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疸
【医案1】
一人偏身皆黄,小便赤色而涩,灸食窦穴五十壮,服姜附汤、全真丹而愈。
有个人得了黄疸,全身发黄,黄色深沉黯淡,小便涩痛,色如浓茶。窦大夫看了,诊断为黄疸之阴黄。让他灸食窦穴五十壮,再服姜附汤、全真汤。之后安然痊愈。
启示:黄疸
黄疸这种病最明显的特征是:全身皮肤发黄,眼白发黄,小便深黄。多为肝胆方面的疾病,例如肝炎。若得了此病,必须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如果能早期治疗通常能恢复健康。
【医案2】
沈以潜、葛可久,俱神医也。一日,有老妪患黄疸。诣沈求治,曰:吾固未之能,荐于葛。葛延沈饮,以针针其左右乳下,而与沈饮者,倾刻时出启左针,而左半身肉色莹然,启右针,而右半身肉如左。
这是一个关于医德与医术的故事。沈以潜、葛可久都是明代非常有名的医家。有一天,一个患了黄疸的老太太找到沈大夫家,请他治疗。沈大夫告诉她:这种病我没有十分的把握,葛可久在这方面很擅长,您最好去找他医治。老太太找到了葛大夫,葛大夫开的却是沈大夫常用的经验方,再加上针刺左右乳房下方的穴位。等老太太喝完这剂汤药,葛大夫便起针了。待起出左边的针,左半身黄疸已经消退,皮肤色泽光鲜,如同未患病一般。接着起右边的针,右半身的颜色也恢复了正常。
启示:日月穴
根据本医案的记载,葛大夫取穴应该是日月穴。日月穴位于上腹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为胆的募穴,隶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呕吐、胁肋疼痛、黄疸。
黄疸这种病,中西医都认为是因为胆汁代谢失调所引起的,治疗时还可配合胆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至阳穴(后背正中,第7胸椎棘突下)。
另外,黄疸消退需要有一个过程,本案介绍的针出黄退是一种夸张的叙述手法,不可过于迷信。
【医案3】
一人患伤寒,至六日,脉弦紧、身发黄、自汗,亦太阴证也。先服金液丹,点命关穴,病人不肯灸。伤寒惟太阴、少阴二证死人最速,若不早灸,虽服药无效。不信,至九日,泻血而死。
有一人感寒发热,到第六天后,脉弦紧,浑身发黄,目黄,尿黄,白天即使不运动也时不时就出汗。大夫诊断为黄疸-太阴证,先给病人服用金液丹,然后告诉病人必须艾灸命关穴(即食窦穴)。疾病发展到了太阴、少阴的程度,是比较危重的,如果不尽早实施灸法,单纯服药的效果是不够的,但是病人拒绝艾灸治疗,无论大夫怎么劝告都没有用。因为病人的不配合,到第九天便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