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指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常用药物

锂盐(lithium salts)
【药理作用】
锂盐(lithium salts)包括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枸橼酸锂、醋酸锂、溴化锂等,临床上用的是碳酸锂。锂盐作为心境稳定剂较为确切的作用机制也已得到了阐明,有学者提出的“启动与调适模式(initiation and adaptation paradigm)”是锂盐作用机制的一种较好的整合性观点:即锂盐具有立即显现的短期效应和经长期治疗才显示出的临床效果。认为即刻效应最终引起下游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一)对信号传递过程的影响
1.肌醇耗竭作用
对于锂盐的临床效应,研究多数集中于肌醇循环(inositol cycle)的作用环节上。锂盐是一种肌醇单磷酸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在治疗起始5天内即可耗尽游离的肌醇。这些改变在锂盐停用后仍可持续3~4周。游离肌醇的耗竭可影响与肌醇循环相关联的神经递质和第二信使系统的功能水平。例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胆碱受体亚型通过G蛋白偶联后到达肌醇循环,此循环依次调整蛋白激酶C(PKC)的活动。锂盐降低额叶皮质和海马区的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水平,这两个脑区是已知的与情感障碍的病理生理有关的区域。
有学者指出,由于锂盐是肌醇单磷酸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它仅通过肌醇耗竭机制来影响已激活的系统;而肌醇循环的基本功能并未受影响。这将解释锂盐对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心境症状的突出作用,但对健康对照者的心境状态只有相对较小的作用。
2.糖原合成酶激酶的抑制
锂盐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丙戊酸同样也抑制GSK-3,使这个理论吸引研究者之处在于它是关于两种已知心境稳定剂的共同作用机制。GSK-3是Wnt蛋白信号通路的抑制剂,该通路影响神经元的信号转导。因而预测锂可以模拟Wnt信号。Wnt信号激活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蛋白激酶C活性的激活。因此,锂对肌醇循环和GSK-3信号通路的作用导致对蛋白激酶C的共同效应。
Wnt信号被GSK-3活性抑制反过来也抑制GSK-3活性,Wnt信号也导致小鼠小脑细胞轴突的改型。GSK-3活性提高导致链蛋白破坏,这将引起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β-链蛋白在基因表达时产生的改变与细胞骨架结构有关。锂盐可以稳定细胞骨架结构。
锂盐对腺苷酸环化酶(AC)有抑制作用,并可能优先抑制脑中肾上腺素敏感性AC,从而产生抗躁狂作用。锂影响位于肾、甲状腺的AC,则与副作用有关,如引起局限性肾单位萎缩或间质性纤维变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锂盐抑制AC,减少cAMP生成,可治疗躁狂;锂盐抑制肌醇-1-磷酸酶,减少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下调磷酸酰肌醇(PI)系统功能,有利于抑郁的防治。
(二)锂盐对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
可能是由于其对第二信使系统的影响,锂盐对脑内全部主要的神经递质系统都可引起一定的改变。
1.锂盐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锂盐可促使细胞突触更多地摄取具有兴奋性的氨基酸递质(如谷氨酸),增强细胞内对这类物质的分解,使突触内这类物质的含量下降,从而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合成及释放。长期给予锂盐可增加和稳定小鼠对谷氨酸的摄取。这可能部分解释锂盐的抗躁狂作用,因为它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全面减少。锂盐也可使双相障碍患者脑脊液的低γ-氨基丁酸水平恢复正常。
2.锂盐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Li +加强神经元内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促进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减少间隙中有效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它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自释放,减少脑内的突触部分儿茶酚胺的含量,并减少儿茶酚胺对受体的作用。锂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变和调节高级神经的功能,锂能抑制很多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特别是α-苯乙酸,此物含量过多可致精神症状,如行为呆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警觉性升高、兴奋过度等。
3.锂盐对5-羟色胺的影响
锂盐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功能,这可以解释它的抗抑郁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锂具有拮抗5-羟色胺1A(5-HT 1A)和5-羟色胺1B(5-HT 1B)自身受体的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增强5-HT在突触间隙的可利用性。临床上,5-HT 1A可能与减轻抑郁有关,5-HT 1B受体可能对睡眠、感觉运动抑制和运动活性起调整作用。
4.锂盐对乙酰胆碱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双相障碍的发病与乙酰胆碱系统有关,而锂盐则可以调节脑内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短期大剂量锂盐对乙酰胆碱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因为锂盐可以阻断用于合成乙酰胆碱原料胆碱进入乙酰胆碱能神经元;长期给予锂盐则会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转运以及释放,增强有胆碱能系统介导的生理学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锂盐,会使红细胞中乙酰胆碱的浓度提高10倍以上。
5.锂盐对γ-氨基丁酸和神经肽系统的影响
与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类似,锂盐可以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神经传递过程。尽管这种作用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由于几种重要的心境稳定剂对GABA系统均有类似的药理学作用,GABA系统在心境障碍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锂盐可以增强突触前阿片系统的功能,对阿片受体介导的某些效应有拮抗作用。但其详细机制和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锂盐对细胞内外电解质的浓度及其细胞的兴奋性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锂能激活细胞内cAMP酶,引起能量变化,使钠泵运转,将钠从细胞内运出,致使细胞内钠浓度下降,结果促使突触前膜出现超极化(抑制过程),可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摄取,从而影响细胞的兴奋性。还有学者认为,锂治疗精神及感情紊乱的作用机制正是锂改变了细胞内外电解质的含量及电兴奋性,从而影响整个细胞的兴奋性,进而调节神经组织的兴奋及抑制功能而完成。
(四)锂盐、情感障碍和昼夜节律
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均与机体的自然节律失调有关;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但也影响体温、皮质醇节律和其他方面。与这种变化有关的是下丘脑主要和次要振子的去偶联,它们在健康受试者中是同步工作的,给予锂盐可以使这些振子获得再同步。再同步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不是通过肌醇耗竭的方式完成。同时,昼夜节律与情感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阐明;昼夜节律的变化可能是双相障碍或单相抑郁的原因之一,或者可能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
【适应证】
1.双相躁狂发作 锂盐是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总有效率约70%,但起效较慢,需要持续用药2~3周的时间才能显效。对轻症躁狂比重症躁狂效果好,对躁狂发作比混合性发作或分裂情感性障碍好。
2.双相障碍复发 有预防作用。
3.双相抑郁发作 对双相抑郁有一定的疗效,对难治性抑郁有增效作用。另外,锂盐可使双相障碍维持治疗阶段的自杀行为减少85.7%,而当停用锂盐后,自杀危险性会增加7.5倍。因此,许多学者强调在双相障碍维持治疗阶段应使用锂盐,尤其对自杀观念者及双相Ⅱ型患者。
4.抑郁障碍或复发性抑郁障碍。
5.分裂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6.攻击行为。
7.酒精依赖。
【用法用量】
1.双相障碍躁狂发作
治疗剂量一般在1000~2000mg/d,分2~3次服用,宜在饭后服,以减少对胃的刺激。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在治疗的头3周参照血锂浓度调整剂量达到有效血锂浓度。
2.维持期剂量
一般为900~1200mg/d,分次服用。
3.口服液
急性躁狂10ml,3次/日;长期治疗5ml,3~4次/日。
锂盐剂型:
①片剂:平片每片250mg,缓释片每片300mg,控释片每片450mg。
②胶囊:150mg、300mg、600mg。
③口服液:8mEq/5ml。
【不良反应】
1.常见有口干、烦渴、多饮、多尿、便秘、腹泻、恶心、呕吐、上腹痛。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双手细震颤、萎靡、无力、嗜睡、视物模糊、腱反射亢进。可引起白细胞升高。上述不良反应加重可能是中毒的征象,应密切观察。
2.长期服用锂盐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多为临床下功能低下,尤以女性多见)和肾功能损害。
3.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躯体疾病和低钠血症患者应慎用锂盐。服锂盐患者需注意在体液大量丢失,如持续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下易引起锂中毒。服锂盐期间不可用低盐饮食。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禁用。
4.过量中毒是指当血锂浓度达到或超过1.5mmol/L,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早期中毒表现为不良反应的加重,如频发的呕吐和腹泻,无力,淡漠,肢体震颤由细小变得粗大,反射亢进。血锂浓度2.0mmol/L以上可出现严重中毒,表现有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吐字不清、癫痫发作乃至昏迷、休克、肾功能损害。血锂浓度3.0mmol/L以上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现中重度的锂中毒征象,应立即停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用氨茶碱碱化尿液,以甘露醇渗透性利尿排锂,不宜使用排钠利尿剂。严重病例必要时行血液透析。并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注意事项】
1.老年体弱者酌减用量,并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12岁以下儿童、孕妇前3个月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锂盐期间应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哺乳。
2.由于锂盐的治疗量和中毒量较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监测,帮助调节治疗量及维持量,及时发现急性中毒。急性治疗期可在连续服用某剂量5天左右,形成稳态血药浓度后,进行血锂检测,同时调整剂量使其达到并保持在理想水平,维持治疗期也可视情况安排复查。急性治疗的血锂浓度为0.6~1.2mmol/L,维持治疗的血锂浓度为0.4~0.8mmol/L,1.4mmol/L视为有效浓度的上限,超过此值容易出现锂中毒。老年患者的治疗血锂浓度为不超过1.0mmol/L为宜。
【药物相互作用】
1.锂盐与氨茶碱、咖啡因或碳酸氢钠合用,可增加锂盐的尿排出量,降低血药浓度和药效。
2.锂盐与氯丙嗪及其他吩噻嗪衍生物合用时,可使氯丙嗪的血药浓度降低。
3.锂盐与碘化物合用,可促发甲状腺功能低下。
4.锂盐与吡罗昔康合用,可导致血锂浓度过高而中毒。
5.锂盐与SSRIs抗抑郁药合用时,会增加发生5-羟色胺综合征的危险性,故应控制SSRIs的剂量。
丙戊酸盐(valproates)
主要药物为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与丙戊酸镁(magnesium valproate)、双丙戊酸钠。
【药理作用】
丙戊酸盐有许多药理作用,它特有的抗癫痫和稳定情感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有一种研究理论认为,丙戊酸盐的抗癫痫和稳定情感的作用是通过改变GABA的代谢获得,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丙戊酸盐抑制GABA分解代谢,增加它的释放,降低GABA的周转,增加GABA B受体密度,并且还增强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性。有些研究认为,丙戊酸盐升高脑内GABA的水平,提高神经元对GABA的反应性,与其能控制抽搐发作有关。然而,另一些研究认为,丙戊酸盐的抗癫痫作用是由于它对神经元的直接作用(如降低钠内流和增加钾外流)。丙戊酸盐的另一些作用包括降低多巴胺的周转,降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介导的作用发生,降低天冬氨酸的释放,降低脑脊液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的浓度。但是,丙戊酸盐并不与外周型苯二氮 受体结合(仅在浓度高时例外)。
双丙戊酸钠抗癫活性与脑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增加有关,对于神经细胞膜的作用尚未了解。双丙戊酸钠在胃肠道内分解为丙戊酸盐,口服后吸收峰血清浓度出现于3~4小时,与食物一起给药会减慢吸收,但并不影响吸收程度。丙戊酸盐的血浆半衰期在6~16小时之间,如并用其他能诱导药物代谢酶的抗癫痫药,则半衰期常处于上述范围的较低部分。每天剂量、血清浓度与疗效未见良好的相关性。但多数患者的丙戊酸钠治疗浓度为50~100mg/L。有些患者血清浓度低于或高于此范围时也能使症状得到控制。丙戊酸盐迅速分布于体内。在治疗浓度时,与人体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0%。剂量增加可引起蛋白结合程度下降,使其清除和消除率增加。双丙戊酸钠及其代谢物主要随尿消除,少量随粪便及呼出气体消除,在尿中可检出极少量未经代谢的母体药物。双丙戊酸钠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排泄。研究证明,丙戊酸盐能通过胎盘,丙戊酸可由乳汁排出,乳汁中浓度为血清浓度的1%~10%。慢性毒性研究表明,双丙戊酸钠对未成年会引起精子减少和睾丸萎缩。丙戊酸可能产生致畸作用,在妊娠头3个月中用丙戊酸盐治疗的妇女,其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可能增加。服丙戊酸盐的妇女胎儿脊柱裂的发生率为1%~2%。
【适应证】
在美国,丙戊酸盐与碳酸锂一样,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心境稳定剂。疗效与碳酸锂相仿,对碳酸锂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替换药物。
1.双相障碍,急性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
2.双相障碍的维持期治疗。
3.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4.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并用,治疗单纯性癫痫(小发作)和复杂性失神发作。
5.也可配合用于多重发作型(包括失神发作)癫痫的治疗。
6.偏头痛。
【用法用量】
1.躁狂发作或癫痫 常用剂量范围为1200~1500mg/d。口服初始剂量为15mg/(kg·d),每周增加5~10mg/(kg·d)直到控制发作或副作用妨碍了剂量进一步增加。急性躁狂发作起始剂量1000mg/d,快速加量,最大剂量为60mg/(kg·d)。如果日剂量超过250mg,应分次给药。最高量不超过每日1.8g。可参考血药浓度调整剂量,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为50~100μg/ml。
2.如由丙戊酸盐改用双丙戊酸钠治疗时,应从相同的日剂量及给药方案开始,待患者对双丙戊酸钠稳定后,再开始采用2次/天或3次/天的方案。
3.偏头痛 起始剂量为500mg/d,,最大推荐剂量为1000mg/d。
丙戊酸盐剂型:
①片剂:丙戊酸钠片每片200mg,丙戊酸钠缓释片每片125mg、250mg、500mg;双丙戊酸钠缓释片每片250mg、500mg。
②胶囊:丙戊酸250mg,双丙戊酸钠125mg。
③糖浆:丙戊酸钠糖浆12g/300ml。
④注射剂:丙戊酸钠注射液每支400mg。
【不良反应】
1.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常见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体重增加、镇静等。
2.少数可出现嗜睡、震颤、共济失调、脱发、异常兴奋与烦躁不安等。
3.偶见过敏性皮疹、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凝聚抑制引起异常出血或瘀斑、白细胞减少或中毒性肝损害。
4.极少数发生急性胰腺炎,为一种罕见的特异质性反应。
5.罕见有肝衰竭,有时可能非常严重并且危及生命。
6.罕见激活自杀观念及行为。
【注意事项】
1.禁用于丙戊酸、丙戊酸盐或双丙戊酸钠过敏者。
2.药物过量的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消化道症状,继而出现肌无力、四肢震颤、共济失调、嗜睡、意识模糊或昏迷。一旦发现中毒征象,应立即停药,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3.白细胞减少患者禁用,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
4.慎用于有肝功能异常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须经常进行肝功能检验,特别在最初半年中。如出现显著的肝功能异常(可疑或明显的)则应立即停药。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停药,但肝功能异常仍会进展。在妊娠前或妊娠中可考虑停药。
5.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需定期做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凝血试验。
6.孕妇禁用。丙戊酸盐可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使用期间应停止哺乳。6岁以下禁用。6岁以上儿童剂量为每日20~30mg/kg,分3~4次口服。老年患者酌情减量。
7.禁用于胰腺炎及尿素循环障碍的患者。
8.使用多种抗癫痫药、儿童、患有先天性代谢障碍、伴有精神发育迟缓的严重发作及有脑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可能特别危险。
9.与其他抗癫痫药物合用时可能有相互作用,在治疗早期最好定期测定并用的抗癫痫药的血清浓度。
10.双丙戊酸钠在尿中的酮代谢物会导致尿酮试验的假阳性。
11.双丙戊酸钠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特别在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酒精)合用时,在确定双丙戊酸钠不引起倦睡之前,应该劝告患者不驾驶车辆和操作有危险的机械。
12.如用药过量可能发生深度昏迷。纳洛酮可以逆转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但它也会逆转双丙戊酸钠的抗癫痫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乙琥胺、利福平可能降低血浆丙戊酸盐水平。
2.丙戊酸盐抑制拉莫三嗪的代谢,增加其血药浓度,并增加了出现药疹的风险。当两者合用时,拉莫三嗪的用量应减少50%。
3.丙戊酸盐抑制乙琥胺、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的代谢,因而可以增加它们相应的血药浓度。
4.丙戊酸盐与氯硝西泮合用可引起失神性癫痫状态,不宜合用。
5.丙戊酸和能与蛋白质高度结合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卡马西平、双香豆素)合用时,可能对血清药物浓度有影响。
6.丙戊酸盐与抗凝药如华法林或肝素等,以及溶血栓药合用,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7.苯丙氨酯、氯丙嗪、氟西汀、氟伏沙明、托吡酯、西米替林、红霉素和布洛芬也可增加血浆丙戊酸盐水平。
8.丙戊酸盐与氟哌啶醇及噻吨类、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降低丙戊酸的效应。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药理作用】
尽管卡马西平有一个像丙米嗪一样的三环结构,两者的神经生理作用、肝脏代谢和临床效应却截然不同。卡马西平缺乏对单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对组胺受体或胆碱受体也没有高亲和力;有别于许多抗抑郁药,它不能下调β肾上腺素受体。同样,有别于抗精神病药,卡马西平不能阻滞多巴胺受体。然而,卡马西平具有广泛的细胞及细胞内作用。
卡马西平与锂盐或丙戊酸盐合用时,通常会有更多作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盐相同而有别于锂盐,可以通过抑制钠通道而减少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减少类生长抑素的免疫反应活性,增加钾外流和血清L-色氨酸。卡马西平与锂盐相同而有别于丙戊酸盐的是,可减少血清左甲状腺素、环磷腺苷(cAMP)和环磷鸟苷(cGMP),增加5-羟色胺和P物质等神经传递。卡马西平与锂盐和丙戊酸盐不同,它还作用于周围型苯二氮 受体,抑制腺苷A 1受体,增加兴奋性G蛋白的α亚单位(Gs-α)和肌醇磷酸酶(IMPase),减少抑制性G蛋白的α亚单位(Gi-α)。相反,卡马西平缺乏特定的细胞内作用,而锂盐和丙戊酸盐能够增加细胞保护蛋白Bcl-2和转录因子结合物AP-1的表达,减少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激酶C(PKC)以及十四烷基富丙氨酸C激酶底物(MARCKS)。卡马西平与丙戊酸盐不同于锂盐,它们没有额外的细胞内信号传递作用,这些作用包括:①减少与G蛋白偶联的磷酯酰肌醇(PI)、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和肌醇;②增加细胞内的钙,在增加其基础值的同时减少兴奋性的cAMP。卡马西平与丙戊酸盐不同于锂盐,也没有其他作用,例如作用于神经肽Y和Ⅱ型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钙内流或α 2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卡马西平与锂盐不同于丙戊酸盐,它们缺少某些作用,例如增加微管蛋白相关蛋白激酶、减少GABA的分解、增加GABA释放。
在一个三方机制的解析中,锂盐能够降低,卡马西平能够增加,而丙戊酸盐并不改变肌醇单磷酸酶(IMPase)的量。卡马西平的作用机制与锂盐和丙戊酸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是后两者异同点的混合。与此相一致的,卡马西平与锂盐和丙戊酸盐分别相比,在双相障碍的患者中也有部分重叠,而没有一致的临床效应。
另一个基于卡马西平不同机制的潜在用途,是由其作用表现推断出的。急性发作患者中,卡马西平的细胞作用可能与临床上抗惊厥作用的起效时间相平行,这些作用包括减少钠内流和谷氨酸的释放,增加钾的传导性,作用于边缘叶的苯二氮 受体和α 2肾上腺素受体。对GABA B受体的快速作用和巴氯芬(baclofen)相似,这也许和卡马西平能够在临床上快速发挥镇痛疗效相关。急性或亚急性的作用包括增加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传递,降低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激动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多巴胺、NE和GABA的周转,这些可能与临床抗躁狂作用有关。最后,其需要长期给药的作用可能与临床抗抑郁疗效密切相关,包括增加血清及尿中的游离皮质醇、游离色氨酸、P物质的敏感性及腺苷酸A 1受体,减少脑脊液中的类生长抑素的免疫反应活性。
【适应证】
1.用于急性躁狂发作的治疗,适用于碳酸锂治疗无效的患者。
2.快速循环发作。
3.混合性发作患者。该药也可与碳酸锂合用,但剂量要相应减小。
4.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5.双相障碍维持治疗。
6.用于癫痫发作和三叉神经痛。在美国,卡马西平被FDA批准用于三叉神经痛、复合型癫痫部分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性癫痫、混合型癫痫。
【用法与用量】
口服吸收慢,半衰期约25小时。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应缓慢增加剂量,起始剂量200mg,一日2次,每周增加200mg。常用治疗剂量为400~1200mg/d,分2~3次口服。治疗血药浓度为6~12μg/ml。维持剂量为300~600mg/d,血药浓度6μg/ml。6岁以下的儿童治疗剂量10~20mg/(kg·d)。
剂型:
①片剂:100mg(可咀嚼)、200mg(可咀嚼)、200mg。
②缓释片剂:100mg、200mg、400mg。
③缓释胶囊:100mg、200mg、300mg。
④口服混悬剂:100mg/5ml(每瓶450ml)。
【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复视、视物模糊、眩晕、头痛、嗜睡和共济失调。
2.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呕吐、腹痛和皮疹等。
3.偶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肾功能异常,黄疸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剥脱性皮炎也有过报道。
4.低钠血症、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5.罕见诱导精神病或躁狂。
6.罕见激活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
7.大剂量中毒可引起精神错乱、谵妄甚至昏迷。处理措施为洗胃、服用活性炭和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事项】
1.突然停药可诱发癫痫发作,应逐渐减量停药。
2.由于可能发生低钠血症,应监测血钠水平。
3.长期应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尿常规。
4.孕妇、哺乳期妇女,有骨髓抑制病史及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青光眼及老年患者慎用。
5.由于该药有自我诱导代谢,在开始治疗的数周或数个月,血药浓度会下降,因此该药的剂量随时需要调整。
【药物相互作用】
1.可诱导某些药物如强力霉素、口服抗凝剂、丙戊酸盐、氟哌啶醇等的代谢,降低这些药物的疗效。
2.丙氧酚、红霉素等可抑制卡马西平的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易引起中毒反应。
3.细胞色素P450 3A4酶抑制剂,如奈法唑酮、氟伏沙明及氟西汀,可增加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
4.可增加氯米帕明的血药浓度。
5.可降低醋氨酚、氯氮平、苯二氮 类药物、双香豆素、多西环素、茶碱、华法林及氟哌啶醇以及其他抗癫痫药物(如苯琥胺、甲琥胺、乙琥胺、加巴喷丁、托吡酯、拉莫三嗪及丙戊酸盐等)的血药浓度。
6.可降低激素类避孕药的血药浓度并逆转其疗效。
7.与锂盐联用可增加神经毒性。
8.与其他抗癫痫药物联用可改变甲状腺功能。
9.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去氧苯巴比妥(亦称去氧苯比妥,扑米酮)以及卡马西平本身可增加卡马西平的血浆清除率,降低其血浓度。
10.卡马西平混悬剂与氯氮平口服剂联用已证实可导致橘黄色胶样沉淀物,因此不推荐卡马西平混悬剂与任何口服剂联用。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
【药理作用】
奥卡西平的结构与卡马西平相似,其作用机制也相似。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都减少钠的内流、谷氨酸的释放和血清甲状腺素(T 4)浓度,增加钾的传导性和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和抑制肾上腺A 1受体。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相比,对电压门控方式的钙通道调节能力欠佳。
奥卡西平主要通过奥卡西平的代谢物单羟基衍生物(MHD)发挥药理学作用。奥卡西平和MHD的作用机制被认为主要是通过阻断电压敏感的钠通道,从而稳定了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细胞膜,抑制了神经元的重复放电,减少突触冲动的传播。此外,通过增加钾的传导性和调节高电压激活钙通道同样起到了抗惊厥的效果。未发现对脑神经递质和调节性受体位点有作用。
【适应证】
1.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继发性全面性发作。
2.双相障碍,对于急性躁狂发作,需要几周到几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可用于维持期治疗,预防复发。
【用法用量】
1.成人单药治疗
起始剂量可以为600mg/d[8~10mg/(kg·d)],分两次给药。以后每3天增加300mg/d,每日维持剂量范围在600~2400mg之间,最大剂量为2400mg/d。
2.联合治疗
起始剂量可以为一天600mg[8~10mg/(kg·d)],分2次给药,以后每周增加600mg/d。每日维持剂量范围在600~2400mg之间,推荐剂量1200mg/d,最大剂量为2400mg/d。
3.5岁和5岁以上的儿童
在单药和联合用药过程中,起始的治疗剂量为[8~10mg/(kg·d)],分为两次给药。联合治疗中,平均大约30mg/(kg·d)的维持剂量就能获得成功的治疗效果。如果临床提示需要增加剂量,为了获得理想的效果,可以每隔一个星期增加每天的剂量,每次增量不要超过10mg/(kg·d),最大剂量为46mg/(kg·d)。
4.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
起始剂量应该是常规剂量的一半(300mg/d),并且增加剂量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周,直到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在增加剂量时,必须进行仔细的监测。
剂型:
①片剂:150mg、300mg、600mg。
②口服液态制剂:30mg/5ml。
【不良反应】
1.嗜睡、头痛、头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紧张和疲劳。
2.恶心、呕吐、腹痛和消化不良。
3.低钠血症。
4.皮疹。
5.罕见激活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
6.偶见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
1.Ⅰ型超敏反应 包括皮疹、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反应等。在使用过程中若有上述反应发生,应停药并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2.对卡马西平过敏的患者,在使用奥卡西平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如严重的皮肤反应)。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的交叉过敏反应率为25%~30%。对卡马西平没有过敏史的患者(包括多器官过敏反应)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3.对患者的自杀倾向和行为信号进行监测,考虑进行适当的治疗。在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信号时,应该建议患者(及其监护人)寻求医学帮助。
4.应避免突然停药。应该逐渐地减少剂量,以避免诱发痫性发作(发作加重或癫痫持续状态)。
5.奥卡西平的酶诱导能力低于卡马西平。
6.奥卡西平和口服激素类避孕药同时使用能够导致避孕效果的丧失。对于使用奥卡西平的育龄女性,建议使用其他非激素类避孕药。
7.妊娠期给予奥卡西平可能造成严重的出生缺陷(如:腭裂),应权衡药物的疗效与可能的致畸危险。在怀孕最初的3个月尤为重要。
8.接受奥卡西平治疗的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发生累加的镇静作用。
9.能够产生眩晕和嗜睡,导致反应能力受损。因此,驾驶和操纵机器时,应该特别小心。
10.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11.药物过量 有关于过量服用奥卡西平的个案报道,最大摄入剂量为24000mg。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全部恢复。药物过量导致如下症状和体征:嗜睡,头晕,恶心,呕吐,运动过度,低钠血症,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药物相互作用】
1.奥卡西平的酶抑制
奥卡西平和其活性代谢物MHD抑制CYP2C19。如果在服用大剂量奥卡西平的同时也服用需经过CYP2C19代谢的药物(例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就很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因此,如果需要同时服用,需要降低这些药物的剂量。
2.奥卡西平的酶诱导
奥卡西平和MHD对细胞色素CYP3A4、CYP3A5有诱导作用。CYP3A4、CYP3A5与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口服避孕药和某些抗癫痫药(例如,卡马西平)的代谢有关。故能导致这些药物血清浓度的降低。血浆浓度的下降在其他主要通过CYP3A4和CYP3A5代谢的药物中也可以观察到,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奥卡西平和MHD对CYP2B和CYP3A4亚群的同工酶有微弱的诱导作用,奥卡西平和MHD是否对其他的CYP同工酶也有诱导能力现在还不十分清楚。
3.与其他抗癫痫药的相互作用
当奥卡西平剂量超过1200mg/d,苯妥英钠的血浆浓度升高40%以上。因此,如果和苯妥英钠联合使用,奥卡西平剂量超过1200mg/d,就需要降低苯妥英钠的剂量。然而,当苯巴比妥与奥卡西平联合使用时,其血浓度仅有轻微的升高(15%)。细胞色素P450复合物的强诱导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能够降低MHD的血浆浓度(29%~40%)。
4.激素类避孕药
奥卡西平对两类激素类避孕药有影响: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降低了48%~52%和32%~52%。对其他口服或植入性的避孕药未进行研究。因此,与奥卡西平同时使用可能会使激素类避孕药失效。
5.钙通道阻滞剂
反复同时与奥卡西平一起服用,非洛地平的AUC降低28%,然而血清浓度仍保持在推荐的治疗范围内。维拉帕米能够使MHD的血清浓度降低20%,这种降低被认为和临床不相关。结构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似,不推荐奥卡西平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使用。
6.锂剂与奥卡西平联合使用能导致神经毒性反应增加。
拉莫三嗪(lamotrigine)
【药理作用】
莫三嗪抑制细胞膜功能依赖性Na +通道,允许随后的正常去极化,并且抑制抽搐发作和缺氧发作时的冲动发放。同时,拉莫三嗪抑制谷氨酸释放导致的局部缺血,因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它也可抑制兴奋毒性导致的癫痫放电。
拉莫三嗪治疗精神障碍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它的抗癫痫作用有关。这种作用与卡马西平和苯妥英相似,其抑制突触前功能依赖性和电压敏感性钠离子门控通道,类似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和麻醉剂。
现有的研究资料支持拉莫三嗪抑制突触前的功能依赖性和电压敏感性的Na +通道的Na +通量,在发作去极化(快速发放型)的神经元中抑制最多。物理的或化学的原因诱导的神经元点燃而产生的阵发性放电,已经被作为一个皮质诱导和传递癫痫发作活性的模型,并且点燃已经被认为是癫痫发作及双相障碍的原因。
【适应证】
1.双相障碍Ⅰ型的维持治疗。
2.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3.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联合用药和二线选择)。
4.可与其他心境稳定剂合用治疗双相快速循环型。
5.可作为难治性抑郁的增效剂。
6.局限性癫痫。
7.正在接受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扑米酮或丙戊酸治疗的成人局限性癫痫需转换为单一药物治疗者。
【用法用量】
1.单药治疗双相障碍
100~200mg/d。最初2周用量为25mg/d,第3~4周增至50mg/d;第5周增至100mg/d,第6周增至200mg/d,最高剂量一般为200mg/d。
2.联合用药治疗双相障碍
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剂量为100mg/d,最初2周25mg,隔日服,第3~4周25mg/d,第5周增至50mg/d,第6周增至100mg/d,最高剂量一般为100mg/d;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剂量为400mg/d,最初2周50mg/d,第3~4周增至100mg/d,分次服用,第5周起每周增加100mg/d的剂量,最高剂量一般为400mg/d,分次服用。
3.剂型
①片剂:25mg、100mg、150mg、200mg。
②咀嚼片剂:2mg、5mg、25mg。
【不良反应】
1.皮疹 良性皮疹发生率约10%,罕见严重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
2.镇静或失眠、头晕、共济失调、抑郁、视物模糊或复视、困倦、无力、眩晕、头痛及眼球震颤。
3.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便秘。
4.罕见血液异常变化,罕见猝死。
5.罕见激活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
【注意事项】
1.开始服用拉莫三嗪一定要缓慢加量,以减少皮疹产生的可能性,一旦出现皮疹,立即停用拉莫三嗪,及时复诊。
2.当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时,突然停用拉莫三嗪可引起癫痫反弹发作。除非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例如皮疹)要求突然停药,否则拉莫三嗪的剂量应该在两周内逐渐减少至停药。
3.拉莫三嗪是弱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因而长期治疗时就有可能干扰叶酸的代谢。
4.在晚期肾衰患者的单剂量研究中,血浆中拉莫三嗪的浓度没有明显改变。但是,可以预计葡萄糖醛酸代谢物会蓄积,因此,肾衰患者应慎用。
5.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Child-Pugh C级),初始和维持剂量应减少75%。严重肝功能受损患者应谨慎用药。
6.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两项志愿者参加的研究证明拉莫三嗪对细微视觉运动的协调、眼球活动、身体摆动和主观镇静作用的影响与安慰剂没有不同。
7.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在动物的生殖试验中,拉莫三嗪不损害生育力,但对人类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经验。拉莫三嗪是一种弱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妊娠期母亲使用叶酸抑制剂治疗时,理论上有胎儿致畸的危险。人类妊娠期使用拉莫三嗪的资料不足,还不能评价其安全性。妊娠期不应使用拉莫三嗪,或权衡利弊。哺乳期使用拉莫三嗪的资料有限。初步资料显示拉莫三嗪能进入乳汁,其浓度通常可达到血浆浓度的40%~60%。
8.因为对儿童进行的相应的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尚不充分,故无法推荐对于12岁以下儿童进行单药治疗的剂量。小于2岁的儿童,没有使用拉莫三嗪的足够资料。
9.老年人拉莫三嗪的药动学与年轻人没有明显区别,因此不需要对推荐方案进行剂量调整。
【药物相互作用】
1.诱导肝药物代谢酶的抗癫痫药(例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扑米酮)会增强拉莫三嗪的代谢,而需增加使用剂量。
2.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竞争肝药物代谢酶,可降低拉莫三嗪的代谢,拉莫三嗪的平均半衰期增加近两倍。
3.可诱导自身代谢,但此作用是有限性的,无明显的临床意义。
4.与卡马西平同服时,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报道,包括头痛、恶心、视物模糊、头晕、复视和共济失调。这些反应在减少卡马西平的剂量后通常都会消失。
5.与口服避孕药、口服黄体酮、甲孕酮(别名醋酸甲羟孕酮)注射剂、左炔诺孕酮植入合用并没有相互作用。
加巴喷丁(gabapentin)
【药理作用】
加巴喷丁抗惊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它在结构上与神经递质GABA相关,但不与GABA受体产生相互作用,它既不能代谢转化为GABA或GABA激动剂,也不是GABA摄取或降解的抑制剂。体外研究显示加巴喷丁在大鼠脑内的结合位点分布于新皮质和海马,其高亲和力的结合蛋白被证实为电压激活钙通道的辅助亚单位,相关功能尚未阐明。
【适应证】
1.难治的不全性癫痫。
2.现在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等)。
3.抗焦虑作用。
4.双相障碍(辅助用药)加巴喷丁在双相障碍的主要用于合并治疗用药,对急性躁狂发作和难治性混合状态的躁狂有效,其快速和持续的抗抑郁效应不诱发躁狂发作,持续的情绪稳定预防持续3年以上。
【用法用量】
1.治疗双相障碍
一般用量为600~3600mg/d。首日剂量300mg,第2天加至600mg,分2次服用;第3天加至900mg,分3次服用;最大剂量为4800mg/d。
2.癫痫(12岁以上患者)
起始剂量为900mg/d,分3次服用;推荐剂量为1800mg/d,,分3次服用;最高剂量3600mg/d,2次用药间隔通常不超过12小时。
剂型:
①胶囊:100mg、300mg、400mg。
②片剂:600mg、800mg。
③口服液:250mg/5ml。
【不良反应】
1.镇静、头晕、共济失调、疲劳、眼球震颤、肢体震颤。
2.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口干、便秘、体重增加。
3.视物模糊。
4.周围性水肿。
5.罕见激活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已知对该药中任一成分过敏的人群,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禁服加巴喷丁胶囊。
2.服药期间不能突然停止服用。
3.特殊注意事项 临床对照研究中,16%的患者出现了可能有临床意义的血糖波动(<3.3mmol/L或者≥7.8mmol/L,正常值范围3.5~5.5mmol/L)。因此糖尿病患者需经常监测血糖,如必要,随时调整降糖药剂量。
4.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时必须减量。
5.曾有发生出血性胰腺炎的报告。因此,如出现胰腺炎的临床症状(持续性腹痛、恶心、反复呕吐),应立即停用,并进行全面的体检、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期尽早诊断胰腺炎。对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尚无充分的使用加巴喷丁的经验,应由医生决定加巴喷丁的使用。
6.同时使用吗啡治疗的患者加巴喷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升高。应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应适当减少加巴喷丁或吗啡的剂量。
7.对驾驶及机械操作的影响 加巴喷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镇静、眩晕或类似症状。因此,即便按照规定剂量服用,也可降低反应速度,使驾驶能力、操纵复杂机器的能力和在暴露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受到损害,特别在治疗初期、药物加量、更换药物时或者同时饮酒时。
8.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目前尚无孕期妇女使用加巴喷丁的经验,只有在充分评估利益/风险后,才可以使用。加巴喷丁在母乳中有分泌,因尚不能排除可致婴儿严重不良事件的可能,所以哺乳期妇女在必须使用时,应停止哺乳。
9.老年人用药 临床观察表明,该年龄段人群中不良事件的表现与较年轻者未见不同。
【药物相互作用】
1.加巴喷丁
很少代谢,也不干扰其他一般合用的抗癫痫药物的代谢。
2.苯妥英
加巴喷丁对苯妥英的稳态血浆浓度没有影响,并且苯妥英对加巴喷丁的药动学也没有影响。
3.卡马西平
服用加巴喷丁(每次0.4g,每日3次;n=12)不影响卡马西平和卡马西平-10,11-环氧化物的稳态血浆浓度。同样地,服用卡马西平也不会改变加巴喷丁的药动学。
4.丙戊酸
在同时服用加巴喷丁(每次0.4g,每日3次;n=17)前和服用期间,丙戊酸平均稳态血浆浓度无差异,加巴喷丁的药动学数据也不受丙戊酸的影响。
5.镇静安眠药
不管是单独服用还是联合用药,镇静安眠药或加巴喷丁(每次0.3g),每日同时使用萘普生钠胶囊(250mg)和加巴喷丁(125mg),加巴喷丁的吸收增加12%~15%。加巴喷丁对萘普生的药动学参数没有影响。两者所给的剂量均低于各自的治疗剂量。
6.氢可酮
合用加巴喷丁(0.125~0.5g,n=48)后氢可酮(10mg,n=50)的C max和AUC降低,与所给氢可酮的剂量呈依赖关系。合用加巴喷丁(0.125g)使氢可酮(10mg,n=50)的C max和AUC降低3%~4%,合用加巴喷丁(0.5g)使氢可酮(10mg,n=50)的C max和AUC降低21%~22%。这种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氢可酮能增加加巴喷丁的AUC约14%。
7.吗啡
据文献报道,给予60mg控释吗啡胶囊2小时后再给予0.6g加巴喷丁胶囊(n=12),加巴喷丁的平均AUC比未用吗啡时增加了44%。服用加巴喷丁后吗啡的药动学参数没有变化。
8.西咪替丁
服用西咪替丁每次0.3g,每日4次(n=12),加巴喷丁平均表观口服清除率下降14%,肌酐清除率下降10%。因而,西咪替丁可能会改变加巴喷丁肌酐的肾排泄。
9.口服避孕药
服用含有2.5mg乙酸炔诺酮和50μg乙炔基雌二醇的药片后,不管是否同时服用加巴喷丁(每次0.4g,每日3次;n=13),乙酸炔诺酮和乙炔基雌二醇的AUC和半衰期是类似的。和加巴喷丁联合给药时,炔诺酮的C max升高13%。
10.抗酸剂(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降低加巴喷丁的生物利用度大约20%。服用氢氧化铝后2小时服用加巴喷丁,生物利用度下降大约5%。因此,建议加巴喷丁应在氢氧化铝服用后至少2小时服用。
11.丙磺舒(羧苯磺丙胺)
丙磺舒是一种肾小管分泌阻断剂。将加巴喷丁结合或不结合丙磺舒试验的药代物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证实加巴喷丁不能流经被丙磺舒阻断的肾小管路径。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对于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性发作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患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中的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躁狂发作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且效果较好。治疗剂量应视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而定。病情严重者可肌内注射氯丙嗪,100~150mg/d,分1~2次给药;或用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每日2~3次,每次5~10mg氟哌啶醇应避免与锂盐同时使用,因为氟哌啶醇有可能增加锂盐的神经毒性作用,两药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高热、意识障碍和可逆性脑损害,其表现既类似于锂盐中毒,又类似于恶性综合征,严重时可以导致严重不良后果。联合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可能影响认知功能,诱发抑郁,因此不宜长期维持治疗。在双相障碍治疗中,若需要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则以选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为宜。有学者在开放对照研究中发现利培酮及奥氮平不论单用或与心境稳定剂合用,其对躁狂及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均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为好,且不良反应更小。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的利培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齐拉西酮(ziprasidone)与安慰剂RCT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氯氮平(clozapine)也具有抗躁狂作用。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阶段,可单一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或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特别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起效快、对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好、急性期的疗效优于单一用心境稳定剂,并能在治疗的早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除氯氮平有确切的疗效外,其他药物尚需更多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评价,另外,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时,可以临时选择联用本类药物。
下面主要介绍奥氮平和氟西汀的复合制剂奥氟合剂及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氯氮平等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及用量。
奥氟合剂(SYMBYAX)
【药理作用】
奥氮平和氟西汀复合制剂(奥氟合剂,SYMBYAX)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的联合制剂,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奥氟合剂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和DA,这种作用强化了抗抑郁作用。动物试验表明,奥氟合剂可协同增加前额叶皮质的NE、DA以及5-HT的释放,比其单一成分作用更明显。
奥氮平对5-HT 2A、5-HT 2C和5-HT 6K i=4、11和5nmol/L)和DA 1-4K i=11~31nmol/L)、H 1K i=7nmol/L)和α 1K i=19nmol/L)等受体亲和力高,对5-HT 3K i=57nmol/L)和M 1-5K i=73、96、132、32和48nmol/L)等受体有中度拮抗作用,对GABA A和β受体结合力较弱( K i>10μmol/L)。氟西汀对5-HT转运体有抑制作用,对NE和DA转运体有轻度抑制作用。
奥氮平对DA、5-HT 2受体没有拮抗作用奥氮平的部分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奥氮平对受体的拮抗作用呈现出它的胆碱能样不良反应,主要为M 1-5受体的拮抗作用;对α 1受体的拮抗作用,在临床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氟西汀对M、α 1、和H 1受体基本没有亲和力。
【适应证】
1.双相Ⅰ型障碍抑郁发作。
2.难治性抑郁。
3.精神病性抑郁。
【用法用量】
1.双相Ⅰ型障碍抑郁发作
成年人奥氟合剂起始剂量6mg/25mg,每天晚上服1次,根据疗效反应和耐受性可以调整奥氟合剂剂量范围为奥氮平6~12mg/d,氟西汀25~50mg/d;奥氮平18mg/d和氟西汀75mg/d以上的剂量,在成年人中的安全性不详。10~17岁的儿童青少年奥氟合剂起始剂量3mg/25mg,每天晚上服1次,目标剂量根据个体反应可以为6mg/25mg,6mg/50mg,12mg/25mg,12mg/50mg。奥氮平12mg、氟西汀50mg以上的剂量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安全性不详。
2.难治性抑郁症
奥氟合剂起始剂量6mg/25mg,每天晚上服1次,根据疗效反应和耐受性可以调整奥氟合剂剂量范围为奥氮平6~12mg/d,氟西汀25~50mg/d。奥氮平18mg/d和氟西汀75mg/d以上的剂量,在成年人中的安全性不详。
3.剂型
胶囊,奥氟合剂有四种组合剂量:奥氮平6mg+氟西汀25mg,奥氮平12mg+氟西汀25mg,奥氮平6mg+氟西汀50mg,奥氮平12mg+氟西汀50mg。
【不良反应】
奥氮平和氟西汀复方制剂也像奥氮平一样,存在糖尿病、高血糖、困倦、体重增加和EPS等副作用。同时还指出,25%的患者会产生困倦,从而导致2%的患者停药。在一项观察8周的临床试验中,服用复方制剂治疗的患者体重平均增加了3.6kg(7.9磅),14%的患者体重增加超过其基础体重的10%;TD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基本同奥氮平和氟西汀。
【注意事项】
1.对糖尿病、高血糖者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不良反应,10%的患者停药,而安慰剂组停药的比例仅为4.6%。
2.建议孕妇或计划妊娠的患者应当告诉医生这些情况,如果利大于弊,才能继续服用该药治疗。哺乳期妇女不主张使用此药。
3.在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人使用奥氟合剂,也像单用奥氮平一样,存在增加死亡的风险。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奥氟合剂可以用于老年痴呆相关的精神症状。
4.在青少年中使用奥氟合剂,会出现像单用SSRIs一样,在用药早期出现家中抑郁症状,甚至家中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因此,在用药初期一定要严密观察。
其他注意事项基本同奥氮平和氟西汀。
【药物相互作用】
奥氮平和氟西汀复方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参见奥氮平和氟西汀。
利培酮(risperidone)
利培酮可用于双相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或混合性发作及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本节仅对利培酮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描述。
1.治疗双相障碍
成人起始剂量为一日2次,一次1mg,第二天增加到一日2次,一次2mg;如能耐受,第三天可增加到一日2次,每次3mg。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为2~8mg/d。
2.儿童或老年患者
剂量范围在0.5~2mg/d。
3.剂型
(1)片剂
0.25mg,0.5mg,1mg,2mg,3mg,4mg,6mg。
(2)口崩片
0.5mg,1mg,2mg。
(3)口服液
1mg/ml,每瓶30ml。
(4)长效注射剂
25瓶/盒,50瓶/盒。有效剂量范围每2周25~50mg。
帕利哌酮(paliperidone)
本节仅对帕利哌酮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描述。帕利哌酮可用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治疗,其单药或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和安慰剂比较,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
1.治疗双相抑郁
推荐剂量为6mg,1日1次,早上服用,最大剂量是12mg/d。
2.剂型
片剂(缓释)3mg,6mg,9mg。
奥氮平(olanzapine)
奥氮平的药理作用、适应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在抗精神病药一章已经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只对其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说明。奥氮平可用于急性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和与双相Ⅰ型躁狂有关的急性兴奋状态。
1.躁狂发作
单独用药时起始剂量为10~15mg/d,与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时10mg/d,最大剂量20mg/d。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其奥氮平的剂量较大。
2.预防双相障碍复发
推荐起始剂量为10mg/d,对于使用奥氮平治疗躁狂发作的患者,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剂量同前。对于新发躁狂、混合发作,应继续奥氮平治疗(需要时剂量适当调整),同时根据临床情况合并辅助药物治疗情感症状。
3.剂型
(1)片剂
2.5mg,5mg,7.5mg,10mg,15mg,20mg。
(2)口腔崩解剂
5mg,10mg,15mg,20mg。
(3)注射剂
5mg/ml,每支10mg。
喹硫平(quetiapine)
喹硫平可用于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双相抑郁发作、混合性躁狂发作和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本节仅对喹硫平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描述。
1.治疗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
当用作单一治疗或情绪稳定剂的辅助治疗时,治疗初期的日总剂量为第1日100mg,第2日200mg,第3日300mg,第4~5日400mg。到第6日可进一步将剂量调至每日750mg,但每日剂量增加幅度不得超过200mg。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调整为200~750mg/d,常用有效剂量范围为400~750mg/d。
2.治疗双相抑郁发作
300~600mg/d。
已有RCT研究显示,喹硫平300mg/d组和喹硫平600mg/d组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但喹硫平300mg/d组与喹硫平600mg/d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3.剂型
(1)片剂
25mg,100mg,200mg,300mg。
(2)缓释片
50mg,200mg,300mg,400mg。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阿立哌唑可用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混合性发作、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本文仅对其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介绍。
1.成人躁狂发作
口服,每日一次。起始剂量为10~15mg/d,可根据个体的疗效和耐受性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30mg/d;症状严重的、特别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次日可增加至30mg。常用剂量范围15~30mg。
2.剂型
(1)片剂
5mg,10mg,15mg,20mg,25mg,30mg。
(2)口腔崩解片
10mg,15mg。
(3)口服液
1mg/ml,每瓶150mg。
(4)注射液
每支200mg/2ml。每月注射1次,1次400mg。
齐拉西酮(ziprasidone)
齐拉西酮可用于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双相障碍维持治疗。本节仅对其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介绍。
1.起始剂量
每次20mg,2次/天,齐拉西酮必须与含有500kcal的食物同服,食物可增加齐拉西酮的生物利用度,与食物同服以达到有效控制症状所需的血药浓度,剂量加倍不能补偿空腹服药导致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可根据病情在1周内逐渐增加到120~160mg/d,分2次服用。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剂量范围80~160mg/d(分2次服用)。肌内注射用药时10~20mg/d,最大用量40mg/d,持续使用3天。
2.剂型
(1)胶囊
20mg,40mg,60mg,80mg。
(2)注射剂
每支30mg。
氯氮平(clozapine)
氯氮平可用于难治性双相障碍的治疗。本文仅对其在双相障碍中的用法用量进行描述。
1.口服
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为一次12.5mg(1片),2次/天,应根据病情及耐受性逐渐缓慢增加剂量,一般每日增加25~50mg,常用剂量250~400mg/d,最高剂量为600mg/d。维持量为100~200mg/d。
儿童尚缺乏安全性的数据,应慎用。哺乳期妇女不主张使用此药。
2.剂型
(1)片剂
12.5mg、25mg、50mg、100mg。
(2)口崩片
25mg、50mg、100mg。

(曹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