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亲子
亲,在陪伴中让孩子感受到爱
孩子和你亲不亲,要看和你有没有交往,有没有产生故事。不论这个故事是快乐还是悲伤,你在这个故事中是穷困还是富裕,在当时看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正确还是错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变成亲子间美好的回忆。因此,从亲子间有没有故事能看出他们之间有没有感情,故事越多感情越深,当然这样的故事应该是温暖的。
《说文》:“亲,至也。从见,亲声。”
“亲”的本意是靠近,是到达,是在现场,用来解释它的字是“至”,“至”是鸟从天而降,飞下来到达地面的状态。
因此在讨论“亲”时,不能忽略了“到达,靠近,在一起”的“至”的本意。
很多父母纳闷儿,自己生了孩子,孩子怎么不跟自己亲,却和老人,或者保姆亲。其实,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父母没有在场,或者说没有亲临现场。不亲临现场可能不耽误孩子学到知识,却很难使孩子和父母建立亲密的感情。
《康熙字典》:“《注》慈爱之心曰亲。……《周语》慈惠保民,亲也。”从这可以看出仅仅“至”还不够,只是在孩子身边,一定会和孩子亲吗?不一定。
是不是在情感上对孩子有慈爱之心,才是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根本?
父母的爱是多样的,有溺爱、暴戾的爱、关爱、慈爱,前两种爱是以爱孩子的名义爱自己,情感指向是自己,父母被自己的情绪控制,孩子感受到的可能不是爱,而是焦虑、恐惧;而关爱和慈爱是对孩子的,是对孩子有爱心,以宽厚的爱引导孩子向前。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真挚情感,并会因此对父母产生亲近之感。
子,开放地走在成德的路上
子,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
在唐代以前,“子”用来指子女,后来专指男孩、儿子。现在专指儿子。
造字时的“子”字是以襁褓中的孩子象形的,说明子有着无穷开放和发展的可能。
“子”,不仅用来指孩子、儿子,还用来指时辰,如子时(23:00—次日凌晨1:00)。《说文》:“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意思是,十一月也称子,这时阳气初动,一切都获得滋养,生命开始萌发,变化悄然发生,这时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妄动。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早期教育在孩子生命的初期,要给予他们更多“阳气”,让孩子多动手、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生活在安宁稳定的成长氛围中。这些都是生命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地马上让孩子学习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反馈的知识。
《康熙字典》:“《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
“人以为称”“人之嘉称”,强调了“子”既是人的发展之始,又是人的发展终点,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有德行的人。
亲子,孩子需要亲近,父母对孩子表达慈爱,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父母要帮助孩子亲近道德,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