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二节 早期活动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血栓形成、骨骼肌萎缩、坠积性肺炎、压疮等问题,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恢复时间,甚至远期影响术后病人的肌肉强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观察性研究指出,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术后恢复并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虽然早期活动并无明确的定义及分类,但有研究认为术后早期活动主要包括床上活动、坐起、站立、病房内走动、走廊内走动及低强度运动。还有观察性研究指出术后早期活动有益于帮助呼吸功能及消化功能的恢复,并有助于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感。因此,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成为ERAS的重要环节之一,与ERAS是否成功显著相关。
一、早期活动的意义
(一)预防血栓形成
血栓性疾病是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恶性肿瘤、手术创面大、术中出血多等因素打破了凝血/纤溶平衡,使病人处于高凝状态,增加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风险,一旦出现轻则导致患肢水肿、制动,从而影响术后恢复,重者可能导致危及生命。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基础措施,术后因疼痛、体能状态、心理抗拒差等原因,病人长期卧床休息,肌肉松弛,下肢血流迟滞,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进一步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鼓励病人早期下地活动,通过肌肉挤压的泵作用加速下肢深静脉血流,协同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二)保护骨骼肌功能
长期卧床导致肌蛋白流失、骨骼肌萎缩。Browning等的观察性研究指出,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病人,在同等热量和蛋白摄取条件下,术后2个月骨骼肌强度显著优于术后长期卧床的病人。术后早期开始锻炼骨骼肌有助于改善病人对下地活动的依从性,对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其他部位感染风险
长期卧床不利于痰液排出,增加坠积性肺炎风险,且易对髂后上嵴体、骶尾部等突出部位造成长期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压疮,造成活动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感染。Moradian等的RCT试验指出,术后早期下地活动能够显著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下地活动能够促进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功能恢复,可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非手术区域感染,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二、帮助病人早期活动的措施
(一)术前宣教
术前被动咨询、主动面对面交流、书面(展板、宣传册)或多媒体等途径,向病人宣讲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目的、优势,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使其理解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带来的益处并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指导病人合理规划每日活动目标,记录每日活动量,并逐日酌情增加活动量,达到鼓励病人术后积极早期下地活动的目的。
(二)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是ERAS的重要环节之一。80%的病人术后经历中重度疼痛,术后疼痛不仅可能使病人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增加其对下地活动的抗拒甚至是恐惧感,延迟下床时间。有观察性研究指出,术后疼痛缓解不充分严重影响术后早期活动的时长。因此,推荐通过多模式镇痛对术后疼痛进行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病人围手术期生活质量,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更能够减轻病人对肌肉收缩、下地活动的恐惧感,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为术后早期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术后营养支持和早期进食
接受消化系统手术的病人术后常需禁食水,病人长期处于负氮平衡,营养状态差,体力恢复差,影响病人早期下地活动。通过术后早期拔除胃管、早期进食及积极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为病人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预防和纠正营养不良,增强病人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及全身营养状态提升,促进体力恢复,提高其早期活动的依从性。
(四)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
胃管、导尿管及手术区域引流管,除可能导致发热、胃食管反流、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外,亦可因下地活动时携带不便,使病人产生对各种引流管不慎脱出的顾忌,影响病人早期下地活动的依从性,降低完成每日活动目标的积极性。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不仅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亦可解决病人对携带引流管的顾虑,提高下地活动的依从性。
(五)制订与完成活动目标
通过系统而具体的术前宣教,指导病人制订合理的术后活动目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为病人建立活动日记,利用计步器等设备,记录每日活动情况,鼓励和督促病人确切落实每日活动目标,并根据体能状态酌情逐日增加活动量。
多数研究认为,术后早期活动的常规目标是术后清醒即可半卧位或适量床上活动,无须去枕平卧6小时,术后第一天下地活动1~2小时,根据病人体能状况步行时间每日持续延长,至出院时每日步行时间达到4~6小时,同时鼓励病人每日步行进行上厕所、称体重等日常活动。
(杨尹默 田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