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眼科检查法
第一节 一般检查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需系统地询问并记录。包括以下内容:
1.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2.主诉 即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发生时间,可由家长代述。
3.现病史 包括主要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病情经过,以往的治疗经过及效果。
4.过去史 出生、生长发育史,过去的类似病史,其他眼病及全身疾病史,药物过敏史。
5.与病情有关的生活史和家族史。
【眼部形态检查】
1.眼附属器检查
检查时应在良好的照明下,按照从前到后、由外到内的顺序,双眼分别进行。对有严重刺激症状的病人或不合作的患儿应避免对眼球加压,以免使病人原已有外伤或溃疡的眼球发生破裂及眼内容脱出。对有或怀疑有眼球破裂伤的病人,为避免对眼球加压,必要时使用表面麻醉剂减轻疼痛刺激症状。对不合作的小儿应固定头部进行检查,必要时使用眼睑拉钩或开睑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1)眼睑:
正常时上睑缘应遮盖角膜缘1~2mm。检查眼睑时应注意眼睑位置、形态,睑裂大小、高度和长度是否对称,有无异常,眼睑有无充血、水肿、出血、气肿、瘢痕、肿物、缺损。上睑上举和眼睑闭合的功能是否正常。有无内翻或外翻、上睑下垂等。睫毛是否整齐,有无变色。有无倒睫、秃睫、睫毛乱生或双行睫;睫毛根部有无充血、鳞屑、溃疡。
(2)泪器:
泪器分为泪腺和泪道两部分。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正常时不能触及。泪腺肿大时可在眼眶外上方触及,并有触痛。泪道起始于泪小点,开口于下鼻道。检查泪道时应注意泪点位置、形态是否正常,有无红肿、闭塞。注意泪囊区有无红肿、压痛或瘘管。
1)泪液分泌试验[希尔默(Schirmer)试验]:
准备一条5mm×35mm的消毒滤纸条,一端于5mm处折成直角。将滤纸条折叠端放置于外侧1/3下穹隆处,长端悬挂于睑外,闭眼或睁眼均可。5分钟后测量滤纸条被浸湿的长度,折叠端的5mm不计算在内,10~15mm为正常。检查前不滴用任何眼药。
2)泪道冲洗试验:
是检查泪道阻塞的方法。
冲洗时固定头部。结膜囊内滴丁卡因1~2滴,术者用拇指将下睑轻向外翻,暴露下泪点。如泪点较小,可先用泪点扩张器扩大,垂直插进泪点1~2mm,再转向水平方向,捻转进入一段距离。用5ml注射器加冲洗针头,垂直插入泪小点1~2mm后向内转,针头呈水平位,沿泪小管走行方向将针头推进泪小管,注入生理盐水。此时应询问病人有无水进入咽部,较小患儿应观察其吞咽动作,并注意注水时有无阻力及泪点有无水反流。根据冲洗液流动的情况判断泪道是否通畅。冲洗完毕在该眼滴抗生素眼药水。
冲洗结果分析:
① 泪道通畅:注射冲洗液无阻力,泪点无水反流,患儿有吞咽动作,表示泪道通畅。
② 泪道狭窄:下冲上返,加压通畅,泪囊下部狭窄;冲洗时有阻力,冲洗液部分进入咽部,部分由上泪点反流,在上泪点加压后通畅,为泪道狭窄。
③ 泪道阻塞:
a. 泪小管阻塞:自上泪点冲洗时有阻力,冲洗针头不能触到骨壁,冲洗液自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
b. 泪总管阻塞:下冲上返,冲洗时有阻力,患儿无吞咽动作,加压不通,为泪总管阻塞。
c. 鼻泪管阻塞:下冲上返,并带有大量脓性或黏性分泌物,患儿无吞咽动作,加压不通为鼻泪管下端阻塞,有脓性分泌物说明合并泪囊炎。
3)泪道碘油造影:
先压迫泪囊并冲洗泪道。按泪道冲洗法,由下泪点注入40%碘化油或30%碘苯脂(乙碘油)0.3~0.5ml,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注药时间。注入后立即做X线片或眼眶CT。
4)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
将患者头部置于裂隙灯头架上,用钴蓝色滤光片观察。于结膜囊滴2%荧光素钠1滴,眨眼数次使荧光素均匀分布于角膜,再注视前方。检查时以患者睁眼时开始立即持续观察并计时,直到角膜出现一个黑斑泪膜缺损时为止,小于10秒为泪膜破裂时间缩短。
(3)结膜:
检查结膜时应翻转睑结膜,按先下后上,先睑结膜,再穹窿部结膜和半月皱襞,最后球结膜的顺序进行。检查睑结膜和穹隆部结膜时,观察其是否光滑透明,有无充血、水肿。检查球结膜时观察有无充血、出血、异物、水肿、新生物或色素沉着。
(4)眼球位置和运动:
检查眼位时应让病人双眼直视正前方,观察双眼球大小有无异常,是否相等,双眼角膜是否位于睑裂中央并且对称,高低位置是否相同。有无眼球震颤或斜视。
(5)眼眶:
观察双侧眼眶是否对称,眼球有无突出或内陷。眶缘触诊检查有无眶骨缺损、压痛或肿物,以及肿物的大小、性状、活动度,有无眶压增高。如有眼球突出应测量眼球突出度。我国人眼球突出度的正常值为12~14mm,双眼之差不超过2mm。
2.眼前节检查
(1)角膜:
检查角膜时注意角膜的大小、形状、透明度、弯曲度是否正常,表面是否光滑。注意角膜有无混浊、隆起或异物,角膜缘有无新生血管或血管翳。如怀疑有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可做荧光素染色试验。
角膜知觉检查:检查角膜知觉时,用消毒棉签捻出一条纤维,以其尖端自被检者的侧面移近并触及角膜,如不引起瞬目反射或双眼瞬目的速度有明显差别,说明角膜知觉减退。
(2)巩膜:
检查巩膜时注意巩膜有无充血、黄染、结节、隆起、压痛和色泽的变化。
(3)前房:
检查时注意前房深度,房水是否清亮,有无混浊、积血或积脓。
1)前房深度检查:
用侧照法检查前房深度。将手电光光束水平置于颞侧角膜缘处照向内眦,观察虹膜被照亮的部分。鼻侧虹膜全被照亮,为深前房;鼻侧虹膜小环至鼻侧虹膜中点被照亮为中深前房;鼻侧虹膜仅被照亮瞳孔缘外1mm,为浅前房;鼻侧虹膜瞳孔缘外被照亮不到1mm,为极浅前房。周边前房深度测量: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正常前房为一光学暗区,中央部深度约为2.5~3mm。用窄裂隙自颞侧30°角投射至6点钟角膜缘处,用6点钟角膜缘处的角膜厚度(CT)为单位估计其周边之角膜内皮与虹膜前面间的距离,即为前房的深度。正常人周边前房≥1CT。
2)青光眼术后浅或无前房的临床分级:
Ⅰ级:前房仍存,普遍变浅。
Ⅱ级:虹膜区前房消失。
Ⅲ级:瞳孔区及虹膜区均无前房,角膜晶状体相贴。
3)房水混浊程度检查:
方法: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长8mm、宽0.2mm的裂隙所见为1个视野,分别用-、+~4+表示。
(-):房水透明。
(+):3~5个视野仅见1个微粒。
(+):1个视野1~5个微粒。
(++):1个视野>5个微粒。
(+++):无数微粒,有纤维蛋白渗出。
(++++):明显渗出,伴有积脓。
(4)虹膜:
检查虹膜时观察虹膜色泽、纹理是否正常,注意有无色素脱失、萎缩、缺损、结节及新生血管,有无前、后粘连,眼球转动时虹膜有无震颤。
(5)瞳孔:
观察两侧瞳孔是否等大、圆形,边缘是否整齐。对光反应是否正常。在有眼内病变时瞳孔中央可有渗出膜或闭锁。如瞳孔区有异常黄白色反光应注意除外白瞳症。
瞳孔反应检查:
1)直接对光反应:
在暗光照明环境中用手电直接照射左眼或右眼瞳孔,该瞳孔迅速缩小,为直接对光反应灵敏。
2)间接对光反应:
在暗光照明环境中,用手半遮盖右眼,使之不受手电光照射,用手电直接照射左眼瞳孔时,右眼瞳孔缩小,为间接光反应存在。
3)集合反射:
在自然光线下,先让被检者注视远方,然后嘱其注视15cm处一目标,此时其瞳孔随集合运动而缩小,为集合反射阳性。
(6)晶状体:
检查时应注意晶状体位置是否正常、透明,有无混浊,混浊的位置、形态,必要时应散瞳检查。如眼球转动时发现有虹膜震颤,应注意是否有晶状体脱位。
3.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常用的方法有3种:直接检眼镜法、间接检眼镜法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法。检查顺序及内容:
(1)光间质有无混浊、混浊的部位、大小、形状、活动度及与眼底的关系。
(2)视盘大小、形状、颜色和凹陷(杯),记录其与视盘垂直径的比例,即杯盘比(C/D)。
(3)视网膜血管的管径大小、颜色是否均匀一致,动静脉比例,形态,中心光反射情况,有无搏动及交叉压迫征。
(4)黄斑部及中心光反射的情况。
(5)周边部的情况。
(6)是否有出血、渗出、水肿、色素增生或脱失,描述其大小、形状和数量。
4.不合作的婴幼儿检查方法
检查者与助手或家长面对面而坐,患儿头部朝向检查者,两腿分开分别置于助手或家长身体两侧。检查者以两膝相夹、固定患儿头部,助手或家长手握患儿双臂,并借此压迫其胸腹。或让患儿平卧于诊治床上,助手或家长在诊治床一侧,两手握住患儿两手及前臂,使之交叠在患儿胸部,同时以身体伏压在患儿身上,固定其全身,检查者在诊治床患儿头部的一端。
检查时用手分开上、下睑并向眶缘固定,若不能暴露角膜,可用眼睑钩或开睑器打开眼睑。检查时不可向眼球加压,尤其疑有角膜裂伤、软化和角膜溃疡者。
(吴倩 胡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