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作为承载医学科技成果和学术发展信息的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医学科技期刊),其发展已呈现出专科化、国际化、数字网络化、品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学科以及专业齐全、基本能满足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需要的医学科技期刊体系,但与美国、英国等国际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强国相比,我国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在国际化、数字化、集团化发展上仍有较大差距。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国内医药卫生计生期刊需要看清、抓准医学科技期刊出版行业在国际化、数字化、集团化及开放获取的发展趋势,不断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出版技术提升出版效率和品质,使用新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自己的读者范围,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合作模式进行集约化、集团化经营,形成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才能在时代潮流中处于不败之地,跻身于世界优秀期刊行列。
一、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国际化发展趋势
从含义和发展来看,期刊国际化主要指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不封闭于本土,而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重要期刊信息流通,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学术层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将中国学者的声音以最好、最优的方式传播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话语权。实质上国际化是指伴随着科技期刊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发展路径的产业化、运作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技术的信息化而产生的品牌效应的扩大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期刊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包括:论文质量的国际化、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编排标准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印刷质量的国际化和入选检索系统的国际化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国内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并与世界接轨,作为医学领域科技成果传播载体的医药卫生计生期刊不可回避地要融入国际并将深入发展。以目前国内外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国际化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和国际化浪潮日益高涨,期刊出版的国际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以中国、韩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近些年中不仅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其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快速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学术地位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作为医学学术出版及信息服务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STM)行业已遍及美洲、欧洲、非洲、中东及亚洲等多个地区的21个国家,代表企业有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美国IHS公司、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以及荷兰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等,2012年底行业总市场份额高达245亿美元。2012年,STM行业在包含中国、韩国、印度等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亚洲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年增长率达到9%,为全球各地区增长速度之首,为世界学术信息服务商带来了强大的新增长点,昭示着新兴市场国家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无论从作者国际化程度还是读者国际化程度都有显著提高。有关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的研究表明,以国内期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三种期刊:细胞研究(CR)、海洋工程(COE)及世界肠胃病学杂志(WJG)为例,在2002至2011年间,总体国际论文量从24篇增加至629篇;国际论文占比从2002年的21.43%、12.0%及3.8%分别升至2011年的53.26%、5.1%及69.3%;国际引用率从2002年的75.4%、14.4%及61.5%分别升至82.9%、33.8%及92.0%;引用国数量从平均25.3个最高增至29.3个。作者国际化及读者国际化的各项指标逐年提升,形成了期刊出版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趋势。
除中国外,如巴西、韩国、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大力推进财政经费资助、搭建国家级学术开放与交流平台等手段,也实现了学术交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如巴西搭建的科技在线图书馆(the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平台,平台为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免费获取资源的环境,从而促进了国家科学事业快速发展,提高本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可获得性。目前,SciELO电子出版模式已被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秘鲁、葡萄牙、乌拉圭等国采用。
韩国在促进期刊国际化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韩国研究财团(NRF)、韩国科学技术团体联合会(KOFST)、韩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KISTI)等机构间相互协作,已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促进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系统,其中包括在期刊资助项目、期刊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构建国际化流通平台、构建统一的期刊审稿、发行系统平台和学术情报全球化平台等,形成了期刊流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了持续提升我国科研实力与学术交流国际影响力,党和国家制订了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学术成果国际化,鼓励作者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优秀期刊并在科研工作考核中予以激励。
为了推动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适当放开对服务于科技前沿领域、空白领域和新兴交叉领域期刊的审批;重点支持创办面向国际市场“走出去”的英文期刊;推进期刊业体制改革,将期刊的出版、发行和经营活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推动期刊的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等。
时至今日,国内政策对期刊国际化发展支持进入操作层面。2013年下半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计划通过资金资助、政策扶持等手段,经过3~6年的努力,把一部分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吸引到我国自己的英文期刊上发表,以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地位。对于未来期刊国际化发展,政府将加大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财税、重大项目、资源配置、数字转型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国内刊物国际化”与“创办国际化刊物”是期刊国际化两种不同的路径与发展战略,“国内刊物国际化”是科技期刊以本土化发展为根本,在强化现有办刊方针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宣传、争取国外用户的认可,有一部分优秀的本土医学期刊已经进行了尝试,如《中西医结合学报》2013年改版为《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眼科学报》2011年改版为《眼科学报(英文版)》,但整体上数量较少。
“创办国际化期刊”是指期刊作者、读者定位以国际为主,国内为辅,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专业期刊。我国已经有一些通过创办英文刊,国际化办刊成功的实例。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里,我国仅仅创办了2种新的英文版医学期刊;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英文版医学期刊种数快速增长,创办了英文版生物医药类期刊27种;2001年至2005年6月,又有7种英文版生物医药类期刊诞生,总体数量上出现了增速逐年提高的趋势,未来随着国际知名STM企业及出版商对中国学术研究关注度的进一步提高,今后将有更多优秀的国人创办的专业学术期刊进入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舞台。
二、医药卫生计生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医学期刊开始逐步实现数字化,借助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医学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医学期刊的数字化是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前奏。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从1996年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电子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从此Springer Link开始了它独一无二的数字化出版之路。John Wiley出版集团的在线出版平台已建成了覆盖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等领域的若干大型专业数据库。Cell出版社2006年的期刊收入中,网络产品与纸质期刊的收入金额大致相当,而到2010年,来自网络产品的收入增长了100%,源于纸版期刊的收入则下降了约50%;另外,2010年国际最大期刊出版商Elsevier的期刊收入中,来自数字化产品的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86%。目前国外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且已形成较大规模。
目前国内外医药卫生计生期刊数字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内容创作数字化是指在作者创作稿件阶段,使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创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要求投稿者提供电子版本的文字稿件,如word、PDF等格式,作者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推广,编辑部对于作者文章中图、表及其他多媒体素材的提交形式也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作者需要学习图片编辑知识等一系列内容创作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口腔正畸学杂志》对提供数字化图像的要求是:图像应选用TIFF格式;对幅面大于印刷尺寸的照片、X光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300dpi;但对于幅面较小图像,如幻灯片,要求不低于600dpi;对于X光片,需要保存灰度图像。
对于作者内容创作数字化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在医药卫生计生期刊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病理学期刊中,高质量的形态学图像可以反映出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变化,成为作出诊断及得出实验结论的直观证据。恰当应用数字化创作手段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可读性,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病例资料的收集趋向数字化。同时,也为与读者进行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基础。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文献资料、病例资料、临床数据等论文素材的收集趋向数字化,这将推动作者内容创作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生产加工数字化是指作者投稿之后,编辑部的编辑加工排版工作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编辑加工处理,如使用在线编审平台、结构化排版、语义出版等技术手段改造出版流程,生产加工数字化将成为未来期刊数字化的重要路径与趋势。
结构化排版是指从内容生产源头对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进行元数据标引,面向不同载体、不同读者、不同内容形态的需要,实现内容的动态出版,实现一次编辑,多元出版的要求,进行结构化排版。
语义出版是数字出版的高级形态,是基于语义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出版。可通过语义标记丰富期刊文章表现形式,提高文章信息可操作性和交互性,增强文章关联度,改进出版流程,具有内容结构化、数据融合化、信息可视化、对象关联数据可见、阅读个性化等特点。
在线编审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投稿、审稿的效率。统一的期刊出版平台除了使每一个期刊社都实现内容编辑出版流程的网络化、同行评议的社会化外,还可以帮助科技期刊查找、发现高水平的文献作者,了解同类机构的学术状况和研究动向。如ScholarOne Manuscripts、Editorial Manager等是都是世界领先的科技期刊在线投审稿系统。ScholarOne被国际上365个学会和出版社的3500多种期刊所采用,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和Wiley-Blackwell等全球顶级出版集团。Editorial Manager被Springer、Elsevier等150多家商业出版商、大学出版商及学协会的3300多家学术期刊使用。随着我国期刊数字化的发展,国内医学期刊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在线编审平台,如玛格泰克、勤云编审系统等。
期刊的出版产品形式包含纸质期刊、电子期刊、衍生产品等,越来越多的期刊将使用复合出版技术开发适合不同终端的期刊出版产品,以适应阅读终端多屏化(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台电脑)和移动化,阅读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如文字、图像、视频及音频等,复合出版除了包括跨媒体出版“内容与形式分离”的特点,还重点强调“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一份内容、结构化加工、分层次表达、全媒体发布、按需服务”实现复合出版,将学术成果的展示变得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多种产品形式实现出版物和衍生产品的数字增值服务,实现多元化创收模式。
2014年5月,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了在线出版的开放获取杂志“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论文背后的数据是可公开可追溯的,数据与相应出版物数据库的相互链接,为数据分配DOI码,使得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变得可追溯。目前国内期刊科学数据的价值还待开发,未来具有一定的开拓潜力。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期刊网络化传播已经成为学术期刊推广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对多终端进行传播,将内容及时推送给读者。如电脑、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实现全媒体推广,不再局限于电脑显示的文字PDF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移动App客户端,让读者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阅读,使阅读变得随手可得。把多种媒体有效的整合,实现对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再加工、再开发、再创造,从而实现多种手段联合立体化的报道,多种媒介之间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实现全媒体出版。
另外一种是网络化期刊,它是基于网络出版和发行的一种新型的期刊出版形式,纯网络期刊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自然出版集团纯网络办刊,按照不同的经营策略(合作办刊、姐妹刊、自办新刊),截至2012年12月创办纯网络版期刊达11种;2013年中国科协1056种科技期刊中有812种建设了网站,占中国科协1056种期刊的76.9%,所占比例比2011年增加了7.2%。
期刊管理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线下管理,而是通过数据去辅助办刊,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取期刊最真实的下载和引用的统计数据,如使用在线的期刊分析系统,使得期刊对自己的作者、读者实现量化的统计;在线会员管理系统便于了解读者的使用习惯和阅读偏好;通过在线引文数据库的统计,发现被引频率较高的文章。
三、医药卫生计生期刊集团化发展趋势
出版集团一般意义上是指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核心出版企业为龙头,为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出版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而组建的出版企业法人联合体。期刊集团化一般指,通过设立学术期刊集群及其经营运作公司来实现品牌优势、强化盈利能力、利用成本效率及规模效应,来增强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随着期刊出版集团化运作的案例不断出现,集团化带给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效果也越发明显,对于集团化运作对期刊的价值影响,主要体现在品牌优势、盈利能力、成本效率及规模效应等方面。
品牌建设是期刊集团化发展的基础。期刊集团化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期刊品牌,在品牌成熟之后,以其为核心,建立子刊,形成期刊群。然后,通过对核心期刊品牌的延伸拓展,在期刊群建设基础上进行期刊集团化的建设。
就盈利状况而言,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业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学术期刊业的增长主要是在数量扩张基础上的粗放式增长。而在国外,数量众多的集团化出版商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办刊模式,为其带来了丰厚市场收入。
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组建期刊集团,使更多有实力的期刊社步入集团化经营,要求各医学期刊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资产为纽带、以业务为链条,打破行政、地域界线,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股份制改造,快速提升医学期刊产业的集中度,以迅速改变现状、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实现规模经营,从而降低出版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真正具有市场化运作能力、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少之又少,很多期刊受制于体制、机制、资金和人才,无法适应市场化的外部环境,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特别是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我国期刊出版行业的实力很难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抗衡,为了打破期刊发展的僵局,集团化是期刊出版单位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内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出版单位需要总结集团化的发展历程,掌握集团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纵观国内外出版企业的集团化实践,我们能够发现期刊聚合成集团的方式呈现多样性,并且随着未来出版行业发展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集团化方式将更加丰富,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集团化路径,是我国医药卫生计生期刊需要深思的。目前国内集团化的方式具体如下:
其一,小型出版联盟模式。以独立的学术出版商集团(ISPG)为代表的小型出版联盟模式,其特点是由零散的高影响因子医学期刊组成的非商业非盈利性出版机构,采用“抱团取暖”的形式使小型出版社保持独立性,不被大型出版集团收购。ISPG是由13家独立、非营利性学会出版社组成的联合体,为全球图书馆、医院和其他组织提供26本高影响因子的医学和生命科学期刊。
其二,学协会出版模式。以美国医学会及英国医学会为代表的学协会出版模式是集团化出版中比较特殊的模式,其特点是出版机构(学协会组织)通过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打造顶级期刊,并通过顶级期刊的影响力扩散、辐射出版机构(学协会组织)下属其余小型期刊形成集团化优势,带动出版集群形成了良好发展。以美国医学会为例,《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隶属于美国医学会,是医学领域国际上负有盛名的“四大名刊”之一,该刊最新(2014年)影响因子高达30.387。除JAMA外,美国医学会旗下包含《JAMA Dermatology》《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JAMA Internal Medicine》等在内的9本医学刊物,通过扩散聚合形式的集团化运作,使得美国医学会期刊集群整体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包括上述JAMA在内10本期刊均被SCI收录。
其三,大型商业出版集团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出版企业的并购、重组热潮,在不断的兼并、合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像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施普林格、荷兰威科集团等著名的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不同业务模块的合并整合,能通过整合第一、二、三次信息资源及产品技术平台形成产业链。
目前,我们国家无论科技期刊出版集群或个体,还没有一家能够形成相关的完整产业链,在出版、发行、广告、营销、信息反馈、产品化等各个环节都没有统一的整合,很多环节是断裂的,是我国医药卫生计生期刊未来集团化发展中将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其四,虚拟出版集团模式。虚拟集团一般是指由一些独立机构组成的临时性网络公司,这些独立的公司包括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组成一个整体,共享技术,共担成本,并可以进入彼此的市场。虚拟集团可以作为科技期刊集团化进程中的过渡形态,不但可以实现期刊的集团化经营,也不涉及敏感的资产、人员流动等问题,该模式可以为条件成熟后迅速组建真正的期刊集团打好基础。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卫生计生期刊都加入到万方数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虚拟集团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虚拟出版集团的模式当中。
对于我国广大科技期刊编辑部来说,这种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因为中国已经也将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发展潮流之中,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状况明显不能满足这种发展趋势。因此,借助于因特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行业终端开始,建立一个虚拟的集团化运作模式,先占领终端用户提高整体影响力,然后向前推进发展,最终实现真正企业意义上的集团化运作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上一流的学术期刊进行相同层次上的竞争。
纵观国内外出版企业的集团化实践,我们发现不仅期刊聚合成集团的方式呈现多样性,同时大型出版机构的业务方向也各自凸显专业性与独特性,以国际几大知名大型科技出版集团(或称STM服务商)为例,其各自业务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与产业价值链条。
模式一:Elsevier——期刊出版服务
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出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商。它是由英国励德公司与荷兰爱思唯尔公司合并而成的集团。其与出版相关的机构包含爱思唯尔、律商联讯、励展以及锐德商讯四个机构,其产品与服务包括期刊、图书专著、教科书、参考书的纸版和电子版,出版领域涵盖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作为全球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拥有众多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如《柳叶刀》《细胞》《四面体》等。在最新公布的《期刊引用报告》(JCR)的229个领域内,Elsevier旗下的期刊在其中51个领域里位列头名,影响因子列世界第一。
随着数据库技术及计算机的普及,依托强大的期刊出版服务,励德•爱思唯尔也在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来发展,完善自身的数据库和其他科技信息服务业务,形成了产品价值链条。其产品价值链主要由出版服务、电子数据库及评价分析决策工具三种产品服务类型组成。其优秀的期刊出版资源随着信息资源加工程度的不同,形成了药物多种信息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等二次信息资源产品与评价工具、科技决策工具、电子病历工具等三次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加工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其产品价值链不断升级。
模式二:Wolters Kluwer——医学决策工具
Wolters Kluwer(威科集团)旗下业务涉及医疗、企业服务、金融、税务、会计、法律、规章制度和教育等众多领域。其中医学业务可谓独树一帜,旗下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和医疗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工具和解决方案的医学决策工具产品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上下游互动良好的产品价值链条体系。
威科医学决策工具的相关产品包含临床知识库、临床信息管理工具、医学语言引擎、药物决策支持工具、药房信息管理工具及药物知识库等多种三次信息资源产品。同时,威科医学业务还包含全球最大的医药生物电子信息平台Ovid和世界第二大医学出版社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LWW)等世界知名的二次信息资源产品与一次信息资源产品。丰富的下游产品为医学决策工具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贴近使用者,充分考虑应用场景,也是威科医学决策工具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模式三:Thomson Reuters——企业创新工具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成立于2008年4月17日,是由加拿大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与英国路透集团(Reuters Group PLC)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主要为专业企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提供财经信息服务,例如电子交易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桌面系统、新闻,以及为在法律、税务和会计、科学、医疗保健和媒体市场的专业人员提供智能信息及解决方案。
其下属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中的企业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以企业创新工具产品为代表的产品服务体系,在行业内首屈一指。Thomson Reuters企业创新工具自身不涉及出版服务,主要通过决策工具与电子数据库为企业产品技术部门制订技术路线,协助企业情报和战略部门掌握产业竞争态势,帮助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加快创建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产品价值链。
从功能上看,Thomson Reuters企业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主要分为专利检索分析与商标查询保护。从产品价值链结构上分为企业创新工具与电子数据库产品,分别对应三次信息资源产品与二次信息资源产品。其二次信息资源产品主要由专利数据库、商标数据库及行业规范数据库等组成。三次信息资源产品是在对上述产品信息资源进行提炼、加工后,结合使用者应用环境形成的科技创新工具、竞争情报文本挖掘工具、知识产权服务、商标预警工具等企业创新产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想要做大做强,做大做强的标志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所谓“跨”不应该盲目地投身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领域,而是应该从企业(集团)所熟悉的、有话语权、有专业基础的领域做起,实现专业范围内的产业模式的跨越。国际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在专注科技出版的基础上实现了跨媒体经营。
如施普林格出版社每年出版4000余种科技图书和1500余种科技期刊,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出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爱思唯尔出版社的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创新电子产品(全文、文摘型数据库、特定学科门户等)形成跨媒体集团,创造出多种盈利模式。
借鉴国外科技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应逐步建立媒体资源存储平台将传统上分立的图书、报刊、光盘、数据库等产品统一管理,研究和分析现有期刊经营的规律和模式,将各单项数据转化形成原创的图片、专题、读者、作者信息数据库,提炼有价值的资讯,建立高度品牌效应、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体系。借助分层灵活的模板和独树一帜的营销理念实现多渠道、多种媒介的内容挖掘和整合发布,改变我国多数期刊单纯通过邮局发行的尴尬局面。
四、医药卫生计生期刊的开放获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文献信息的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和使用文献,而开放存取正好满足了科研工作者的文献信息行为,适应了这种转变。同时科研工作者希望通过更快的途径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大的范围向世界各地的同行传播和交流,而开放存取就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机制。
另一方面,自1986年后,期刊订阅的价格是同期通货膨胀水平的4倍。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子文献的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新的选择。传统印刷期刊价格飞涨,出版物的数量也呈指数增长,而且总比图书馆预算上升得更快,导致即使再富有的研究机构也已无法承担所需要科研文献的费用。即便如今期刊价格较低,并保证维持较低价格,付费访问科技文献模式也无法适应知识持续的爆炸式增长。而开放存取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适应与知识快速增长同步的新形势。
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和学术交流模式,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所提倡的学术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机制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打破了商业出版商对信息的垄断,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信息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的交流、传播和获取。
开放获取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即绿色OA和金色OA。绿色OA即开放存档(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是指基于自我存档的OA文献仓储式存档,主要包括机构仓储、学科仓储和个人主页。金色OA即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是指以OA期刊文献方式出版,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资料。其中,OA期刊因其出版相对规范、质量控制严格等原因更受到各界的支持。以下所指主要为金色OA。
截至2014年9月2日,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中共有OA期刊9968种(约为2008年OA期刊总量的3.14倍),其中5829种(约为2008年的5.71倍)提供文章检索,可开放存取的全文论文约170万篇。Laakso等系统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到2009年OA兴起期间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统计研究了收录在DOAJ平台的OA期刊。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期刊的数量每年增长18%,论文数量每年增长30%,与整个期刊产业每年增长3.5%的增长率相比,OA期刊数量的增长率是其5倍,可谓增长迅速;据统计,2009年总计在4769种OA期刊发表了19.1万篇论文,占当年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总量的7.7%。可以看出,未来国际开放获取期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的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OA期刊的数量也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OA期刊更为突出。截至2011年5~6月的调查,中国科协所属1050种科技期刊中共有OA期刊(指可以免费获取全文的期刊)308种(占29.3%),相比2007年中国科协所属898种期刊中OA期刊140种(占15.6%)增加了13.7%。其中中国科协全部79种英文版期刊中有39种(占49.4%)采取了OA出版,与2007年的20种相比净增19种。对中国科学院实行开放获取的174种期刊(占全部下属期刊54.3%)的调查结果显示,被商业数据库收录并在网站开放获取全文的期刊有108种(占开放获取期刊总数的62%)。虽然这些期刊都是自行开放,资源相对比较分散,但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
体现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指标是看其是否被收录到科学引文索引中。开放获取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数量逐年攀升,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名也比较靠前。JCR2004年收录开放获取期刊239种,2005年收录295种,2008年收录385种,2009年收录619种。到2011年底SCI收录了1100多种开放存取期刊,而web of knowledge平台收录了1400多种开放存取期刊。SCImago期刊排名是SCImago期刊排名系统给予有重要影响期刊的类似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目前已经有1300余种开放存取期刊获得该排名。
根据英国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报告(2005),BMC Bioinformatics的影响因子为5.42,成为生物信息学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之一,仅次于Bioinformatics(5.74)。BMC Genomics的影响因子为3.25,在遗传学科领域排名第三。BMC Molecular Biology的影响因子为3.12,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的影响因子为1.00,跻身整形外科学领域前50%;BMC Genetics的影响因子达到了0.92。
而2010年JCR数据显示,PLoS Medicine的影响因子为15.6,学科排名第五,PLoS Biology影响因子为12.4,学科排名第一,PLoS ONE的影响因子也达到了4.41,在生物学领域86种期刊中排名第十二位。
从国内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力看,2006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期刊中有143种OA期刊,2010年7月增加到642种,增加了4.49倍。中国科协2007年140种期刊中有101种实现0A出版,2011年仍然延续OA出版,其中有中文版期刊81种、英文版期刊20种。81种延续OA的中文版期刊中有79种在《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7年版和2011年版)有引证指标数据。将这79种期刊按所属学科归类,同时剔除期刊自引率超过40%的期刊后,符合条件的期刊有60种。这60种中文版OA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平均值的5年增长率分别高于非OA期刊11.8、17.8和14.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卫生”和“生物科学”OA期刊的总被引频次5年增长率明显高出非OA期刊29.7和2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国内OA期刊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总体而言,虽然国内OA期刊的质量提升速度不如国际优秀OA期刊,但在国际OA期刊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影响力开放获取期刊的不断涌现是必然的趋势。
美国、英国等国家已经明确表态,由政府经费支持的研究,除包含涉密内容外,其他成果发表一段期限后必须公开,以便社会公众获取。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公共获取政策经历了非强制性政策到强制性政策的历程,可见政府的支持力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一些科研资助机构和基金会,例如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英国惠康基金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法国科研中心等,也都设立专项经费用于OA出版。2011年6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英国惠康基金会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共同发表声明,承诺在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内将联合出版eLife(暂定名)的顶级开放获取期刊。越来越多的政府及科研机构的政策都在向OA倾斜,支持力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2004年,Springer、Wiley-Blackw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分别推出了组合开放获取(open choice)计划,即在线开放(online open)和开放存取选项(open access option),使复合开放获取期刊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向开放获取转变。据统计,2007年只有425家传统出版商出版了450种开放获取期刊,而2011年有530家传统的学协会出版商共出版开放获取期刊616种,涵盖了Springer、Wiley-Blackwell、Elsevier等世界知名出版商。可见,越来越多的传统期刊出版商积极进入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洪流之中。
传统出版商加入OA出版行列之后,意味着其盈利模式会发生变化,趋于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Springer从2004年开始发展OA业务,成立了Springer open choice。在2008年收购BMC后,Springer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商。而BMC整合了Springer旗下的OA出版资源,发展更加迅速。传统期刊出版机构的收入大多来自读者订阅,但是OA出版对读者用户实行免费,所以BMC依靠向作者或会员收费、刊登广告、举办国际会议、颁发学术奖励、接受基金会和社会组织赞助等形式盈利。这些形式是OA期刊主要的盈利模式,未来有可能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模式发展。
我国的开放获取运动起步较晚,2003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院在《开放存取柏林宣言》上签字,开启了中国参与国际开放存取的运动。2004年,路甬祥院长与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签署了《柏林宣言》,虽然随后并没有出台政府层面的具体政策,但考虑到国内OA期刊发展现状及配套平台体系的逐步发展,国内OA期刊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可在明确责任、落实政策、加强投入这三方面来积极实践,推进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
OA期刊必须集聚成群,形成具有OA效能的集合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开放”。我国OA期刊网络平台主要有教育部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和民间商业公司创办的“首席医学网”,均为“OA期刊非首发集成平台”,发布相关部委主管主办期刊和相关学科的期刊。截至2011年4月,3个平台分别收录我国OA期刊439种、117种和319种,提供这些期刊的全文免费下载服务,普遍存在更新滞后、回溯年代短和全文上网期数少的缺陷。此外发布“即时OA期刊”、承担OA期刊首发出版任务的主要是期刊自建网站(这些网站绝大多数无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互联网出版资质,即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体上,我国的OA期刊网络平台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已有平台的技术含量和数据质量都比较低,缺乏国家层面的大型综合高技术含量的OA期刊集成出版平台。未来可通过期刊集群形式,建立大型OA平台,在集中探索0A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整体质量并不乐观。统计结果显示,大约7%的OA期刊的影响因子能进入该学科领域排名的前10%,多数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在其学科排名的后50%。医药卫生类OA期刊入选SCI的更是少数,仅有《老年心脏病学杂志(英文版)》《遗传学报》《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等。可见,我国OA期刊的质量参差不齐,位于国际前沿的优秀期刊只是个别刊物,可尝试通过少数顶尖OA期刊来带动其他OA的发展,传播交流办刊经验,优势共享,可以预见未来我国OA期刊水平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OA期刊数量的增长和影响力的扩大,同时,基于政府、科研机构、有影响力的出版商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强,开放获取期刊必将加入到传统期刊的竞争行列中。而开放获取期刊以高效、高质量、全球免费、同步获取等优势,将受到学术界、科研人员和出版界的关注与探讨。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时间不长,多数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年限很短,但随着开放获取期刊的数量不断增加,高质量开放获取期刊不断涌现,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支持开放获取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期刊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搭建大型的OA期刊平台,加快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向开放获取的转型,全面提升OA期刊的整体水平,让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成为科技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