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及认识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逐步深入,对药物相互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
有学者对1915年—1990年408种医药学期刊中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了整理,结果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有2788例,中药不良反应在整个药物不良反应中所占的比例达39.48%。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1915年—1959年只有26例,20世纪60年代有147例,70年代有398例,80年代则高达2217例。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既有单味中药,也有复方;既有单体,也有中成药及一些新剂型(如注射剂、栓剂、擦剂、胶母糖、中药枕等)。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全身毒性反应与Ⅰ型变态反应占多数。据统计,现在中国每年约有5000多万住院病人,其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其中50万人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高出数倍,这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致死病例当然也包括中药在内。
中药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正逐步走向世界。由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发生了几起严重的化学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因而世界很多学者开始重视天然药物的开发研究。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回归自然”热的兴起,研究、开发、利用天然药物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优越的疗效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但随着中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由于人们对中药应用特点认识的不足,以及使用不当或以中药某些成分提取物代替中药作用,对中药产生了不良影响。1977年,美国FDA宣布停止使用由碎杏仁制成的维生素B 17制剂,因其主要成分苦杏仁苷水解可产生氰化氢,发明者认为该产品能选择性在癌细胞中水解并破坏癌细胞,但FDA却认为该产品口服可能导致中毒和死亡。1979年新加坡政府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小檗碱的制剂,认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低下的婴儿发生黄疸、贫血与应用含小檗碱的中药制剂有关。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发现含中药柴胡(如小柴胡汤)的制剂可导致急性肝损害、间质性肺炎等中药药源性疾病,日本厚生省于1991年2月的第13号通告宣布,由厚生省药务局安全科负责,对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8个品种的汉方制剂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审议工作由中央药事会的下属机构——汉方制剂再评价调查会负责。世界上不少中药进口国认为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中对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不良反应等指标未能详尽说明,因而缺乏可信性和安全性。据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报道,1994年以前收集到草药不良反应报告共计4960例,1999年底已增至8986例,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草药的过敏反应和中毒反应,轻则给患者带来不适,重则危及生命。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含马兜铃酸中草药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事件在国内外频发。如在国内,多名患者因服用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导致严重肾衰竭。又如欧洲,一些服用含有广防己制剂的患者出现肾损害。不少国家因此采取了限制中草药使用的严厉措施,给中草药的国际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可见,中医药要与国际医药接轨,要开拓国际市场,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一定要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
21世纪以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剂等十余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因严重不良反应被收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特别是鱼腥草注射液因导致多例严重不良反应于2006年被暂停使用。有鉴于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当然,尽管中药存在安全性问题,但是不应夸大中药不良反应的危害性。中药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的数量远低于化学药品。如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2.8万余份,较2013年增长了0.8%。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的病例报告占总报告的81.2%,中药的病例报告仅占总报告的17.3%。
目前,关于中药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的研究正在开展中,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等研究尚不系统。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研究,使人们能正确地认识中药作用的双重性,有效地减轻中药不良反应所造成的损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