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老年康复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是指应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将针灸、按摩及中医中药等应用于临床康复的技术。其康复理念是“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辨证施治”,注重人体内在环境的细微变化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传统康复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康复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针刺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及经络学说等中医学基础理论,利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作用于人体,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及拔罐方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体位
体位以病人肢体舒适,能持久留针,医生有利于操作为原则,包括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腧穴及四肢的部分腧穴)、侧卧位(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腧穴)、俯卧位(适用于取顶枕、后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的腧穴)及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项部及手部的腧穴)。
2.消毒
针具选用高压蒸汽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浸泡消毒,医者和患者皮肤消毒可用75%酒精消毒或安尔碘等复合消毒液常规消毒。
(二)进针方法
进针是指将消毒备用的毫针迅速准确刺入皮下的方法,通常右手持针称刺手,左手辅助按压为压手。进针方法分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常用的方法包括:
1.爪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指甲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多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示指以消毒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持针,双手配合,迅速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或肌肉肥厚处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示指将穴位部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多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如头部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示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多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的进针,如腹部的进针。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
1.针刺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分为直刺、斜刺、横刺三类。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为直刺;呈45°倾斜刺入为斜刺;呈15°~25°沿皮刺入为横刺。
2.针刺的深度
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一般四肢及臀部、腹部穴位宜深刺,年老、形瘦、手足指趾部宜浅刺,头面及胸背部宜斜刺。
(四)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以一定的手法,患者自觉有酸、麻、重、胀或触电样感,医者感觉手下有沉紧感觉。行针的基本技术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指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上提下插,称为提插法。
2.捻转法
捻转法是指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将针左右旋转捻动,称为捻转法。
(五)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进针施术后,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将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出针是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将针自穴位内取出。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针后要核对针数,防止漏拔。并嘱病人休息片刻,检查针孔有无出血,注意保持针孔部的清洁,以防感染。
(六)针刺的适应证
1.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面瘫、截瘫等。
2.精神病症
癫狂、痫证、郁证、惊恐证、悲笑证、喜笑不休证等。
3.老年病症
心痛、消渴、便秘、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等。
4.慢性病症
哮证、喘证、虚损、胃痛、痰饮、水肿、瘾疹等。
(七)针刺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行强刺激,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针刺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4.防止误伤重要器官。
二、艾灸技术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人体一定穴位或体表其他部位上烧灼、温熨,给予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艾炷灸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本书重点介绍间接灸。
1.隔姜灸
切取厚约2mm的生姜一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当感觉灼痛时提起或变换施灸部位,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适用于阳虚体寒病症,如虚寒性腹痛、泄泻、痹证等。
2.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2mm厚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作间隔施灸。每灸4~5壮,壮如黄豆大,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因大蒜液有杀菌、消炎作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应予注意,多用于顽固哮喘、麻木等。
3.隔盐灸
主要用于神阙施灸,即用干净食盐填平脐孔,将艾炷置于其上点燃施灸,可温中祛寒。
(二)艾条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约距2~3cm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3~5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或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施灸的穴位,但二者距离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上下移动施灸。
艾灸可用于改善肢体循环,治疗慢性疾病,如瘫痪、痿证、风湿痹证、哮喘、虚劳、胃病、腹痛、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耳聋等以虚寒为主表现者。
艾灸时施灸顺序 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孕妇的下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水疱,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消毒液或药膏,并用消毒纱布包敷。
三、拔罐技术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或吸筒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闪火法
用镊子夹住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闪火一圈,迅速抽出,然后将罐倒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二)贴棉法
用一小块棉花,略浸75%酒精,贴在罐的内壁上中段,以火点着,即倒扣于应拔的部位,就可吸住。
(三)投火法
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待纸条燃烧后火旺时,迅速将罐倒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拔罐后需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约5~15分钟,以皮肤颜色变为红紫色为度。
(四)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子扣住后,立即起罐,反复吸拔多次,到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
(五)针罐法
针刺得气后,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
拔罐疗法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等,胃肠疾病如胃痛、腹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皮肤病如银屑病、皮肤瘙痒,以及头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的康复。
拔罐疗法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高热、抽搐、痉挛、皮肤过敏或溃疡处、肌肉消瘦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应用闪火法、贴棉法时,酒精不要太多,以防止酒精从棉球滴下烧伤皮肤;应用投火法时纸条未燃的一端朝向罐口,以免烫伤皮肤;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抓住罐底,另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即脱开,不可硬拉或旋转。
四、推拿技术
推拿,古称“按摩”,属于中医学外治法,具有通经络、畅气血、消瘀、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有增进局部营养、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促进瘢痕变软和损伤修复的作用。推拿以防治疾病为目的,属于无创伤性自然疗法,具有极强的技巧性,即手法作用力、角度、方向、频率、幅度、时间等要素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推拿疗效的技能。
(一)手法的基本要求
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并有力量,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二)常用手法
1.
以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协同动作,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为施力面在体表进行连续滚动的手法,称为 法。手法频率约每分钟120次,肌肉丰厚处力量宜达到4~5kg,持续时间达到10~15分钟。
该法接触面广,压力较重,刺激量较大,适宜于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部位。常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运动后疲劳、偏瘫、截瘫等病症。
2.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约每分钟120次。此法接触面小,刺激偏弱或中等,多用于躯干部及四肢部的腧穴按压,以治疗头痛、眩晕、面瘫、胃痛及关节炎见长。
3.揉法
以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在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灵活地上下、左右或环旋揉动。此法要求动作柔和有节律,每分钟约120次。揉法接触面可大可小,刺激平和舒适,具有较好的化瘀止痛作用,用于头痛、腹胀、泄泻、肌肉痉挛等。
4.捏法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术部位作对称性的挤压,此法舒适自然,不会使肢体产生晃动,具有较好的舒松肌筋的作用,因而常用于颈项部、四肢部,可用于老年人消化不良及颈腰椎病等。
按摩疗法是传统康复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技术,但在下面情况下应该禁用,如脊柱急性损伤、骨折、重症骨质疏松、急性传染病及皮肤病、机体有出血倾向、精神病患者、皮肤有烧伤及烫伤者。
五、人体常用腧穴
(一)头颈部常用腧穴
1.百会
【定位】
发际正中,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失眠、健忘。
【操作】
平刺0.5~1.0寸。
2.印堂
【定位】
前正中线,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鼻塞、目痛。
【操作】
提捏进针法,向下平刺0.5~1.0寸。
3.太阳
【定位】
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
【主治】
头痛、齿痛、目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也可点刺出血。
4.下关
【定位】
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牙痛、耳聋、耳鸣、面痛。
【操作】
直刺0.5~1.0寸。
5.颊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
牙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面瘫。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穴方向透刺1.5~2.0寸。
6.迎香
【定位】
鼻翼外缘,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流涕、面瘫。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7.地仓
【定位】
口角外0.5寸。
【主治】
面瘫、流涎。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8.人中
【定位】
人中沟中央上中1/3交界处。
【主治】
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痫、癔症、急性腰扭伤。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
9.风池
【定位】
耳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癫痫、颈项强痛、中风。
【操作】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10.翳风
【定位】
耳垂后,乳突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面瘫、耳聋耳鸣。
【操作】
直刺0.8~1.2寸。
11.廉泉
【定位】
前正中线,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
舌强不语、咽炎、吞咽困难、咽喉肿痛。
【操作】
针尖向咽喉方向刺入0.5~0.8寸。
(二)躯干部常用腧穴
1.大椎
【定位】
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
头项强痛、发热、咳嗽、气喘、癫痫。
【操作】
直刺0.5~1.0寸。
2.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呕吐、呃逆。
【操作】
直刺0.3~0.5寸。
3.肩井
【定位】
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操作】
直刺0.3~0.5寸。
4.天宗
【定位】
肩胛冈下窝中央。
【主治】
肩胛疼痛、背痛。
【操作】
直刺0.5~1.0寸。
5.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消化不良、泄泻等。
【操作】
直刺1.0~1.5寸,也可以用灸法。
6.天枢
【定位】
脐旁2寸。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便秘。
【操作】
直刺1.0~1.5寸,也可以用灸法。
7.命门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遗尿、尿频、五更泻、阳痿早泄等。
【操作】
直刺0.5~1.0寸,也可以用灸法。
8.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腰痛、遗尿、水肿、尿潴留、耳聋、阳痿早泄等。
【操作】
直刺0.5~1.0寸。
9.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脐下3寸。
【主治】
保健穴,虚劳羸瘦、中风脱证、腹痛、小便不利、疝气、泄泻、阳痿早泄等。
【操作】
直刺1.0~1.5寸,也可以用灸法。
(三)四肢部常用腧穴
1.肩髃
【定位】
三角肌上端,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凹陷处。
【主治】
上肢不遂、肩痛。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2.曲池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主治】
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腹泻、荨麻疹。
【操作】
直刺1.0~1.5寸。
3.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胸闷、心悸、失眠、胃痛、呕吐、呃逆、肘臂挛急。
【操作】
直刺0.5~1.0寸。
4.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
头痛、耳聋耳鸣、上肢痿痹、胁肋痛。
【操作】
直刺0.5~1.0寸。
5.合谷
【定位】
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
【主治】
头痛、牙痛、咽喉肿痛、上肢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6.十宣
【定位】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
【主治】
昏迷、高热、晕厥、中暑、癫痫、咽喉肿痛,急救穴。
【操作】
点刺出血。
7.环跳
【定位】
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口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
下肢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痛。
【操作】
直刺2.0~3.0寸。
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腓神经麻痹、胁肋疼痛。
【操作】
直刺1.~1.5寸。
9.足三里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腹胀腹痛、呕吐、消化不良、泄泻、下肢不遂疼痛、身体虚弱,保健穴。
【操作】
直刺1.5~2.0寸。
1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央。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1.5寸。
11.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凹陷的顶端。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2.0寸,也可以局部按摩。
12.阿是穴
【定位】
又名不定穴,压痛点,以痛为腧,即病变部位。
【主治】
疼痛,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操作】
根据解剖部位特征安全取穴。
六、传统运动疗法
传统的运动疗法是简单易学、行之有效、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治疗技术。
(一)太极拳
太极拳是根据太极图形组编排动作,将意识与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此项运动要求注意力集中,“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在意识的支配下思想集中在动作上,排除干扰,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精神健康。
太极拳运动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运动,加强了肌肉、骨骼及关节的活动,运动时手眼协调,肌肉收缩和舒张交替运动,提高肌肤的反应能力,有利于人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
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即“气沉丹田”,呼吸“深、长、细、缓、匀、柔”,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促进血液循环及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人体的肺活量,有利于人体的呼吸功能。
太极拳适合于强身健体、老年慢性病、年老体弱者,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人体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五禽戏
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即虎的猛扑呼啸、鹿的愉快奔跑、熊的漫步行走、猿猴左右跳跃、鸟儿展翅飞翔等一系列动作,达到益肾强腰、壮骨生髓;通经活血、舒展筋骨;健脾益气、强壮身体;健脑、灵活肢体;宽胸理气、灵活关节的作用。
五禽戏要求形、神、气三者结合,强调意念、呼吸及动作的协调配合,对于强身健体、增强机体的灵活性、提高机体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及机体的耐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适用于预防机体运动功能的减退,慢性病及老年病的康复治疗,但对于有严重平衡功能障碍者及重度骨质疏松者应该慎用。
七、临床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肢体功能问题,传统的针灸治疗对某些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下面列举临床中常见病症的传统康复方法。
(一)昏厥
取穴:人中,十宣,合谷,百会,内关。
昏厥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需要紧急救治,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其中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昏厥或休克时,用拇指尖掐压人中穴,十宣点刺出血可起到急救作用。此外,临床癫痫发作时,采用晕厥治疗方法同样有效。
(二)头痛
1.额前部痛
取穴:印堂,合谷,太阳,阿是穴。
太阳穴为治疗头痛的重要穴位,当头痛发作时,可用示指或中指按揉两侧太阳穴,也可太阳穴点刺出血,尤其是高血压性头痛及神经痛效果。
2.偏头痛
取穴:太阳,风池,百会,合谷,阿是穴。
如患者血压高,可采用太阳穴点刺出血。
3.全头痛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大椎,印堂,合谷,太冲。
针灸治疗头痛效果明显,尤其对某些功能性头痛可达到治愈目的,如果头痛原发病为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
(三)呃逆
取穴:中脘,膻中,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少商。
呃逆常由于膈肌痉挛引起,有时也预示疾病危重,针刺治疗效果显著,有时也可在对耳轮下脚后端点刺,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患者可用拇指和示指紧压对侧大拇指指甲下端两侧(外侧为少商穴穴位所在),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四)胃痛
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梁丘。
胃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消化不良等疾病,针刺对于缓解胃痉挛疗效明显,长期针刺足三里可促进人体的消化功能。胃痛时,用双手中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梁丘穴,均保持酸、麻、胀感2~3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五)落枕
取穴:大椎,阿是穴,后溪,悬钟,风池,落枕穴。
(六)哮喘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大椎。
患者自己用拇指勾住胸骨(胸骨上缘即天突穴)向下按,能刺激咳嗽,帮助排痰,减轻哮喘症状。
(七)牙痛
取穴:下关,承浆,颊车,合谷。
针刺治疗根尖炎、神经性牙痛效果最佳。用手指按揉下关穴及承浆穴,数分钟后牙痛可以缓解。
(八)泄泻
取穴:天枢,足三里,关元,肾俞。
泄泻时,用双手示指或者中指按揉两侧天枢穴,可以调整异常的肠蠕动,缓解泄泻症状。老年人可艾灸关元及肾俞穴,治疗五更泻。
(九)中风偏瘫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八邪,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太冲。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肯定,尤其是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处于肌张力低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于提高肌张力疗效明显,但肌张力高时,肢体禁用任何电刺激。
(十)腰痛
取穴: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
针灸治疗腰痛以急性腰扭伤及风湿腰痛效果明显,通常采用针罐法,其中委中穴放血加拔罐疗法效果最佳;风湿腰痛配合蜡疗、磁振热疗法效果明显。
(十一)坐骨神经痛
取穴: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阿是穴。
坐骨神经痛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如因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骨质增生引起,需加肾俞、命名穴,并配合腰部牵引、超短波、蜡疗等物理因子治疗效果较好。

(张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