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各论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仅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这常用的7味药,就有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和解表里,疏利枢机,恢复升降,通调三焦,疏肝保肝,利胆和胃等功能,适应证非常广泛,尤其与癌症的寒热胶结,升降失常,正虚邪实的病机相当合拍。对于肝胆胰胃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化疗、介入治疗等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腹中疼痛、发热不退等,只要遵照仲景的名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及时应用小柴胡汤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验案:2004年5月4日我来柳州义诊时就诊的叶某,是我在柳州最早治疗的患者之一。肝癌术后5个月为主诉就诊,依据病位在肝胆,病机属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每个月来诊1次,截止2005年9月30日,已历时16个月,生活质量好,药量不多,药费不高,小柴胡汤预防肝癌复发之功,当功不可没。2012年初还亲自介绍患者来诊。至今生活如常人,未见复发。叶先生至今健在。
二、泽泻汤
我经常以泽泻30g,白术12g的比例作为治疗脑肿瘤、脑转移瘤、脑积水等所致眩晕的主药。乃取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泽泻汤升清阳、降浊阴之意,效果确实。
验案:西安某设计院退休干部74岁的麻老,就曾用泽泻汤获得良好疗效。患者于2001年7月发现左肺癌(周围性),后手术切除左下肺,病理检查为鳞腺癌,后化疗4次。2002年3月28日初诊:患者形体尚可,眼睑微肿,脱发,咳嗽有痰,泡沫样,色灰暗,咳之不利,伤口处疼痛拘紧,乏力,食可,睡后易醒,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舌厚稍黄厚,脉滑。以自拟海白冬合汤加味根据症状随症加减。患者基本情况良好,各症状逐渐减轻。
2003年8月21日,诉头晕,微咳,有灰色块状痰。食欲欠佳,睡眠不好,梦多,全身困乏无力,自觉体重逐渐下降,偶有手颤。舌红苔厚腻,脉弦。属痰浊上蒙清窍,法当化痰通窍为标,扶正益气为本兼顾糖尿病,处方:瓜蒌15g,夏枯草15g,苍术12g,元参12g,黄芪30g,山药15g,土贝母12g,山慈菇12g,石菖蒲12g,远志6g,人参8g,海浮石20g,焦三仙各1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仍以头晕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加旋覆花12g(包),竹茹12g,代赭石12g,天麻12g,全蝎4g,蜈蚣2条。头晕有所好转,但效果仍不理想。
2003年9月10日复诊,又加泽泻30g,白术12g,半夏30g。
2003年9月18日第39次复诊,精神好转,面色红润,行动自如,头晕霍然消退,自述几如常人,呃逆亦减,舌上齿痕已不明显,食睡均可。嗣后头晕未再复发。此人前后治疗2年多,复诊50多次,均能独自前来,泽泻汤功不可没。
三、温胆汤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本方是孙思邈《千金方》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在我主编的《120首千金方研究》一书中,竟占46页的篇幅,也有我的验案。在肿瘤临床上,我以本方作为痰热胶结,上蒙清窍的主方。主要用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对于防止术后复发,效果明显。
验案:26岁的男性患者,经CT检查示:左额叶脑胶质瘤,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疗1个疗程。后复发,化疗2个疗程,并再次手术。初诊:患者精神差,乏力,术后癫痫发作3次,偶有头痛、舌苔黄厚腻,脉滑。证属痰热胶结,蒙蔽清窍。法当清热化痰,开窍醒脑,佐以益气活血。方以温胆汤加味: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5g,竹茹12g,枳实12g,生姜5g,青礞石20g,石菖蒲10g,远志6g,人参6g,桃仁12g,川芎20g,蒺藜15g,黄芩12g,蔓荆子12g,猫爪草12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此后6次复诊,上方服用150剂,基本情况尚好,偶然头痛,癫痫约1个月发作1~ 2次,记忆力稍减,舌红苔黄厚均逐步减退,嘱患者恢复工作。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强抗癫防癌之力。药用: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5g,竹茹12g,枳实12g,生姜5g,青礞石20g,石菖蒲15g,远志6g,人参6g,桃仁12g,川芎20g,蒺藜15g,蔓荆子12g,灵芝12g,蜈蚣2条,30剂,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服用350剂。
第17次复诊,患者精神好,食可,睡眠佳,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脉弦,癫痫很少发作,能正常工作。患者2年多来除服用中药外,无其他任何治疗,其间3次复查CT,均无明显变化。
四、三物黄芩汤
治疗直肠癌。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直肠癌的主要病机是湿热下注,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往往是湿热、血热、虚热三者同时并见,相互影响,难分难解。清利湿热之药,多易伤阴,则不利于阴虚之热的消退。滋阴清热之黏腻,则不利于湿热之清除。我推崇《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三》的三物黄芩汤。该方由黄芩、苦参、干地黄3味药组成。功效为清热泻火,燥湿凉血。其中,黄芩为君药,黄芩善清湿热,又能清血热、虚热,一药三用。
验案:苏某,男,54岁,西安某大学人,2002年11月29日初诊。2001年9月直肠癌手术后,口服“氟铁龙”半盒,于2002年6月复发,会阴疼痛,骶骨前区约3.5cm×4.5cm×4.5cm大小肿块,放疗两次,X刀5次,症状减,舌苔黄,质红,脉细。此属湿热交结大肠,瘀毒内滞,不通则痛。法当清利湿热解毒,佐以活血。方以三物黄芩汤化裁:黄芩12g,苦参10g,槐花1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土元10g,土茯苓30g,椿白皮12g,藤梨根30g,龙葵20g,土贝母12g,莪术1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此后患者就诊9次,以疼痛严重为主要症状,乃根据病情的变化,以三物黄芩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并给予肿节风注射液。
2003年8月22日第10诊,精神气色好,能正常工作,自觉病情逐渐减轻,从服中药后再未作仪器检查,偶觉会阴跳痛,背部串痛,唇紫舌暗,脉弦。治法仍当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方以三物黄芩汤化裁:黄芩12g,苦参12g,生地30g,墓头回30g,桃仁12g,水蛭10g,延胡索15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五、独活寄生汤
治疗癌症骨转移。癌症骨转移的疼痛是肿瘤患者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我认为,寒邪在癌症发生发展中意义深远,寒邪致病的最大特点是疼痛,因寒主凝涩,寒主收敛,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独活寄生汤则符合癌症骨转移疼痛的基本病机。
验案:66岁的男性患者,因甲状腺癌骨转移,进行同位素治疗,有一定疗效。3个月前疼痛加重,行腰骶部局部放疗,疼痛缓解。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腰部及左下肢骨痛难忍,下肢冰冷抽麻,弯腰、咳嗽时疼痛明显。诊见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此属癌毒入骨,筋骨受损,寒凝经络,肝肾亏虚。法当益肝肾,补气血,止痹痛,佐以抗癌。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味:独活12g,桑寄生12g,杜仲12g,牛膝12g,细辛9g,秦艽12g,茯苓12g,肉桂3g,防风12g,川芎12g,当归12g,白芍12g,熟地黄24g,鹿角霜18g,穿山甲5g,延胡索12g,骨碎补12g,黄药子6g。6剂,每日1次,水煎服。服药后疼痛缓解。1年中前后复诊15次,基本以上方为主,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六、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书》,由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组成。“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实际上非常符合燥湿相混的病机,用当归、熟地补肾益阴,二陈汤燥湿祛痰。滋阴与燥湿祛痰同用,使滋阴而不碍痰,祛痰而不伤阴,配伍巧妙,可治肺肾阴阳俱虚,痰湿内阻之证,在肿瘤临床用处多多。
七、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丸主之。”由于方义深奥,叙证简略,历代用之不多。《医宗金鉴》甚至认为方证不合,必有脱简,一些医家则认为“小便难”是大便难之误。现代用之亦甚少,有人用本方治疗妇女浮肿、小便难而属于血虚热郁者2例,虽无一味利尿药而收肿消尿利之效,在实践中证明了原文无误。我认为,本方选药精炼,是润燥并用的典范,适用于燥湿并见的病机特点。当归养血润燥,贝母滋水上源,与苦参清热燥湿相对,使润而不腻,燥不伤阴,相反相成。对于妊娠下焦阴虚水不利的小便难非常适合。
近年来,在恶性肿瘤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燥湿相混是贯穿某些癌症始终的主要病机”的观点。由于妇科和泌尿系统肿瘤与当归贝母苦参丸证病机上相似,病位上相同,药效相符,所以将当归贝母苦参丸作为妇科和泌尿系统肿瘤的基本方。考《神农本草经》谓当归主:“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药性论》谓当归主“女子沥血腰痛”,《日华子本草》谓当归“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当归多糖对小鼠多种移植性肿瘤有较好的抑瘤作用,并与某些化学药联用可呈现协同作用,且降低副作用”。贝母,《神农本草经》谓主“淋沥邪气,疝瘕”,《名医别录》谓贝母疗“腹中结实”,《药品化义》谓贝母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增订治疔备要》谓贝母“用敷恶疮,敛疮口”。现代有人用贝母、苦参、党参,组成贝母合剂,每日1剂。共治疗35例,“结果治愈27例”。苦参,《神农本草经》谓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药笼小品》谓苦参“清下焦血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总碱、苦参碱、脱氢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实体瘤S 180,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见当归贝母苦参丸活用治疗妇科和泌尿系统肿瘤是有充分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的,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验案:韦某,女,72岁,柳州市针织总厂退休职工。外阴癌术后10年,外阴胀辣痒痛2年,2004年7月28日初诊时外阴溃烂红肿硬痛,涉及整个会阴乃至大腿根部,小便急,舌质红,苔黄腻有裂纹,脉弦细。辨证为肝肾阴虚日久、湿热成毒下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当归10g,土贝母10g,浙贝母10g,苦参15g,土茯苓30g,生地30g,黄芩12g,乌梅10g,元参12g,地肤子30g,黄柏12g,薏苡仁40g,拳参20g,水杨梅30g,青黛4g(冲服),生姜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服后以渗出减少的效果明显,余症也见好转。该患者前后共就诊10余次,治疗过程中根据症状变化而药物有所加减,但始终不离当归贝母苦参丸这一主方。服药3个月后患者会阴部渗出减少,瘙痒热辣减轻,创面有收敛迹象,舌苔转薄,脉沉。继续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治疗2个月,病情进一步好转。2007年8月,患者仍可到门诊治疗。
八、桃核承气汤
寒热胶结是癌症的主要病机之一,也是形成瘀血积聚的常见病机。所以我喜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桃核承气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活血化瘀的名方。由桃仁、桂枝、炙甘草、大黄、芒硝组成。虽原书只用于蓄血证,但后世活用甚多。有人对历代应用桃核承气汤方的医案200例进行统计分析,其应用范围包括44种疾病。近多年桃核承气汤原方常用于癫狂或如狂,另外还用于头痛、牙痛、瘀血、痫证等有瘀血见证的疾病。还加减运用于慢性荨麻疹、血精、急性脑卒中、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急性阑尾炎、肝硬化腹水、齿衄、泌尿系结石、高血压、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闭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可谓左右逢源。远比后世去桂枝而化裁的三个桃仁承气汤(分别出自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应用广泛。其中原因,固然与张仲景的名气过大,他们都不是一个重量级有关,还与张仲景桃核承气汤寒热并用,更能符合许多疑难病症寒热并见的病机,尤其是肿瘤这一类疾病寒热胶结的病机有关。与现在广泛应用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也是寒热并用的活血化瘀方)治疗子宫肌瘤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桃核承气汤更适用于病情急重且伴有大便不通的瘀血证,桂枝茯苓丸则较适合妇科良性肿瘤。
九、温经汤
温经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由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组成。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辟,疗效显著,流传应用颇多。但对其方义及治疗病症的认识见解不一。
事实上,至今对温经汤是寒热并用之方尚未认识,对方中丹皮、麦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肆意曲解。只看到温经汤治寒是一偏之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以为寒?张仲景是举热而略寒。因为既然是温经汤寒证的表现就不言而喻了。瘀血在少腹不去只是一个病因,究其主治疾病,应是由寒化热或寒热胶结以寒为主的癥瘕,也就是现在的妇科肿瘤了。我照这个思路应用于临床大获效验。
十、人参蛤蚧散
人参蛤蚧散出自《卫生宝鉴》卷十二,由蛤蚧、杏仁、炙甘草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贝母各二两组成。用法:上八味,为末,净瓷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功能益气清肺,化痰止咳。这个方子我早就知道是平喘的,用于虚喘。而在我提出“肺癌当从肺痿论治”后再翻书时看到本方的主治竟然是治疗:“肺痿咳嗽,咳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所以就成为我治疗肺癌后期肺肾两虚的主方。再看蛤蚧用量和其他药比还是不小的,也与我平时用蛤蚧多是一对的方法不谋而和。
十一、温脾汤
温脾汤作为冷积便秘可谓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并不是为便秘而设,而是冷痢门的首方。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由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组成。主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那么,“下久赤白,连年不止”的实质是什么呢?我觉得升结肠癌在发现肿块以前常常表现出大便下血或黏液,腹痛等,临床也常是“正虚邪实、寒热胶结”的证型。很适合本方补虚泻实,寒热并用的组方特点。可惜所能见到的书籍都像对待温经汤一样,只看到本方温阳散寒的一面,忽略大黄清热泻火的一面。甚至不惜曲解原意,改变适应范围,如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方剂学》:“本方为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大黄所组成,用于脾阳不足,阳气不行,寒积阻结于肠间,以致大便秘结;虚寒久留,积而不化,脾气虚陷,以致久痢不止。此时脾胃阳气不足,而积滞未尽,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更伤中阳,法宜两顾。故于温补之中佐以导下去积。组成本方之四逆加人参汤,能温补脾阳,再加大黄以泻下除积,由于四逆加人参汤性属温热,可以改变大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邪,属于温下范畴。”试问,既然温下,何不直接用巴豆、硫黄,还要走“改变大黄苦寒之性”的弯路?久痢不止何以见得纯属“寒积阻结于肠间”?说到底还是思路狭窄的结果。
十二、三物备急丸方
方出《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有注“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显而易见,是宋代林亿等整理时加入,弥补仲景书之不足。该方由大黄、干姜、巴豆等量组成,“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攻下峻剂。在肿瘤临床大便不通比比皆是,常苦无良方。本方消积通便,融寒热霸药于一方,特别适合恶性肿瘤尤其是腹部恶性肿瘤造成的大便不通,腹痛腹胀等危重症。但现在医疗形势绝非昔比,往往使医者“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此等峻猛之剂,实在是战略储备之必须,背水一战的重器。不在万不得已,可用大黄附子汤代替。但大黄附子汤虽是寒热并用的通便剂,却无巴豆的散寒消积之功。所以此方古人名之曰:三物备急丸。可临床实际是,太晚期了也就必要性不大了,只有早一些、小剂量应用,方才不辱名方之力。中医介入要早,于此尤宜。
十三、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成方。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好诊好治得多。正因为肿瘤的寒热胶结,似寒非寒,似热非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甚至一时表现为热,一时表现为寒,证情变化无常才导致肿瘤治疗的复杂性、持久性。我们要以复杂对复杂,决不能以简单对复杂。读书宁涩勿滑,要反复掂量,以药测证;临证宁拙勿巧,当曲尽病情,勿简单粗暴。
至于方中为什么用细辛,关键是用其辛香走窜之性,引药直达病所。张锡纯当年正是看到老师用大承气汤加威灵仙这一(他老师说是导火索)走窜之品而获意料之效,才恍然大悟的。细辛、威灵仙在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同的作用。
十四、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本条是继“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治疗肠痈(大肠癌早期)之后,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由“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到“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由“身无热,脉数”,到“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其实就是大肠癌突破肠道向下腹部浸润。寒热胶结向肉腐成脓转化,在脓之将成未成之际,所以用大黄泻热通肠,推陈致新,活血化瘀,排毒外出为君药。丹皮凉血活血,桃仁润燥活血,为臣药。冬瓜子排肠中脓血,芒硝软坚散结消肿块,使腑气下行,以通为用,为使药。
十五、大半夏汤
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是胃癌的古代病名。药仅三味,半夏二升,量大为君,和降胃气,燥湿化痰,白蜜润燥和中,两两相对,君臣互补,是对痰湿中阻日久胃阴必伤,也就是燥湿相混的有力应对。人参大补元气中寓养阴功能,扶持正气中行祛邪之职。虽居臣位,实乃出将入相,辅君以成大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之辈。
十六、百合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是分利湿热与养阴清热的代表方。“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一条,实际上就是针对下伤中气,湿动胃逆,肺郁生热,阴虚与湿热并见之证。正如曹颖甫《金匮发微》:“下后水液下出大肠,由府病累及藏阴,湿热逗留为病。”实际上还有“寒热胶结”之意,从《神农本草经》谓滑石:“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一语可以悟出。故本方取滑石利水泻湿而兼分利湿热分利寒热之能,百合养肺胃之阴,代赭降胃气之逆。这实际上和临床精神抑郁,久遏情怀,胃失和降,阴虚与湿热并见的胃癌病机非常近似。张仲景的条文简单,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得已而为之。大有“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的寓意。
十七、交加散
交加散出自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第十·妇人诸疾》,“治妇人荣卫不通,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气多血少,结聚为瘕,产后中风。”制方之妙在于药只两味,生地黄取汁,生姜取汁,然后交互用汁浸一宿,各炒黄渍,汁尽为度,末之。“寻常腹痛酒调下三钱,产后尤不可缺。”本方用朱步先老先生的说法是:“苦辛、甘缓、凉润、温通于一炉,收交恋阴阳,补中兼通,养营和卫之效,俾营卫畅则经讯调,阴阳和则腹痛已。”我看生地得生姜则寒而不凝,生姜得生地则温而不燥,是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生地黄调营,生姜和卫,和而不同,各擅其长,为治疗寒热错杂乃至寒热胶结气血凝滞的腹痛效方。临床上痛经、子宫肌瘤、妇科肿瘤术后、盆腔炎等,往往寒热均非所宜的情况下,可以本方为基础。也可以说本方是温经汤寒热并用的简化版。《临证指南医案》用本方治疗“产后体虚,兼瘀而痛,”不仅提出“益体攻病”的大法,还考虑到“日期已多,缓治为宜,”还加“丹皮以通外,琥珀以通内”,自谓“所以取效。”又有吴“产后十二朝。先寒战,后发热。少腹绞痛,腹膨满,下部腰肢不能转侧伸缩,小溲涩少而痛。此败血流入经络,延及变为疡症。议用交加散。小生地、生姜、车前、牛膝、五灵脂、炒楂肉,调入琥珀末一钱。”叶天士变通之法值得学习。
十八、伏梁丸
伏梁是肿瘤的古代名称,见于《素问·腹中论》等篇章。伏梁丸首见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茯苓 厚朴(姜汁制,炒) 人参 枳壳(麸炒,去瓤) 白术 半夏(汤洗七次) 三棱(慢火煨熟,乘热温治)各等分。上药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一日二服。或作散,酒调服。主治:伏梁。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脉沉而芤。次见于《东垣试效方·卷二》:黄连(去须)一两半,厚朴(去皮、姜制)半两,人参(去芦)五分,黄芩(刮黄色)三钱,桂(去皮)一钱,干姜(炮)半钱,巴豆霜五分,川乌头(炮制,去皮)半钱,红豆三分,菖蒲半钱,茯神(去皮木)一钱,丹参(炒)一钱。上药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每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二丸加服,食远淡黄连汤送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主治:心之积,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之烦心。看来古人还是看过不少腹部肿瘤的。我看好李东垣的伏梁丸,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桂、干姜、川乌散寒止痛,人参益气,厚朴理气,丹参活血,菖蒲开通经气,茯神安神,红豆利湿,巴豆消积通便,全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气血并治,排毒消积,非常全面,也很适用于腹部恶性肿瘤的实际。
十九、血府逐瘀汤
2015年3月26日,患者胡某,女性,60岁,乳腺癌化疗后,5年来经过以二贝母汤为基础方的治疗,患者精神面貌好转,症状减轻,但如口腔异常感觉,口苦、胸中烦热不畅、腹中疼痛、睡眠差等等,虽每次随症加减,症状都能减轻,但就是好得不彻底,拖拖沓沓。今见舌下脉络迂曲增粗,乃认定诸证多因瘀血作祟,一改前方繁杂,单用血府逐瘀汤:红花12g,桃仁12g,桔梗9g,牛膝20g,当归12g,赤芍20g,生地黄20g,川芎12g,枳实12g,柴胡12g,甘草9g。3剂,水煎服。3月29日患者来诊,面带欣喜,直接说着要连开7剂,还是效不更方,继续活血化瘀。临床用药,从简到繁易,化繁为简难。肿瘤患者带瘤生存乃至向愈期间,证候变化多端,方随证变,才显医者手段:守方为常,换方是变,守有守的道理,变有变的根据。莫因常见方而不屑一顾,不因疑难病而加减无度。
二十、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是一般中医都应掌握的方剂。出自《和剂局方》,由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生姜、大枣、肉桂(或沉香)组成。具有降气疏壅,引火归元,祛痰止咳之功。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君药;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为臣药;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副作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方歌曰: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刘渡舟教授曾用其治疗食管癌的噎膈病,刘老虽然谦虚但也实话实说:“结果失败了。但在治疗期间,减轻病人痛苦,改善一些症状还是能够达到的。”用刘老总结的话,苏子降气汤“有行有补,有润有燥,治上顾下,标本兼施,为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之良方”(《刘渡舟医案医话100则》)。现在分析,本方以其巧妙的配伍,明确的病机以及证候,确实对于具有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咳嗽气喘、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证候的食管癌、肺癌、大肠癌等燥湿相混、升降失常、正虚邪实的复杂局面是不可多得的良方。
二十一、启膈散
启膈散是中医人人皆知的治疗噎膈的代表方。因为在现代中医教材编写内容中,像启膈散这样“擒贼先擒王”的名方太少太少。但可能是大家对这样平淡的药能治疗噎膈这样的急症大症心存疑虑吧,真正应用的医师并不多。河北医大四院中医科李晶主任应用经验较多,感悟很深,认为本方对缓解症状有明显疗效。而且往往加石见穿、急性子、山慈菇、威灵仙、全蝎、壁虎。本方出自《医学心悟·卷三》,由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母、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组成。我认为,本方针对的是噎膈的核心病机——燥湿相混,气滞血瘀,升降失常。所以用沙参、川贝母养肺胃之阴,茯苓、砂仁壳燥湿化痰,两两相对,再配以润燥于一身的杵头糠和之,郁金丹参理气活血,荷叶蒂升清而达到降浊的目的。但还缺乏寒热胶结、痰毒阻塞的主要病机。所以作者程国彭也很客观地说:“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剂通用,不思吐,湿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润。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结,结热也,热甚则物干。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夫胃既槁矣,而复以燥药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汤,在噎膈门为禁剂。予尝用启膈散开关,更佐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挟郁者,则用逍遥散主之。虽然,药逍遥而人不逍遥,亦无益也。张鸡峰云:此症乃神思间病,法当内观静养。斯言深中病情。然其间有挟虫、挟血、挟痰与食,而为患者皆当按法兼治,不可忽也。”他的加减法是:“虚者,加人参。前症若兼虫积,加胡连、芜荑,甚则用河间雄黄散吐之。若兼血积,加桃仁、红花,或另以生韭汁饮之。若兼痰积,加广橘红。若兼食积,加卜子、麦芽”。
二十二、牡蛎泽泻散
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住院卧床,百脉流通不畅,血不利则成水津,痰浊瘀塞也可想见。《伤寒论》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无疑是的对之方。《本经疏证》对本方的分析比较值得推崇:“下病者上取,上病者下取,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水气不行,必先使商陆、葶苈,从肺及肾开其来源之壅,而后牡蛎、海藻之软坚,蜀漆、泽泻之开泄,方能得力,用栝楼根者,恐行水之气过驶,有伤上焦之阴,仍使之从脾吸阴,还归于上。”从牡蛎泽泻散中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海藻、栝楼根、商陆七味药等量来看,可以用常用量。
二十三、皂荚丸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实际上本方是皂荚为蜜丸,大枣熬膏化水冲服。药虽两味,却仅仅攥住肺痿(肺癌)“燥湿相混”的基本病机。皂荚性燥化顽痰,大枣滋润养肺阴,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之谓:“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饮以枣膏,安其正也。”适用于早期,顽痰壅滞,肺失宣降者。以咳嗽,气急,短气不足以息,痰稠而多,甚至胶黏成条,不能平卧,失眠,舌质暗淡,苔厚,脉滑为主症。从实际来看,证虽典型,方仅皂荚一味,却显得药力单薄。而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作为《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的附方,可见唐代孙思邈、宋代林亿等先哲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我等岂能为尊者讳而抱残守缺,崇经太过。
二十四、炙甘草汤
作为《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的附方,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适用于肺癌气血双亏,阴阳俱损,病到晚期,消耗殆尽,全面崩溃,君臣不保,心肺双竭。症见:多唾涎沫,气急心悸,动则虚汗淋漓,消瘦已极,不能自理,畏寒咽干,大便难解,舌淡,脉结代。故当用大补心肺之气血阴阳用炙甘草汤。现代常用的炙甘草汤歌诀中就有“虚劳肺痿效若神”一语。可见肺痿一病,其研究代有其人。
二十五、附子散
附子散出自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第四的翻胃呕吐霍乱,我看就是胃癌的专篇,翻胃就是胃癌的中医病名,呕吐甚至吐泻交加挥霍撩乱就是胃癌的典型症状。所以,第一个方剂是附子散“治翻胃”,因为据他的理解胃癌属寒凝胃脘胃失和降,所以用附子极大者一枚为主药,生姜汁炮制,粟米同煎,和胃养胃以之辅佐。大概精明如他的医家,可能也在翻胃中遇到属于热吐者,所以后列有槐花散。至于后列有硫黄水银寒热两极并用组成的青金丹,“治霍乱吐泻不止及转筋,诸药不效者,一粒治一人,”虽然临床实际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但实际上他已经悟出了寒热胶结才是导致翻胃的这个关键病机,只是临床经验不足,用药风险太大,权列其后,以资参考罢了。本书也就从略其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