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抗癌临证新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蛤蚧

在我最喜欢用于治疗大病重病的药中,可以说得力的有人参,广泛的有柴胡,擅长的有蛤蚧。我自1993年以大剂蛤蚧治愈白水县某人顽固性哮喘后,用蛤蚧治疗哮喘的机会非常多,用量也大,一般是重病每天一对,轻病每2~ 4天一对,既不炮制,也不去头足(古人认为要去头足),每每出奇制胜。有一年暑假回故乡,竟因为我的原因导致合阳县城蛤蚧短期脱销,也算一桩趣事。特别是治疗合阳县百良镇陌东村人雷某(男,27岁)的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例和其他两个病例一起被《中国中医药报》冠以“王三虎急重症医案三则”的巨幅标题给予刊载后,令我念念不忘而且引以为自豪的是,还不等我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同学陕西省中医医院眼科的郭卫民就以激动的心情专门打电话问是不是我这个王三虎写的这篇文章,因为世上叫王三虎的绝对不止一个。病案原文是:“患者素有支气管哮喘宿疾,20天前因劳累、感冒又发。当地用抗生素及平喘药,症状日渐加重,于1997年9月3日到某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经中西医治疗15天,症状更加严重。已下病危通知3次,1997年10月18日准备到西安治疗。但因患者衰竭已甚,恐经不起长途颠簸,又从救护车上抬下。随即专车到西安邀请笔者会诊。内科主任陪同检查病人后,查阅以往3次会诊记录,各专家均从西医角度提出过不同的诊疗方案,几乎用过各种消炎平喘西药,但未见检讨中医辨证论治有何得失,中医从入院到如今均按“热哮”应用越婢加半夏汤,自忖笔者尚有用武之地。刻诊:张口抬肩,喘息短气,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大汗淋漓,时感烦躁欲死,面色灰暗,口中干咳欲饮,痰黏而色黄,小便黄而少,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花剥,脉弱尺甚。热哮辨病辨证无误,肾阴亏虚早已存在,如今大汗淋漓,阴亏太甚,肾不纳气,气阴两脱,又兼肝火犯肺,此时不用人参等扶危持颠之王牌药,更待何时?乃以参蛤散、射干麻黄汤、黛蛤散加味,大剂给药。人参12g,蛤蚧一对,熟地40g,山茱萸15g,射干12g,炙麻黄8g,细辛3g,五味子20g,半夏10g,生姜5g,炙紫菀12g,炙冬花12g,大枣6枚,小麦50g,青黛5g(包煎),蛤粉20g,白果12g,生龙骨、牡蛎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上方1剂后即感症状减轻。原方连服7剂后,哮喘持续状态完全缓解出院,后来西安门诊3次,减蛤蚧为3剂一对,去黛蛤散,或加胆星、瓜蒌、枇杷叶等,宿疾也大为减轻,可做轻微的体力劳动。2001年5月随访,除天气寒冷、感冒偶有咳嗽气喘外,基本正常。按语:本案要在抓住肾不纳气,气阴两脱这一关键病机,同时兼顾肝火犯肺,重用了人参、蛤蚧、熟地、山茱萸等要药,五味子、生龙牡、白果等敛汗固脱,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救困危于顷刻。”
这几年在肿瘤临床上我根据蛤蚧“补肺肾,定喘嗽”的功能,用于晚期肺癌等所致的咳嗽气喘,短气不足以息等,也能收到较好效果。其实,《海药本草》谓蛤蚧:“主肺痿上气,咳嗽,咯血”,这不就是肺癌及其常见症状吗?《博济方》的蛤蚧散,由蛤蚧一对,以及人参、茯苓、知母、贝母、桑白皮、杏仁、生姜组成,“治患肺痿咳嗽”。著名医家李时珍,则对蛤蚧大为推崇:“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效力呢?因为蛤蚧既能补人体之阴液,又能通调水道而防止水不利而成痰饮,有利而无害,与拙文“燥湿相混致癌论”的立意相当吻合。像这样一药两用的好药只恨太少了。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作了如此阐述:“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矣;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可见吾道不孤。
其实,蛤蚧作为补药的基础是精微物质的含量丰富多彩,有肌肽、胆碱、蛋白质、鸟嘌呤以及谷氨酸等14种氨基酸,5种磷脂成分,9种脂肪酸,和钙、磷、锌等18种元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蛤蚧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平喘作用,抗应激作用,抗炎作用,雌性激素样作用,雄性激素样作用和延缓衰老作用。若想颐养天年,岂可离了此君?
蛤蚧的药力主要集中在它那长长的尾巴上。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要鉴别蛤蚧的真假,用李珣的话说是:“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为真也。”《日华子本草》谓蛤蚧:“凡用去头、足”,为什么?《雷公炮炙论》说:“其毒在眼。”那么,足呢?不得而知。我用了那么多都未去头足,也未见出现中毒症状。《中华本草》谓:“蛤蚧毒性低,未能测LD 50。蛤蚧醇提取物灌胃最大耐受量大于135g/kg。”“广西蛤蚧头和尾部醇提取液腹腔注射24g/kg生药量,未见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