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适应证与机制研究
浮针疗法其适应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损伤,第二阶段是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第三阶段是治疗内脏痛,第四阶段是治疗头面部疼痛,第五阶段是治疗非疼痛性疾病。目前治疗疼痛还是主攻方向,浮针疗法治疗疼痛,其首次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针刺,大部分痛证可针到痛止。
浮针疗法治疗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如腱鞘炎、肌腱炎、网球肘、滑囊炎、关节炎等,由于这些病痛病理变化简单,范围局限,治疗次数不多,镇痛效果极佳。对躯干部位的病痛,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肌纤维组织炎、副癌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后遗痛,无论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针灸疗法。最初认为浮针疗法针刺部位浅,主要适用于软组织伤痛等病变部位轻浅的病症,对于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一直未采用浮针治疗。临床试用浮针疗法治疗内脏痛,如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胃脘痛效果也甚佳。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如颞颌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等也获得了迅捷的疗效。
究其作用机制,符仲华认为,毫无疑问地与针刺入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密切相关,其是浮针疗法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浮针行挤压、牵拉特别是扫散动作时(引徕点),导致液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空间构型的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效应点)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浮针疗法可致显著的引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