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疾病与健康频率指标
一、发病频率指标
(一)发病率
1.定义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公式2-1)
K = 100%、1000‰、10 000/万或100 000/10万……
2.计算发病率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分子是一定期间内某病的新发病例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发病时,则应计为多个新发病例数,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某些疾病的发病时间难以确定,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精神病等。
(2)分母中的暴露人口是指该观察时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可能发生该疾病的人。对那些不可能发生该疾病的人,如曾经感染过某种传染病或接种疫苗而获得免疫力者不会再患该疾病,以及已经患有该疾病的人则不应计入分母内。例如已患过麻疹的人,获得终生免疫力而不会再患麻疹,理论上不应计入暴露人口。但是实际工作中不易区分,当计算某地区某一定时间内的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这时应注明分母用的是平均人口。例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为年初人口与年终人口之和除以2的平均人口数,或以当年年中(7月1日0时整)的人口数表示。
(3)观察时间为确定的一定长短的时间,常用1年时间,也可为较短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
(4)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人群发病率,即发病专率。由于发病率的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比较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准化或使用发病专率。
3.应用
发病率是疾病发生频率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发病率高说明疾病对健康影响大,反之,则影响小。发病率亦可描述疾病的分布,发病率的变化可能是病因因素的变化导致的,也可能是某些有效措施的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某病发病率,了解疾病流行特征,探讨病因或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发病率的准确性受疾病报告、登记制度及诊断的准确性等因素影响。
(二)罹患率
1.定义
罹患率(attack rate)也是测量人群某病新发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单位可以是日、周、旬、月。其计算公式同发病率。
(公式2-2)
K常取100%、1000‰。
2.应用
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某疾病的暴发,如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情况。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情况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
(三)续发率
1.定义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续发率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2-3)
在计算续发率时,由于原发病例既不是续发病例,也不是易感接触者,故不应将其计入分子或分母中,对那些在同一家庭中来自家庭外感染,或短于最短潜伏期,或长于最长潜伏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
2.应用
续发率通常应用于家庭内、幼儿园或学校班级、病房、集体宿舍等发生传染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第1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传染而发病,发病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又称为二代病例。
续发率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可用于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分析,包括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数、家庭中易感人口数、经济条件等)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也可用作卫生防疫措施(如免疫接种、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的评价。
(四)累积发病率
1.定义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指已知无某种疾病的人群,经过一段特定的观察期(超过一年)之后,发生某病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公式2-4)
累积发病率的范围在0~1;根据其取值大小选择K的取值,累积发病率通常用于测量慢性病的发病频率,因此, K通常取100 000/10万。
2.应用
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的时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累积发病率主要用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其值与观察的时间有关,所以报告累积发病率时必须说明累积时间的长短,否则其流行病学意义不明确。
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的区别在于:发病率的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内一个人可多次患病时,则应分别计为新发病例数,主要应用于急性病;累积发病率主要应用于慢性病,描述某种疾病在较长时间内的(一般超过一年)发病频率,这种疾病一般不太容易治愈,一个人也不会多次发病,因此分子为观察时间内一定人群新发某病的人数。
(五)发病密度
1.定义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发病频率,通常用10万人年为单位,计算10万人年中发病的人数。计算公式为:
(公式2-5)
分母总人时(以人年为例)的计算有3种方法:①以个人为单位精确计算暴露人年,合计观察人群的暴露人年;②用平均人口数乘以观察年数近似计算总人年数;③用寿命表法按观察时间分组计算人年,规定观察当年内进入队列的个人、失访或出现终点结局的个人作1/2人年计算。
2.应用
队列研究由于跨时间较长,观察对象经常处于动态之中,研究人口很不稳定。如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可能先后不一;在观察截止前,可能由于迁移他处,其他原因死亡或退出,造成各种失访;研究对象出现终点结局的时间不同等,均可造成每个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如果观察期间为10年,而有的对象可能只被观察了3年、5年、7年或几年、几个月不等,因此资料变得很不整齐。此时以总人数为单位计算发病(死亡)率是不合理的,因为提早退出研究者若能坚持到随访期结束,则仍有发病可能。此时需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密度。
与累积发病率相比,发病密度是更精确的发病频率指标。汇报累积发病率时,必须要汇报观察时间;对于失访的过程对象,不考虑实际过程时间,直接计算平均暴露人口数,因此,累积发病率应用于数量大并且比较稳定的研究人群比较合适。发病密度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频率,汇报时无须汇报观察时间;发病密度可以对进入队列的时间先后不一的研究对象、失访和出现研究结局的研究对象详细计算人时,因此对稳定人群和不稳定人群都是适合的。
二、患病测量指标
(一)患病率
1.定义
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和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两种,时点患病率较为常用。计算公式为:
(公式2-6)
(公式2-7)
K = 100%、1000‰或10 000/万……
理论上,时点患病率的时点是无长度的,但实际调查不可能在无长度的时点上进行,所以一般时点患病率的调查时间为不超过1个月的短期间。而期间患病率所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超过1个月。
实际上,期间患病率等于某一特定期间开始时的时点患病率加上该期间内的发病率。
2.影响患病率的因素
(1)使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高;③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例如,由于治疗的改进,患者免于死亡但并未恢复,这可导致患病率增加。患病率下降既可因发病率下降,也可因患者恢复快或死亡快,病程缩短所致。发病率和病程同时反方向变化时,患病率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当流出量一定时,水源(发病率)流入量大时,则蓄水池水量增高,即患病率增高;若流入量(发病率)减少时,则患病率降低。当流入量一定,而流出量增大(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蓄水量(患病率)亦减低。可见患病率水平(所有病例)是随着发病率(新病例)增高而增高,并随着疾病恢复或死亡的加速而下降。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关系如图2-1。
图2-1 患病率与发病率关系示意图
3.应用
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常用的指标,通常用来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感染率
1.定义
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段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前者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后者类似发病率。
(公式2-8)
感染者或感染状态可通过检出某病的病原体的方法来发现,也可用血清学或其他疗法验证。
2.应用
感染率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的指标。感染率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流行态势,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特别适用于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如乙型肝炎、结核、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寄生虫病等。感染率也可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三)残疾率
1.定义
残疾率(prevalence of disability)也叫残疾流行率,是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10万)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即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公式2-9)
K = 100%或1000‰……
我国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总的残疾率(残疾总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率(各类残疾的人数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视力残疾率14.86%;听力残疾率24.16%;言语残疾率1.53%;肢体残疾率29.07%;智力残疾率6.68%;精神残疾率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残疾率16.30%。
2.应用
残疾率作为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之一,反映残疾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可以计算各种残疾发生的总的频率,也可对人群中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种具体病残进行单项统计。
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指标
(一)死亡率
1.定义
死亡率(mortality rate,death 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公式2-10)
K = 100%、1000‰或10 000/万……
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可能发生死亡事件的总人口数(通常为年中人口数)。时间常以年为单位。多用千分率、10万分率表示。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也称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对不同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进行比较时,需注意其可比性,不同地区人口构成的不同对比较结果可能存在影响,为消除构成不同所造成的影响,需将死亡率进行调整(标化)后才可进行比较,或者可进行分组比较(只有各组比较的结果方向一致时,才可下结论)。
2.应用
死亡率是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常用指标。它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某些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十分接近,其死亡率基本上可以代表该病的发病率,而且死亡率准确性高于发病率,因此常用作病因探讨的指标。
(二)死亡专率
1.定义
死亡率可按不同病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等分别计算,称为死亡专率(specif i c death rate)。此时分母的人口数应与产生分子的人口数相对应。计算公式为:
(公式2-11)
(公式2-12)
(公式2-13)
K = 100%,1000‰或10 000/万……
2.应用
死亡专率是一种常用指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或年代、不同性别或年龄、某种疾病的死亡率。一些预后不良的疾病如肿瘤、心肌梗死等,其死亡专率大体上能反映该病的发病情况。死亡专率可提供某病死亡在人群、时间、地区上变化的信息,常用于病因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三)累积死亡率
1.定义
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指在一定时间死亡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例,多用百分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公式2-14)
2.应用
累积死亡率可以是所有病因的累积死亡率,也可以是所有年龄组的累积死亡率,也可以是某些地区的累积死亡率。比如,通常用于说明在某一年龄以前死于恶性肿瘤的累积概率的大小,有时累积死亡率可由各年龄死亡率相加获得。
(四)病死率
1.定义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一定时期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可以是1年,病程短的可以是月、天。理论上应该是分母中的每个成员都已经发生明确的结局,然后计算其中发生死亡结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但在实际中对于病程短的疾病可以做到每个成员都已经发生明确的结局后计算,而病程长的疾病很难做到。计算公式为:
(公式2-15)
如果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可用死亡率和患病率推算。
(公式2-16)
2.应用
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因此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该指标也可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但是在比较不同医院的病死率时,须格外小心,注意可比性。因为医疗设备好、规模较大的医院接受危重型患者比小医院要多,所以大医院有些疾病的病死率可能高于小医院。因此,用病死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若无可比性,需进行标准化后比较标准化率。
病死率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一种疾病的病死率在不同流行中可因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而变化。
(五)生存率
1.定义
生存率(survival rate)又称存活率,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患者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患者数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公式2-17)
2.应用
生存率反映了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常应用于某些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