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CT、MR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心脏不停搏动的特点,对影像检查设备的时间分辨率要求较高,这使得以往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难以应用于心脏检查。但随着CT、MRI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脏检查,极大提高临床对于心脏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判断力,由此引发对于诊疗策略、疾病预后观念的变革。
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和逐渐发展,尤其是64层螺旋CT以上的高分辨率CT的应用,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技术逐渐推广。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提高,CCTA诊断的准确性正逐渐接近“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最新的CT机已实现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CCTA检查,而辐射剂量已可以低到亚mSv/次水平,真正做到准确、安全、无创等特点。对于肺动脉和主动脉病变,CCTA成像由于诊断准确性高、检查时间短,已成为这些大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而心肌CT灌注、CT延迟强化、电影CT等一系列检查可以对心脏结构、形态、功能以及组织特性等方面做出评估。然而CT把握最大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准确性低于超声和MRI,对心功能的评估准确性仍受到限制;此外要评估心功能必须实施覆盖整个心动周期的多时相扫描,这与降低辐射剂量的限制相背离,这些原因限制了CT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及心肌缺血等方面的使用,目前作为MRI禁忌证患者(如体内安装起搏器、有金属植入物或幽闭综合征)的补充检查方法。
心血管磁共振(CMR)的优势在于无辐射、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准确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结合心肌灌注、对比剂延迟强化等检查方法可识别坏死和纤维心肌组织。鉴于上述特点,CMR能全面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形态以及组织特性,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巨大的价值,在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一站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当然目前心脏MRI冠状动脉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低于CCTA和DSA,加之检查时间长,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