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疾病社区临床路径(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便秘

一、社区临床路径管理适用对象
18岁及以上成年人,第一诊断为慢性便秘。
二、进入社区临床路径标准
(一)18岁及以上成年人,第一诊断为慢性便秘。
(二)排除标准
1.严重的脏器官功能不全者。
2.严重精神疾病病史者。
三、定义及诊断依据
(一)定义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和药物相关性疾病(表4-7)。
表4-7 慢性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
(二)诊断及依据
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可借鉴罗马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所述的症状和病程。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便秘的特殊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表4-8)。
表4-8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四、社区临床路径方案选择
(一)社区筛查(图4-7)
图4-7 慢性便秘社区筛查流程图
1.凡有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每周少于3次)、排便时间长、排便后仍有未排尽感,以及粪便干结、量少者。
2.便意减少或缺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者,尤其是老年居民。
(二)临床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对手术疗效做出客观预测。
1.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运动,以及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①膳食和饮水: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g、每日至少饮水1.5~2.0L。②适度运动: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量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③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2.药物治疗
(1)通便药: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容积性泻药(膨松药)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常用容积性药物包括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渗透性泻药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和盐类泻药(如硫酸镁)。聚乙二醇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代谢,其含钠量低,不良反应少。刺激性泻药包括比沙可啶、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
(2)促动力药:高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普卢卡必利能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3)灌肠药和栓剂:通过肛内给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便秘合并痔者可用复方角菜酸酯制剂。
3.精神心理治疗可给予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慢性便秘患者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症状的重要性;可予合并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存在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应转至精神心理科治疗。
4.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生物反馈治疗能持续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5.其他治疗方法有文献报道益生菌能改善慢性便秘的症状。中药包括中成药制剂和汤剂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但其疗效评估尚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针灸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抑郁焦虑状态。按摩推拿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6.手术治疗需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属少数。当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三)随访评估
1.健康档案的建立
(1)主观资料采集:询问每周排便次数、排便习惯及排便困难的程度等,粪便性状可采用“Bristol粪便形态分型”进行评估(具体评分标准见表4-9);是否存在便意减少或缺乏;排便后便意未尽感;平日饮食习惯;近期是工作生活节奏、精神因素等;是否有结肠功能紊乱;滥用泻药;腹肌和盆腔肌张力差,直肠与肛周疾病,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溃疡等;是否存在肠道或腹腔的病变引起肠梗阻;全身性疾病导致排便无力,如尿毒症、甲减、皮肌炎、脑血管意外;既往诊断、治疗,效果。目前的相关情况(引起便秘的原因及改善情况、诊断、治疗及效果),相关并发症。1年内的健康体检。
表4-9 便秘主要症状评分标准
注: *粪便性状:参考Bristol粪便分型标准
Ⅰ型:坚果状硬球;Ⅱ型:硬结状腊肠样;Ⅲ型:腊肠样,表面有裂缝;Ⅳ型:表面光滑,柔软腊肠样;Ⅴ型:软团状;Ⅵ型:糊状便;Ⅶ型:水样便;Ⅳ型:计0分;Ⅲ型:计1分;Ⅱ型:计2分;Ⅰ型:计3分
(2)客观资料采集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BMI;一般的生命体征;重点腹部查体:腹型、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肠鸣音、移动性浊音等;心、肺、脑、神经系统检查等。
辅助检查:①血、尿、便常规及便潜血检查。②腹部超声。③肠镜。④病因或高危因素的常规检查。⑤可能发生合并症的相应检查。⑥必要时腹部CT检查。
(3)健康问题评估:①是否存在引起或加重便秘的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药物、肠道或腹腔的疾病、精神因素,以及全身性疾病等);相关危险因素的改变;②相关检查及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③手术治疗,如肠道肿瘤、子宫肌瘤等占位压迫引起的相关情况;④社会心理因素,避免紧张焦虑或者抑郁,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
(4)制定随访计划:包括病因及相关诱发因素干预计划、治疗计划、检查计划、随访计划等。
2.定期随访(表4-10、图4-8)
表4-10 便秘的监测随访指标
图4-8 慢性便秘社区随访管理流程
(1)评估上次就诊到此次随访期间病因、诱因及相关症状有无改善;相关并发症;是否出现新的症状;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
(2)遵医嘱(包括非药物、药物治疗),评估依从性及心理状态。
(3)定期复查血常规、便潜血、腹部超声、腹部CT等。
(4)全面评估患者整体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
(5)预约下次就诊时间,建议1~3个月随访一次。有病情变化,随时就诊。
3.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如何识别疾病;了解疾病症状及相关病因及诱因;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控制危险因素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多饮水、多进食粗纤维食物以及控制情绪等)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及何时需要就医。
五、转诊指征
出现如下症状应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一)年龄大于40岁且有报警征象者。
(二)经验治疗(2~4周)无效或难治性便秘者。
(三)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便秘者。
(四)形成“粪石性”肠梗阻、肠壁溃疡、肠穿孔。
(五)出现尿潴留及尿道感染。
(六)有手术指征者。
(蒋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