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计生期刊出版从业人员培训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审 稿

一、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

审稿工作是学术期刊重要编辑出版流程之一,是学术期刊决定稿件取舍、保证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质高效地完成审稿工作既是对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其职业能力的考核重点。编辑的自身审稿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即有效沟通审者、作者,及时完成审稿及修改工作,对期刊学术质量的稳步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不断变化,如审稿方式的网络化、审稿队伍的全球化、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等,但审稿工作始终应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及时性等原则。

我国学术期刊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即编辑初审、同行评议、编委会审定三个环节,简称“三审制”。

编辑初审一般是指期刊收到作者稿件后的内部审查,根据不同期刊内部人员构成及管理模式,可以由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编辑完成,或者主编、副主编、编委完成。

同行评议一般是由期刊编辑出版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人员或相关专业编委来完成,重点审查稿件创新性、科学性,是否达到可在该刊物发表的学术水平。

编委会审定一般是指期刊的学术领导机构编委会对经过同行评议和作者修改完善的稿件作出是否在本刊发表的决策。一般由主编、副主编或相关专业编委决定,也可通过会议或其他方式完成。

三审制是一种有利于发挥编辑部内外审稿人群体智慧,有利于提高审稿质量并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

二、编辑审稿

编辑审稿一般主要完成以下内容:相关投稿材料审核、政治审查、学术水平初步评价、文字水平评价和编写格式标准化检查五方面内容的审查任务。通过上述工作,确认来稿是否符合期刊办刊宗旨和刊登范围;确认来稿内容质量和发表价值大小,决定是否送同行评议。编辑审稿环节一般由对来稿论文的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编辑或有关人员完成。

1.相关投稿材料的检查

学术期刊通常需要作者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作者单位介绍信/证明信,一般强调所投稿件内容真实、无一稿两投等。

(2)该论文研究工作获得基金支持的证明。

(3)全体作者的亲笔签名,表明作者对在该研究成果上署名及署名的顺序无异议。

(4)如涉及医学伦理,需作者提供该项研究通过伦理审查的证明材料。

(5)其他根据不同期刊投稿需知要求需要作者提供的材料。

2.政治方面的审查

政治方面的审查,一般涉及以下几方面:

(1)在政策法规方面:

①有无重大政治性错误或严重失密;②有无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且情节严重;③对港、澳、台地区及其所属单位称谓有无错误;④刊登地图有无边界错误;⑤有无未经审批刊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⑥有关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无容易引致歧义的重大文字错误。

(2)在宣传纪律方面:

①是否有违反当前民族政策、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安全保密等宣传纪律,产生不良影响;②有无重大新闻事件出现失实或错误报道,带来后果或产生不良影响;③重大选题有无申报审批材料等。

(3)在办刊方针方面:

有无违背办刊宗旨,超越报道范围情况。

3.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初步评价

编辑通过认真阅读了解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依据自身学术背景、对论文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研究素养,利用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比较和分析,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评价:

(1)来稿的论点是否合乎逻辑。

(2)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

(3)材料是否可靠。

(4)研究水平是否达到期刊要求。

(5)来稿在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方面有无独到之处。

(6)有无同类文稿已经发表等。

优秀的学术编辑,在上述初步评价基础上,即使不能提出学术上的修改意见,也能对来稿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得出初步结论。

4.对来稿文字水平的评价和对编写格式规范化的检查

编辑对来稿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认真检查。

(1)在文字方面,重点检查:

①表达是否准确,文字是否简练;有无用词不当、成分残缺、不规范汉字、错别字;②名词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用法和标点符号使用是否规范和统一等。

(2)在论文编写格式方面:

①从总体上检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满足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②关注细节,如题目是否简明确切、摘要是否简明扼要、关键词选取是否恰当、图表有无自明性、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等。

5.编辑审稿的结果

(1)审稿通过。则编辑查找并选择合适的同行评议人员,送同行评议。

(2)退作者修改,补充完善后重新投稿。对于非原则问题,编辑可以在同行评议后让作者一并修改,减少作者修改次数,可提高稿件处理效率。

(3)退稿。一些稿件因不符合刊物报道范围等因素退稿;但对于符合刊物报道范围的来稿,如因学术水平低而被建议退稿,一般应有责任编辑或编辑部主任的确认等内部复核程序,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而出现严重偏差。

三、同行评议
1.概念

同行评议(peer review),也称同行评审,是最常用的学术成果审查程序,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的活动,其评价的对象为一项知识产品。

我国于2002年12月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的第十六条中从科研项目的管理的角度来定义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专家对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等作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一般采取通讯评议方式”。美国Chubin认为:“同行评议是用于评价科学工作的一种组织方法,这种方法常常被科学界用来判断工作程序的正确性、确认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有限资源的分配”。美国Dale J.Benos认为:“同行评议是指由具备资格的专家对研究发现的价值、意义、重要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英国Gibbons和Georghiou认为:“同行评议是由该领域的科学家或邻近领域的科学家以提问方式,评价本领域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的代名词”。

同行评议一般可用于评审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科学出版物、评定科研成果、评定学位与职称、评议研究机构的运作五个方面。此处所说的同行评议,专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学术审查过程。

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方式,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采用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也是国际上最受认可的学术期刊质量把关机制。

同行评议在学术期刊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同行专家审查来稿的研究内容,能提高研究的可信度,能够帮助期刊编辑决定是否发表该研究,也能够让专家提出建议。

简单地说,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即作者投稿以后,处理文稿的责任编辑邀请同一学科专业领域中的专家同行对稿件学术水平、学术成果的质量、价值进行评审和评价的方法,主编或编委会依据同行评议提出的意见和判定,决定文稿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

2.同行评议要点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主要审查文稿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性:

或称先进性。论文是否为该研究领域增加新知识,或修正原有知识,或改进已有方法,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2)科学性:

判断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重复性,论证和讨论是否充分(对相关研究的分析),结论能否得到有效支撑,引用文献是否涵盖相关最新进展(对相关研究的了解和尊重),文字表达要清楚,统计学方法要合理等。也有研究人员对科学性细化为真实性、再现性、准确性、逻辑性、公正性、实用性。

(3)真实性:

主要审查来稿取材是否确凿可靠、客观真实,实验结果是否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有无弄虚作假、浮夸失实、剽窃、抄袭之处。

(4)再现性:

主要审查论文所用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能否由他人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出来。

(5)准确性:

主要审查来稿所介绍的事实是否准确,数据是否准确,引文是否准确。

(6)逻辑性:

主要审查来稿结构是否严谨,层次是否清楚,说理是否透彻,有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不合逻辑、论据不足、论证无力之处。

(7)公正性:

主要审查作者能否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工作,能否如实地反映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任意取舍,不摒弃偶然现象。

(8)实用性:

主要指论文内容有无实用价值。

3.同行评议形式

同行评议的具体操作形式,可根据评议者与作者之间的了解程度,分为三种。

(1)单盲评议(single-blind review):

即评议者知道作者信息,而作者不了解评议者,评议者的情况向作者保密。由稿件的责任编辑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把稿件送达予以评阅。当评议者的意见返回编辑部后,评审的具体意见要经过编辑部的详细审查之后才发给作者。确保评议人的姓名不被暴露,目前国际上的科技期刊,多数采用的是单盲形式的同行评议。

(2)双盲评议(double-blind review):

评议者和作者互不了解对方信息,只有主编和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清楚知道双方情况。这种评审方式的有效实施一般需要网上投稿系统的技术处理,如分项提供稿件信息,处理好稿件、附件等word文档上的作者附加信息等。编辑需在稿件送审之前严格审查原稿中的作者信息是否隐藏完全。当评议者的意见反馈到编辑部后,编辑或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还要检查评议人的姓名地址的隐匿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手续复杂,出现暴露常常难以避免,也就失去了双盲的意义。

(3)公开评议(open review):

即作者与评议人彼此相互知晓,透明度高,但因为双方知己知彼,评议人很可能会有顾忌,不能充分表达意见。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成和支持公开评议。

4.评议人的选择

学术期刊编委可以是期刊来稿的重要评议人,但只是评议人队伍的一小部分。不同学术期刊应根据自身定位,设定选择评议人的适当标准。

编辑选择同行评议专家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看专家的科研经历和职称及学历,专家近几年的科研经历很重要,这表明所选专家与新来稿的研究者是不是“同行”,是“大同行”还是“小同行”。通过职称及学历可以初步判断所选专家科研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及专家的审稿水平,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或一定次数的审稿工作积累才能总结出来。

尽管在选择专家之初,各学术期刊都会针对同行评议工作向专家提出比较全面的审稿要求,但编辑仍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判断所选专家是否能基本公平、公正地评议稿件,是否违背保密原则,是否在存在相关利益时提出回避,是否重视审稿工作的时效性等。

一般学术期刊的来稿经编辑审核通过后,还需要2~3份有效同行评议意见,也有要求需要更多意见的期刊。这些评议人的评议结果,将作为编辑接下来处理稿件的重要参考,是返给作者进一步修改稿件的重要依据。

5.审稿专家队伍建设

参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工作是科研人员作为科学共同体一员的责任。国外科研人员多无偿从事同行评议,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多数向专家支付一定审稿费用,但该费用数额与科研人员为审稿而付出的脑力劳动相比,一般只具有象征意义。

编辑在组织同行评议过程中,送某一个人的年度或月度评议论文的总量应有限度,另外要控制节奏,不宜过于密集地送某一人审稿。既要避免大量学术期刊工作影响专家工作,也要避免某一专家或严或宽的学术判断影响杂志的工作。要避免某个人审稿任务过重、审稿过于频繁、审稿人数过少等问题,就需要建设规范正式的审稿专家数据库,以代替审稿人临时搜集、主观随意选择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动态管理、合理使用、科学评议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让审稿工作不断趋于科学、简捷、高效和现代化。

利用审稿专家数据库开展审稿质量评价,一般强调审稿的及时性、审稿意见的完整性、评审意见的准确性等方面。

专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信息收集与选择过程,要通过及时与专家沟通或专家自行更新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个体信息,还要日积月累、不断补充新的专家信息。

6.同行评议的不足之处

同行评议机制帮助编辑发现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也为作者提供改善论文质量的难得机会。但同行评议制度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不公正性、随机性、保守性等,在实践上对他人创新性成果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决策延迟等。

四、稿件审定

在学术期刊稿件的出版决策过程中,同行评议意见是重要的决策参考。最终是否出版,各学术期刊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些期刊是由分属不同研究领域的副主编决定,并报主编同意;有些学术类期刊则是通过定期召开不同范围或不同规模的编委会工作会议,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通过会议决定是否录用或继续修改。

稿件审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同行评议意见进行核定,在政治质量、学术价值、文字质量和编写格式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最后作出取舍决定。

决策过程中,不仅同行评议意见是重要的决策参考,作者针对同行评议意见提供的反馈说明也十分重要。有时可能还需要将作者说明及修改稿提交给同行评议专家第二次审稿,即复审。特别是对于学术上出现的重大问题,更要请原审稿专家进行第二次甚至多次复审,作者也需多次修改并作出说明,这些学术交流记录对最终的出版决策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可能直接影响到主编对被评议的文章所做出的最终评定。

此环节责任主体在主编及主编领导下的编辑委员会,学术编辑为稿件审定做好前期准备(向主编或编委会或定稿会提出意见建议)、参与讨论、负责决策后的部分相关工作,编辑部通常要承担组织协调工作。

五、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作用

学术期刊编辑在三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编辑审稿的完成者,又是同行评议的组织者和评议结果的评价者,也是主编审定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学术论文接受三次审稿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辑通常是代表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唯一联系人。因此,编辑的关键作用也体现在稿件完善的过程中。编辑应认真阅读同行评议意见,对照原稿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确定哪些审稿意见必须转达给作者,哪些意见不必转达。同时,编辑还要将同行评议未关注的规范问题、编写格式、文字表达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初步编辑加工整理出来,与学术评议意见一并提供给作者修改时参考。

编辑审稿不同于专家审稿,但专家审稿也不能代替编辑审稿。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互为补充,共同帮助作者完善稿件。

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全面完成稿件初审、准确选择审稿人、恰当地取舍审稿人意见、补充审稿人的遗漏、与作者有效沟通等多方面的特质。要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做好上述编辑工作,需要学术编辑熟悉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最好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此外,较高的学术素养有助于编辑学术鉴别力、专业理解力和专业洞察力的培育和提升,有助于编辑对稿件的综合质量进行更好地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