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版前言

仲师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盖上古圣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探赜显幽,洞察玄微,乃著《灵枢》《素问》,所以立法布道,代代相传,名医辈出,故越人有入虢之诊,仲景有五石之治,使后学之人终生慨叹而不及也。
古圣已逝,杳如云烟。然大道犹存,经论未湮,医者若能会悟其间,变化其术,自可图为上工。《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又云三折肱乃为良医。概言医道至微,非圣贤不能洞察玄冥。故需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借鉴前贤医案载录,考其深意,详其得失,方可启悟智慧,臻于至善。
李氏一门,五代为医。高祖李英,清末举子,京试未第,遂厌弃仕途,乃本“良医功同良相”之意,改习医学,悬壶乡里,以善针灸著名于豫宛。曾祖李华卿,师承父志,潜心医道。至祖父李心田,集父祖两代之经验,凡临证五十余载之实践,尽毕生精力,著成《针药汇通》一书,以针代药,以穴代方,开创家学腧穴功能研究之先河。至李公世珍,师承父业,早年毕业于中南针灸师资班,行医执教五十载,精勤不倦,探针药相通之妙用;慎证勘案,究方药腧穴互代之源渊,撰成《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自198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先后印刷4次,另台湾印刷1次,日本译印在即,国内杂志刊物引征摘文枚不胜举,国内外求教之学者络绎不绝)。该书理承《内》《难》,法遵《伤寒》,变化运用,别出心裁。穴若药效,以针(灸)代药。若能明乎其理,遵乎其法,执此一书,则临证不惑。
继《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之后,李老即着手撰著《针灸临床辨证论7治》一书。吾等徒子小辈,从父行医凡二十余载,独聆严训,躬身实践,学有小成。此次编撰在李老亲自主持下,整其笔记,理其案宗,从集存近万份典型病例中摘取部分案例,分门别类,再次整理,按病归纲,依证归目,从中理出证型治法、处方用穴、配伍加减之规律,整理成文,编撰成书,历时十余载,终于付梓与读者见面。
是书原以医案形式构思编撰。在撰写过程中,思其每个病单纯地列举几个典型病例(医案),而没有病证证治(指家传证治规范),读者无法相互对照,知常达变,无法辨别一般病证的证治规律和典型病例的证治变通。为此增添了〔辨证施治〕一项。故每个病证都以〔辨证施治〕和〔病案举例〕为重点。以期使读者既能于〔辨证施治〕中领略李老对每个病证分型施治的经验及其证候典型、主证突出、鉴别分明、论治规律、静中有序,多择其常示人以规矩,予人以纲领的特点,又能于〔病案举例〕中窥测到多数案例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病不尽型,型不尽证,虚实疑似,辨证难确,动中论治,变化有法,补泻有度,配穴严谨,稍有疏忽,误治将至的案例。使读者通过阅读,以臻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提高处理复杂病证的能力。并可使读者将《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中的腧穴功能、穴若药效,与此书融会贯通,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针灸之学,理承《内》《难》,辨证论治,法出《伤寒》。而历代大医,无不深通经络之学,熟谙针灸之治,故有“业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由知针灸绝非经络病证所独用。然知论及脏象学说、脏腑辨证,但未能真正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特别是内科杂病多是对症治疗,即使辨证取穴,亦多是对腧穴功能狭义的认识和应用。李老正是有鉴于此,为弘扬针灸之学,集数代人之经验,于临床五十载之实践,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脏腑经络的气化作用为指导,对腧穴功能、穴若药效,腧穴配伍法则、功效主治及其与中药汤方的关系等进行全面探讨,并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临床证型、辨证治则等紧密地联系起来,整体治疗辨证取穴,进行系统地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的理论实践体系。为阐扬针灸辨证论治学术思想自辟一径。想先贤立一法必有一法之用,设一技,必有一技之长。若使良技湮失,圣意不达,岂非轻忽先贤化育之德,无视百姓灾病之苦,罪莫大焉。此李老所以苦心著说之根由也。
李老临证,选穴配方,辨证施治,用针独到,精气所加,或随手而瘥,或数诊而愈,每每效如桴鼓。若黄连阿胶汤证,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仲景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为治,李老深得师意,以穴代方,针泻神门而补复溜,以取方药之效,故临证无论失眠、健忘、心悸、眩晕,凡属黄连阿胶汤证者,皆依此法。又如真武汤证,李老以针补关元、太溪,泻阴陵泉为治,以达温阳化气之用,每每奇效。它如合谷以补气,三阴交以养血等皆非一证一病之所用。由此,李老治学精神可窥一斑。
柯韵伯《伤寒论注》自序云: “常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李老治学,力诫浮华,偿谓宁可辞色稍逊,不可华而失真。医学乃性命所关,重于千金,可不慎乎。故是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作到腧穴功能未吃透者不用,证治功效未确验者不述,典型案例未随访者不录,配用药物之医案不选。一些疑难费解而又有参考价值需提出探讨者,则另列别录。为保持病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书写不逐辞令,以存其原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著精辟,后学易明,则道传、业授、惑解,其德大也哉。若唯逐名利,漫言无稽,出入失真,造功饰过,则非唯不仁,实近无耻。李老虽名高而不自满,多年来,为弄清疑难病证的证型辨治,常约诸医以会诊;为确得现代医学的诊断与知识,常请专科专家以师之;为检验查找客观指标,常解囊代人以付金;为观察疗效,求得一案之真,每每多次追访,特殊案例可访10年、20年之久,此举实非常人所能。如李某,男,48岁,1973年初诊。诊为心气不足,肾精亏虚(西医确诊为冠心病),经李老针治7次而愈。1975、1980、1982十年3次追访,均告知未发(详案见本书118页)。又如徐某,男,28岁,1974年3月初诊。患多饮多尿已两年余,尤以疲劳为甚,诊为肾阴不足,固摄无权。以滋阴、益肾、固摄为治,针补肾俞、膀胱俞、复溜,隔日一治,五诊痊愈。患者当年5月出差月余而未发。1976年元月追访告知其病如失(详案见本书119页)。凡此案例,枚不胜举。李老不辞跋踄之苦,数十年默默耕耘,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就是在国外诊治的典型案例亦要设法带回),为后学和研究者保存了真实的临床依据。至此提出《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系统的学术思想。其功不磨,其德可碑。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则完全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所谓有是证用是方,证随病转,法依证更,方随法立,穴依方定,证变法变方亦变,证不变法不变方亦不变。以辨证取穴整体治疗为主,患野取穴、循经取穴为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表里虚实,务求其本。以腧穴功能为基础,方穴配伍整体作用为主导,放眼开阔,不受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穴所局限。至于升降补泻,强弱速迟,则因人因证而异。而手法奥妙,自有良庸之别;认穴精微,诚分上下之属。然则医者若有凛然正气,无旁顾之心,得失之念,“澄神内视”则精随气生,行于指端,随针运行达于病所,其疾当愈亦速,当剧亦缓。此一节后学者自当细心体会,实不能尽言也。
洋洋数万言,昭昭百千篇。是书虽是五世家传针灸实践经验之结晶,然毕竟为一家之说,且有不少病证和理论尚需再实践,再认识,再验证。特别是撰著成书,文不达意,悖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道惠言赐教,以便今后修改提高。
李传岐 李宛亮
1994年春
于河南南阳 张仲景国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