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检验图谱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案例经过】

患者,女,45岁。主诉:双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于外院就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7×10 9/L,血红蛋白52.0g/L,血小板计数137.0×10 9/L;融合基因:c-kit/D816V阴性,CEBPA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20];骨髓病理:巨核细胞系异常增多,可见巨核细胞簇和纤维组织局灶性增生;骨髓细胞学:诊断AL,类型待定;免疫分型:R2内细胞占总细胞数10.0%,R4内细胞占总细胞数50.0%,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期间曾有发热,体温最高为39.0℃,盗汗、无畏寒寒战,经对症治疗后体温正常,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骨髓涂片中原始巨核细胞占42.0%,PAS呈强阳性(图21-1~图21-6);免疫表型:原始细胞占40.0%,表达CD41、CD61、CD13和CD33。原始细胞表达巨核标记。结合临床、形态学和免疫学检查结果明确该患者为ANLL-M7。

【形态学检验图谱】

图21-1 骨髓中原幼巨核细胞增高
图21-2 骨髓中原幼巨核细胞增高
图21-3 原幼巨核细胞POX呈阴性反应
图21-4 原幼巨核细胞PAS呈强阳性反应,呈粗颗粒状或块状
图21-5 酯酶染色:原幼巨核细胞呈阳性
图21-6 酯酶染色+NaF抑制:原幼巨核细胞不被抑制

【分析与体会】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cytic leukemia):骨髓中原始细胞>20%,其中至少50%为巨核细胞系。该类AML多见于幼儿和青壮年,脾多不大,常有贫血和广泛出血,预后往往不佳。该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呈中度至重度减低,骨髓中三系细胞多减少,原始巨核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有相似之处,该细胞大小不一,胞核卵圆形、圆形,染色质较致密,核仁常不明显,胞质嗜碱性、多形态性突起,如浑厚不匀的分离状、云层状、龟甲状等。原始或幼稚巨核细胞POX、SBB染色阴性,PAS染色呈颗粒状或块状强阳性,NAE染色呈阳性,且不被NaF抑制。免疫分型原始或幼稚巨核细胞表达血小板糖蛋白:CD41、CD61。而较为成熟的血小板糖蛋白CD42往往为阴性。常表达CD13、CD33,但不表达MPO及其他髓系淋系标志。CD34、CD45和HLA-DR常为阴性。CD36为特征性阳性表达。但是由于血小板极易与粒细胞、单核细胞、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细胞黏附,因此很容易出现假阳性,所以流式对AML-M7的诊断有限,因为原始巨核细胞缺乏形态及细胞化学的特征,故电镜检查血小板髓过氧化物酶是诊断依据之一。部分病例可有相应的染色体异常改变,如t(1;22)(p13;q13),t(3;3)(q21;q26),有RBN1-EVI1融合基因改变。

【张建富副主任技师点评】

骨髓中原始细胞>20%,其中至少50%的原始细胞为巨核细胞系细胞。该类AML多见于幼儿和青壮年,脾多不大,常有贫血和广泛出血,预后往往不佳。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多,胞质嗜碱、无颗粒、有空泡和伪足,如浑厚不匀的分离状、云层状、龟甲状等。胞核卵圆形、圆形,染色质较致密,核仁1~3个,常不明显。胞体较小者类似原始淋巴细胞,可见原始细胞呈小堆状分布。外周血中可见小巨核、巨核细胞碎片、病态血小板。合并骨髓纤维化的患者可导致骨髓“干抽”。原始或幼稚巨核细胞POX、SBB染色阴性,PAS染色呈颗粒状或块状强阳性,NAE染色呈阴性,且不被NaF抑制。免疫分型原始或幼稚巨核细胞表达血小板糖蛋白:CD41、CD61。而较为成熟的血小板糖蛋白CD42往往为阴性。常表达CD13、CD33,但不表达MPO及其他髓系淋系标志。CD34、CD45和HLA-DR常为阴性。CD36为特征性阳性表达。但是由于血小板极易与粒细胞、单核细胞、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细胞黏附,因此很容易出现假阳性,所以流式细胞学对AML-M7的诊断有限,因为原始巨核细胞缺乏形态及细胞化学的特征,故电镜检测血小板髓过氧化物酶是诊断依据之一。部分病例可有相应的染色体异常改变如t(1;22)(p13;q13),t(3;3)(q21;q26),有RBN1-EVI1融合基因改变。

(张建富 王蓉,邮箱:zx230889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