局限分布,边界清晰;也可广泛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交错排列。存在动静脉畸形者,由于患侧血流灌注异常,往往合并双侧肢体发育不平衡。某些动静脉畸形还和一些综合征相关,如Kasabach-Merrit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等。

声像图表现(图1-6-7):软组织内梭形、圆形或卵圆形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者多见,瘤体内血窦管壁形成典型的蜂窝状结构声像图。有时病灶内可见静脉石形成的强回声,可提示诊断。动态扫查有助于血管瘤的诊断:①血管瘤质软,探头缓慢加压可明显被压缩。同时由于挤压血窦,窦壁相对密集,声界面增多,瘤体回声增加。②瘤体部位处于下垂位时,在压力影响下,血窦腔可见明显扩张。由于瘤体内血流缓慢,除非合并动静脉畸形,一般多无血流信号显示。探头挤压时液体瞬间流动可形成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

图1-6-7 足底血管瘤声像图

探头加压后瘤体明显被压缩(右图)。左图内可见静脉石强回声

(六)皮下组织水肿

声像图(图1-6-8)表现根据水肿的程度和累及范围而有所不同。早期表现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增厚,以脂肪层最为明显且回声增强。如果脂肪层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内的淋巴管扩张明显,就可见呈网格状的低至回声。水肿区和正常组织间界线欠清晰,逐渐过渡。随病情进展,水肿范围逐渐扩大。

图1-6-8 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声像图

显示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不清,普遍性回声增强,在低回声淋巴管分隔下呈地图样改变

(七)蜂窝织炎

皮下组织感染亦称蜂窝织炎,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患者常有明显的局部急性炎症表现,即红、肿、热、痛。临床诊断不难,超声检查的作用在于明确诊断、判断炎症侵及范围、有无脓肿形成并可引导穿刺抽吸。

早期蜂窝织炎的声像图改变无特异性,与皮下组织水肿类似。结合病史以及CDFI显示局部血流信号丰富有助于诊断。蜂窝织炎若未及时治疗,局部可形成脓肿。首先在回声增强的炎症软组织中央区出现不均匀低回声,边界不清;脓肿形成后中心液化坏死,形成无回声或混合性回声。产气菌感染者,脓腔内可见气体强回声伴后方不典型声影或彗星尾征,并可随体位变动(图1-6-9)。区域引流淋巴结可见反应性肿大。

图1-6-9 小腿局部蜂窝织炎,皮肤及皮下组织明显肿胀,回声增强,中央区域可见片状低回声,内部散在线状及短棒样强回声,部分伴声影,探头加压可见流动,提示为产气菌感染所致的气泡聚集

异物感染引起的炎症,还可见异物强回声,多数伴后方声影(图1-6-10)。

图1-6-10 吸毒人员,自行颈内静脉注射时,注射器针头断裂留置在颈部3个月。局部可见金属针强回声伴后方多重反射伪像,周围为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