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最常见,有良性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上皮性肿瘤对人类危害最大,人类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来源于上皮组织。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
(papilloma) 由被覆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或绒毛状外观。肿瘤的根部常变细呈蒂状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每一乳头表面被覆增生的瘤细胞,中央为纤维脉管束间质构成其轴心(彩插图4-9)。乳头状瘤依据发生的部位不同,被覆的瘤细胞各异。发生于外耳道、阴茎、膀胱和结肠等处的乳头状瘤较易发生恶变。
图4-9 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乳头中央为纤维脉管轴心,表面被覆鳞状上皮样瘤细胞
2.腺瘤
是由腺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发生部位广泛,可发生于腺器官及腺上皮。如乳腺、甲状腺和胃肠道等,腺器官内的腺瘤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有完整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黏膜发生的腺瘤多呈息肉状,称为息肉状腺瘤。
根据腺瘤的发生部位、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其分为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状腺瘤等类型。
(1)囊腺瘤(cystadenoma):
是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而得名。囊腺瘤常发生于卵巢、甲状腺及胰腺。
(2)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除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腺体外,同时伴随有疏松黏液样的特化纤维组织,共同构成肿瘤的实质(彩插图4-10)。最常发生于女性乳腺,肉眼见瘤体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包膜完整。
图4-10 纤维腺瘤
(3)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常发生于唾液腺,特别常见于腮腺。由腺组织、黏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瘤组织内散在分布的肌上皮细胞之间可出现黏液样基质,并可化生为软骨样组织,从而构成多形性特点(彩插图4-11)。肉眼见瘤体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界限清楚,包膜有时不完整,切除后较易复发。
图4-11 多形性腺瘤
瘤组织由腺体、黏液、角化上皮团及软骨样组织组成
(4)息肉状腺瘤(polypous adenoma):
又称腺瘤性息肉。好发生于消化道黏膜,尤其是结、直肠黏膜,肉眼呈息肉状,有蒂与黏膜相连,也可呈乳头状或绒毛状,又称绒毛状腺瘤,后者恶变率较高。息肉状腺瘤可单发或多发,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遗传性,不但癌变率很高,并易早期发生癌变(图4-12)。
图4-12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
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黏膜面布满0.5~1cm大小的腺瘤性息肉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肉眼观,发生于被覆上皮的常呈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的常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较硬,切面常为灰白色、干燥。镜下,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网状纤维染色时,网状纤维只见于癌巢的周围。转移一般多经淋巴道转移,晚期可发生血道转移。
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简称鳞癌,常发生在原有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也可发生于鳞状上皮化生的黏膜处。肉眼观常呈菜花状,也可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癌组织同时向深层呈浸润性生长。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keratin pearl)或癌珠(彩插图4-13)。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象。
图4-13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中央见红染的角化珠
2.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多见于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面颊及鼻翼等,由该处表皮原始上皮芽或基底细胞发生。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细胞样的癌细胞组成。本癌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边缘不规则的溃疡,并可浸润破坏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很敏感,临床上呈低度恶性的经过。
3.尿路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由泌尿道尿路上皮发生,好发于膀胱、肾盂,少数发生于输尿管。肉眼常呈乳头状,单发或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膀胱壁。镜下,癌细胞似尿路上皮,多层排列,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4.腺上皮癌
是从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胃肠、乳腺等处。多呈菜花状、蕈状、溃疡状或不规则结节状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的、具有腺体结构的腺癌(彩插图4-14)和低分化的、形成实体癌巢的实性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分化腺癌等。有的腺癌分泌较多的黏液,称为黏液腺癌。
图4-14 高分化腺癌
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腺样结构,浸润于肠壁内
(三)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一般而言,肿瘤的形成,尤其是恶性肿瘤,要经过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性癌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并非一朝一夕发生,而是需经历一个漫长逐渐演进的过程,平均为15~20年。但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必然转变为癌,也并非所有的癌都有明确的癌前病变,这方面的研究在肿瘤预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1.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因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愈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癌前病变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常见的癌前病变有以下几种:
(1)黏膜白斑(leukoplakia):
常发生在口腔、外阴和阴茎等处黏膜。主要病理改变是黏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慢性子宫颈炎:
是已婚妇女常见的疾患。慢性子宫颈炎时,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称为子宫颈糜烂(目前宫颈糜烂的病名已被取消,而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取代)。而后由于邻近鳞状上皮贮备细胞增生,代替了柱状上皮,称为糜烂愈复。如果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少数病例中增生的鳞状上皮经过非典型性增生,可发展为原位癌。
(3)乳腺囊性增生症:
本病由内分泌失调引起,常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主要表现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顶泌汗腺化生及导管囊性扩张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间质纤维组织也有增生。据统计本病癌变者比一般的妇女多1.23~4.50倍。
(4)结、直肠息肉状腺瘤:
较为常见,可以单发或多发,均可发生癌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多发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更易发生癌变。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腺体可有肠上皮化生,这种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大肠型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久治不愈可发生癌变。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肠黏膜广泛反复溃疡,溃疡边缘的黏膜呈假息肉样增生,可发生非典型性增生,而后发生结肠腺癌。
(7)皮肤慢性溃疡:
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的慢性溃疡,由于长期慢性刺激,边缘鳞状上皮增生,有的可发生癌变。
(8)肝硬化:
由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病人,假小叶内的肝细胞反复增生、非典型性增生、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细胞肝癌。
2.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
指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这个术语主要应用于被覆上皮。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浓染,核浆比增大;核分裂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象;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和中度的非典型性增生分别累及上皮层的下1/3和2/3处,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累及上皮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者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上述癌前病变多通过非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
3.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细胞全层癌变,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彩插图4-15)。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或肉眼检查往往见不到明显肿块,或仅见局部糜烂、潮红等改变。对原位癌如能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图4-15 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图右侧为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图左侧为原位癌,基底膜完整
近年来提出的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的概念,描述的是上皮从非典型性增生到原位癌这一连续的过程,将轻度和中度非典型增生分别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两者常常难以截然划分,其处理原则基本一致。
问题与思考
上皮内瘤变一般发生于哪些组织器官,其在肿瘤防治中的意义是什么?
二、间叶组织肿瘤
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脉管组织、滑膜组织、骨与软骨组织、黏液组织等,这些组织发生的肿瘤种类较多,有良性与恶性两大类。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间叶性良性肿瘤,分化成熟程度高,其组织结构、细胞形态、颜色等均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相似。肿瘤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一般都具有包膜。常见的类型如下:
1.纤维瘤(fibroma)
由纤维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肉眼多为单个,呈结节状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有包膜。切面灰白色,可见编织状的条纹,质地韧硬,常见于四肢及躯干的皮下。镜下肿瘤组织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纤维瘤生长缓慢,手术摘除后一般不再复发。
2.脂肪瘤(lipoma)
脂肪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成人,是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的部位为背、肩、颈及四肢的皮下组织。肉眼为扁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有包膜,质地柔软,切面色淡黄,似正常的脂肪组织。镜下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很相似。手术易切除,术后不易复发。
3.脉管瘤
是由血管组织和淋巴管组织发生的非真性肿瘤,其本质属于血管、淋巴管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病变,故常见于儿童。多数于出生时即有,或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一般随着身体的发育而长大,成年后肿瘤即停止发展,而且可看到自然消退现象。脉管瘤可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及淋巴管瘤(lymphangioma)两类,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
(1)血管瘤:
血管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皮肤多见。肉眼上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主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三种。①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病变可呈灶性或广泛分布于受累的组织内,在皮肤或黏膜可形成蕈状突起的鲜红色肿块,或仅呈暗红或紫红色斑。镜下,由许多毛细血管构成,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实性团,管腔狭小。②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瘤组织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窦,其间有薄层间隔,似海绵,腔内充满血液(彩插图4-16)。③混合型血管瘤:由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构成。
图4-16 海绵状血管瘤
瘤组织由扩张的不规则的大血窦构成,其内充满多量红细胞
(2)淋巴管瘤:
由增生的淋巴管构成,内含淋巴液。好发于颈部、唇等处,肿瘤呈结节状或弥漫性增大,与周围界限不清。切面可见多个小管腔或较大的囊腔,内有清亮的液体流出。镜下,为多数大小不等的管腔或裂隙组成,腔内含有淡粉红色淋巴液和一些淋巴细胞;淋巴管可呈囊性扩大并互相融合,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状水瘤,此瘤多见于小儿。
4.平滑肌瘤(leiomyoma)
最多见于子宫。肉眼呈结节状,单发或多发,边界清,可有或无包膜,切面呈灰白色,编织状。镜下,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同一束内的细胞核有时排列成栅状,核分裂象少见(彩插图4-17)。
图4-17 平滑肌瘤
瘤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
5.软骨瘤(chondroma)
自骨膜发生并向外突起者,称外生性软骨瘤。发生于手足短骨和四肢长骨等骨干的骨髓腔内者称为内生性软骨瘤。肉眼观前者常呈分叶状自骨表面突起;后者使骨膨胀,外有薄骨壳。切面呈淡蓝色或银白色,半透明,可有钙化或囊性变。镜下见瘤组织由成熟的透明软骨组成,呈不规则分叶状。肿瘤位于盆骨、胸骨、肋骨、四肢长骨或椎骨时易恶变;发生在指(趾)骨者极少恶变。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多发生于青少年。肉眼观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周围可有假包膜;切面多呈灰红色,均质性,湿润,呈鱼肉状,故称为肉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肉瘤细胞大多弥漫排列,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网状纤维染色可见肉瘤细胞间存在网状纤维。肉瘤多经血道转移。上述各点均与癌的特点有所不同。正确掌握癌与肉瘤的特点,区分癌与肉瘤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有实际意义,见表4-3。
1.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是肉瘤中常见的一种,其发生部位与纤维瘤相似,以四肢皮下和深部组织多见。肉眼肿瘤呈巨块型或结节状,可形成假包膜。切面灰红色或灰白色,均质细腻似鱼肉。镜下瘤组织由大小不一的梭形或短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呈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瘤细胞分化差异很大,分化好的纤维肉瘤与纤维瘤相似,但核分裂象多见;分化差的纤维肉瘤,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表4-3 癌与肉瘤的区别
2.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sarcoma)
亦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肿瘤最好发于下肢,其次是上肢的深部软组织和腹膜后等处。肉眼肿瘤呈结节状,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镜下,瘤细胞可有多种类型及多型性,主要见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另外尚见原始间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含有细小脂滴的黄色瘤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等。异型性往往十分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绝大多数肿瘤间质可见中等量到多量炎性细胞浸润。此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3.脂肪肉瘤(liposarcoma)
本瘤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为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大腿、腘窝、腹膜后,也见于肾周和深部的软组织,极少发生于皮下脂肪层,与脂肪瘤的分布不同。肉眼观大多数肿瘤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表面常有一层假包膜,可似一般的脂肪瘤,亦可呈黏液样外观,或均匀一致呈鱼肉样。镜下本瘤的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但脂肪母细胞和黏液是其基本成分。病理上根据主要细胞成分可分为以下四型:①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其组织结构与脂肪瘤相似,仅部分瘤细胞核较大、深染,有时出现瘤巨细胞;②黏液样型脂肪肉瘤:此型最多见,瘤细胞呈星形或小梭形,胞质内有细小的脂肪滴,瘤细胞间有大量的黏液样基质及丰富的血管网形成(彩插图4-18);③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分化较差,主要由小圆形细胞构成,其中可见含有脂滴的脂肪母细胞;④多形性脂肪肉瘤:最少见,瘤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并有较多的瘤巨细胞。后两者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
图4-18 黏液样脂肪肉瘤
含大小不等脂肪空泡的瘤细胞,间质内大量黏液样基质及丰富的树枝状血管
4.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是较常见而且恶性程度很高的肉瘤。主要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最好发于头、颈、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后,偶可见于四肢。肿瘤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形态特点可分为三型:①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于小儿,好发于膀胱、阴道等处,肉眼常呈葡萄状,故称为葡萄状肉瘤。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未分化的梭形细胞和小圆形细胞构成;②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瘤组织由未分化的小圆形细胞组成,瘤细胞被含血管的纤维组织分隔成腺泡状;③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以四肢多见,肉眼见肿瘤常位于深部肌肉内或其附近。镜下,瘤细胞高度异型性,可见圆形、多边形、带状、网球拍形或蝌蚪状横纹肌母细胞,胞质丰富,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并见横纹和纵纹,核分裂象较多(彩插图4-19)。各型横纹肌肉瘤均生长迅速,易早期发生血道转移,约90%以上病人在五年内死亡。
图4-19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
瘤细胞高度异型性,胞质丰富红染,并可见横纹
5.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较多见于子宫,偶可见于腹膜后、肠系膜、大网膜及皮下软组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肉眼呈结节状肿块,可有假包膜;切面呈灰红色或灰棕色的鱼肉状或编织状。镜下,高分化者,主要由编织状的梭形细胞束构成,可见核分裂象;低分化者,瘤细胞弥漫成片,多形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核分裂象的多少对判断其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
6.血管肉瘤(hemangiosarcoma)
血管肉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可发生于各器官和软组织,发生于软组织者多见于皮肤,尤以头面部为多见。肿瘤多隆起于皮肤表面,呈丘疹或结节状,暗红或灰白色。肿瘤内部易有坏死出血。有扩张的血管时,切面可呈海绵状。镜下,分化较好者,瘤组织内形成不规则的血管腔,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分化差的血管肉瘤,细胞常呈片团状增生,血管腔形成不明显、不典型或仅呈裂隙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血管肉瘤的恶性程度一般较高,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和骨等处。
7.骨肉瘤(Osteosarcoma)
为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常见于10~19岁的青少年。以股骨下端最常见,其次为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肉眼观肿瘤侵犯骨髓腔,破坏骨皮质,致骨呈梭形膨大;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常见出血坏死。在肿瘤上下两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可形成三角形隆起,在X线上称为Codman三角(Codman triangle)。由于骨膜被掀起,在骨外膜和骨皮质之间可形成与骨表面垂直的放射状反应性新生骨小梁。在X线上表现为日光放射状阴影。镜下见肿瘤由明显异型性的梭形或多边形肉瘤细胞组成,瘤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tumor bone)是诊断骨肉瘤的最重要的组织学证据。骨肉瘤呈高度恶性,生长迅速,常在发现时已经有血行转移至肺。
8.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年龄多在40~70岁。发病部位多见于盆骨,也可发生在股骨、胫骨等长骨和肩胛骨处。肉眼肿瘤位于骨髓腔内,呈灰白色、半透明的分叶状肿块,其中可见黄色的钙化和骨化灶。镜下见软骨基质中散布有异型性的软骨细胞,表现为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出现较多的双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细胞。软骨肉瘤一般比骨肉瘤生长慢,转移也较晚。血道可转移至肺、肝、肾及脑等处。
三、淋巴组织肿瘤
淋巴瘤(lymphoma),亦称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起源于T、B淋巴细胞、NK细胞和组织细胞等,以B细胞来源者最多见。淋巴瘤为B细胞或T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所致。根据恶性淋巴瘤的细胞特征和组织结构,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
1.霍奇金淋巴瘤(HL)
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20%,好发于15~27岁的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累及浅表淋巴结,以颈部和锁骨上最多见,也可累及腋窝、腹股沟、纵隔等处。
肉眼观,受累淋巴结肿大,常相互粘连形成不规则结节状巨大肿块。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有时可见灰黄色坏死区。镜下见,淋巴结正常结构被破坏,由肿瘤组织取代。HL的组织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细胞组成。
(1)肿瘤细胞:
即R-S(Reed-Sternberg)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典型(诊断性)R-S细胞(Reed-Sternberg cell)及变异性R-S细胞。典型的R-S细胞体积大,直径约20~50μm,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双核或多核,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核内见大而圆的嗜酸性核仁。由于两个核在细胞内并列,形如“镜影”,故又称镜影细胞(mirror image cell),对HL是有确诊意义的细胞(彩插图4-20)。变异性R-S细胞包括单核R-S细胞、多形性R-S细胞、陷窝型R-S细胞和L/H型R-S细胞等,不具有诊断意义,常见于HL的某些亚型。
图4-20 镜影细胞
上述典型的R-S细胞和变异性R-S细胞,常散布于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构成了HL的组织学特征。
(2)非肿瘤细胞:
即反应性与间质性细胞,主要包括T、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它们共同构成了HL的炎症性背景。
(3)组织学类型:
现分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又分为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四个亚型。
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NHL约占所有淋巴瘤的80%~90%,70%起源于B细胞,其次是T细胞,起源于NK细胞和组织细胞者很少见。在我国,好发年龄为40~60岁,仅个别类型以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约65%的病例累及颈部、纵隔、腋窝、腹股沟及腹腔等处的淋巴结,35%的病例发生于淋巴结外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见于胃肠道、呼吸道、涎腺、胸腺、泌尿生殖道等处)和脾、骨髓、皮肤和乳腺等处。
(1)基本病变:
NHL的肉眼观与HL类似,有明显的侵袭扩散倾向,当瘤细胞侵入外周血液后,与白血病累及淋巴结难以区别。镜下共同特征是:①增生的瘤细胞破坏、代替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正常结构,并可破坏淋巴结被膜;②瘤细胞呈相对单一性,有病理性核分裂象;③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呈滤泡型或弥漫型,一般前者预后较好。
(2)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
①可出现多少不等的滤泡样结构;②常见浆细胞样分化,瘤细胞内外可见到Russell小体,位于细胞内者常将细胞核挤到一边,酷似印戒样细胞;③瘤细胞(裂细胞型除外)均呈圆形或卵圆形,较一致。核膜厚,染色质粗,沿核膜分布,核仁明显,靠近核膜。
(3)T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
可分为两型。①中枢型:瘤内无分支状小血管,瘤细胞胞质淡染,核膜薄,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②外周型:瘤细胞和核均有一定程度的多形性,核可呈脑回状、分叶状、麻花状等。瘤组织中有较多分支状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穿插、分割瘤组织,其内皮细胞肿胀。常伴有较多反应性细胞成分,如组织细胞、指突状网状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
(4)组织学分类:
现分为前B细胞肿瘤、前T细胞肿瘤、成熟(外周)B细胞肿瘤、成熟(外周)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四大类,其中后两大类又分别包括若干相应的组织学亚型。
四、其他肿瘤
1.畸胎瘤(teratoma)
起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具有向体细胞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由来自两个胚层以上的多种组织成分混杂构成的肿瘤,如同一个畸形胎儿,故称畸胎瘤。女性多见。好发于卵巢和睾丸,也可见于纵隔、腹膜后、骶尾部等处。畸胎瘤有良、恶性之分。
(1)成熟型畸胎瘤:
常见于卵巢,多呈囊性,囊壁常见结节状的头节,其中含有骨、软骨组织或牙齿,囊腔内充满黄色黏稠的皮脂及毛发(图4-21)。镜下见,最常见的成分是分化成熟的皮肤及其附件,也可见其他胚叶分化来的成熟组织。少数病程长者其中某种成分可恶变。
图4-21 成熟性畸胎瘤
囊腔内头节处见皮脂、毛发及牙齿
(2)未成熟型畸胎瘤:
常见于睾丸,多为实性。主要由分化不成熟的胚胎样组织构成,如分化不成熟的神经外胚层成分(原始神经管和菊形团)、骨或软骨组织等。分化差者易远处转移,预后差。
2.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视网膜核层原始干细胞,为高度恶性肿瘤。40%的病例有家族性和遗传倾向。好发于1~7岁的婴幼儿,3岁以下最多见,成人少见。双眼受累者约占30%。肉眼观,眼内见扁平或结节状灰白色肿瘤组织,常侵入玻璃体内,并破坏眼球侵入眶内。镜下见,由大小较一致的小圆形或小梭形未分化型细胞构成,胞质少,核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分化型由低柱状细胞构成,瘤细胞常围绕一腔隙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菊形团。本瘤预后差,患者常死于颅内或全身转移。
3.黑色素瘤(melanoma)
又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部分源于黑痣恶变。病人年龄多在30岁以上,常发生于头颈部、足底、外阴及肛门周围。肉眼观,肿瘤边缘不整齐,外形不规则,粗糙,呈棕黑色,常伴有溃烂、出血。镜下见,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梭形,胞质丰富红染,常含有不等量黑色素。核大深染,常见嗜酸性核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排列成索状、巢状或腺泡状。如胞质内不见黑色素,则诊断较困难,可借助免疫组化染色或电镜观察胞质内的黑色素小体辅助诊断。易经淋巴道或血道广泛转移,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