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正武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久咳(病案7例)

病案1
刘某,男,3岁。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4月17日)
主诉:反复咳嗽3个月。
现病史:患儿近3月来反复咳嗽,10天前咳嗽加重伴有喘促,外院诊断为喘息性肺炎,输液9天,现喘促止,仍咳嗽有痰,眼痒,鼻痒,纳食欠佳,夜寐欠安,大小便正常。
查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淡,苔白,指纹淡紫于风关。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5×10 9/L,淋巴细胞比率72%,中性粒细胞比率12%。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痰湿阻肺。
治法:温肺化痰。
主方:三拗二陈汤加味。
药用:炙麻黄3g,杏仁3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6g,白前6g,细辛2g,川贝母3g,矮地茶6g,炙远志5g,五味子3g,鸡内金5g,甘草3g。5剂,水煎服。
配合酮替芬1mg,口服,2次/日;色甘酸钠滴眼液滴眼鼻,2次/日。
二诊(2003年4月22日):咳减,痰少,稍感眼痒鼻痒,纳食一般,夜寐尚安,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继以上方加减:炙麻黄3g,杏仁3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6g,白前6g,百部5g,川贝母3g,矮地茶6g,五味子3g,麦芽15g,神曲5g,甘草3g。5剂,水煎服。
三诊(2003年4月27日):咳嗽已无,偶有喷嚏,纳食增加,夜寐安稳,汗出较多。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太子参6g,白术5g,茯苓6g,陈皮3g,法半夏3g,五味子3g,白芍5g,煅牡蛎15g,黄芪6g,防风6g,鸡内金5g,甘草3g。7剂,水煎服,随诊1年,无咳喘。
按语:患儿所患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属中医“哮咳”、“久咳”病。哮咳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形成痰饮内伏的特殊体质。欧老认为,该患儿以痰湿阻肺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故治以温肺化痰,初诊方用三拗二陈汤加味。该方实由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味而成。二方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辛温开肺,化痰止咳;二陈汤乃燥湿化痰之要药。加细辛加强温肺化饮,前胡、白前、川贝母、矮地茶则加强化痰止咳之效。患儿咳嗽日久,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炙远志宁心安神,祛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经治患儿咳嗽日减,继以原方加减治疗。待咳嗽消失,则以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合玉屏风散加减健脾补肺,白芍、煅牡蛎和营敛汗。脾气旺,肺气盛,外邪难侵,故久咳自难复发。
病案2
宋某,男,1岁5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5月20日)
主诉:反复咳嗽2月余。
现病史:患儿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多次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现咳嗽少痰,每遇冷空气刺激及剧烈活动、哭吵后出现咳嗽,喜揉眼鼻,晨起喷嚏,纳食一般,夜寐不安,喜汗出。
查体: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气关。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寒痰阻肺。
治法:温肺止咳。
主方:三拗汤加味。
药用:炙麻黄3g,杏仁3g,防风6g,百部5g,紫菀6g,矮地茶6g,射干3g,紫草5g,蝉蜕3g,辛夷3g(布包),五味子2g,鸡内金5g,甘草4g。5剂,水煎服。
配合口服沙丁胺醇1mg,3次/日。
二诊:咳嗽偶作,少痰,喷嚏显减,纳食可,汗出仍显,大小便正常。苔薄白,指纹淡紫于气关。继以上方加减:炙麻黄3g,杏仁3g,防风6g,百部5g,紫菀6g,矮地茶6g,紫草5g,蝉蜕3g,辛夷3g(布包),白芍5g,五味子2g,鸡内金5g,甘草4g。5剂,水煎服,痊愈。
按语:本病属中医“哮咳”、“久咳”范畴,乃因寒痰阻肺,肺气失宣所致。以三拗汤温肺止咳。百部、矮地茶、紫菀润肺止咳;射干祛痰利咽;蝉蜕、防风、紫草祛风止咳,且具抗过敏之功效。辛夷散寒通鼻窍;久咳伤肺,肺气不足,予五味子敛肺止咳,生津止汗;鸡内金健脾消食开胃。再诊时咳嗽几无,去射干,加白芍合五味子敛阴止汗。
病案3
熊某,女,3岁10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10月15日)
主诉:反复咳嗽1年半,再发5天。
现病史:患儿近1年半反复咳嗽,药后咳止,不久又作,平素喜喷嚏、揉鼻。近5天咳嗽又显,夜咳为多,干咳少痰,纳食尚可,大小便正常。
查体:一般可,双下睑眼影明显,咽充血,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双侧食指指纹浮紫于命关。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加减。
药用:桑叶5g,菊花5g,桔梗5g,杏仁5g,连翘5g,蝉蜕3g,紫草10g,辛夷3g(布包),薄荷3g,百部5g,矮地茶8g,甘草3g。5剂,水煎服。
配合酮替芬1 mg,口服,2次/日。
二诊(2003年10月20日):夜间偶咳,少痰,晨起喷嚏仍作,鼻痒喜揉,咽稍红,眼影仍显。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双侧食指指纹浮紫于命关。继以上方加减:桑叶5g,菊花5g,桔梗5g,杏仁5g,太子参6g,蝉蜕3g,紫草10g,辛夷3g(布包),紫菀6g,百部5g,矮地茶8g,甘草3g。5剂,水煎服。
按语:本病属中医“哮咳”、“久咳”范畴。患儿久咳再发,喷嚏揉鼻,咽红,眼影显,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双侧食指指纹浮紫于命关,是因久咳肺气本虚,气血瘀阻,复感外邪,触动伏痰,致咳嗽又作。以桑菊饮加减疏风宣肺止咳,加辛夷宣通鼻窍;蝉蜕、紫草疏风散热,凉血活血,具抗过敏之功;百部、矮地茶润肺止咳。再诊时患儿夜咳偶作,咽淡不红,去薄荷,加紫菀润肺止咳,太子参益气生津。
欧老认为,该患儿病程逾1年半,其特殊体征表现为双下睑眼影,指纹显露,按传统看指纹诊病,适合于3岁以下小儿,但临床观察久咳患儿,部分年龄虽已超过3岁,但指纹仍很明显,这是否提示,此类患儿,不论年龄长幼,看指纹对诊断哮咳仍具一定价值。
病案4
王某,男,4岁。门诊病历。初诊(2013年11月19日)
主诉:反复咳嗽1月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儿近1个月以来反复咳嗽,伴有鼻塞流涕,每服抗生素及解痉止咳之药,咳嗽无明显缓解。3天前受凉后上症加重,现咳嗽频作,咳声重浊,鼻塞流浊涕,晨起咳嗽尤甚,有时咯白色黏痰。无发热,纳食一般,大小便可。
查体:咽部稍充血,咽喉壁可见白色涕样分泌物。双肺音粗糙,可闻及痰鸣音。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痰湿咳嗽。
治法:宣肺止咳、通窍化痰。
主方:二陈汤加减。
药用:陈皮5g,茯苓5g,法半夏3g,桔梗3g,辛夷5g(布包),苍耳子3g,薄荷3g,百部5g,前胡5g,白前5g,矮地茶10g,杏仁3g,蝉蜕3g,甘草5g。7剂,水煎服。
配合1%盐酸麻黄碱滴鼻,2~3次/日;酮替芬1mg,口服,2次/日。
二诊(2013年11月26日):咳嗽明显减轻,有痰,纳食正常无明显鼻塞,稍流浊涕,咽后壁未见涕样分泌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缓。继以上方加减:陈皮5g,茯苓5g,法半夏3g,桔梗3g,辛夷5g(布包),薄荷3g,百部5g,前胡5g,白前5g,矮地茶10g,杏仁3g,蝉蜕3g,甘草5g。5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属中医“咳嗽”、“久咳”范畴。鼻为肺之外窍,肺鼻相互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其咳嗽,咳声重浊,鼻塞流浊涕,晨咳甚,咯白色黏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数等症,乃因风寒湿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内犯于肺,肺气失常,不能宣发肃降而上逆,则鼻窍壅塞,通气不畅,肺气壅遏不宣,痰液滋生,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而作咳。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治痰饮为患,或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合”。《金匮要略》论述痰饮可引起咳嗽,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本方在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桔梗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鼻窍壅塞,痰阻气道,故加辛夷、苍耳子、薄荷通窍;杏仁、白前、前胡宣肺止咳;矮地茶泻肺止咳化痰;蝉蜕解痉止咳;久咳常致肺阴虚损,故配以百部润肺,以免燥湿太过。甘草和中益脾,调和诸药。再诊时诸症显减,鼻窍已通,故原方去有小毒之苍耳子以巩固疗效。
病案5
段某,男,4岁。门诊病历。初诊(2004年12月31日)
主诉:反复咳嗽1月,再发2天。
现病史:患儿1月前受凉后开始咳嗽,不剧,少痰,夜间尤甚。予服抗生素及止咳药后症状有好转,但遇冷空气后易复发。昨日受凉,咳嗽又起,咯白色稀痰,早晚为甚,喷嚏流涕,喜揉鼻,纳食可,夜寐尚安,二便可。既往无喘息史,但1年前冬天曾咳嗽2~3月,予服“氨茶碱、酮替芬”及中药后好转。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查体:一般可,咽稍红,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风寒犯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荆防二陈汤加减。
药用:荆芥6g,防风6g,陈皮4g,法半夏4g,茯苓8g,紫菀8g,前胡8g,矮地茶8g,苍耳子4g,辛夷6g(布包),细辛3g,甘草4g。7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1月7日)现无咳嗽,偶有喷嚏,揉鼻擦眼动作减少,纳食有增,夜寐安稳,二便可。查体:一般可,面色尚华,舌质淡红,苔薄,脉缓。以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8g,法半夏4g,陈皮4g,五味子3g,浮小麦10g,辛夷5g(布包),锁阳8g,杜仲10g,鸡内金5g,甘草4g。7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1月14日)现完全无咳嗽,偶有揉鼻擦眼,纳食尚好,夜寐安稳,有汗,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继以前法健脾益气,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8g,法半夏4g,陈皮4g,五味子3g,浮小麦10g,煅龙牡各10g,蝉蜕3g,辛夷5g(布包),鸡内金5g,甘草4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反复咳嗽,既往有久咳病史,予服支气管扩张剂、抗组胺药物后有好转,有过敏性鼻炎病史。遇寒后咳嗽易发,干咳少痰,早晚为甚,口服抗生素疗效欠佳。平素喜揉眼鼻,流体喷嚏,故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咳嗽,咯白色稀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等症,乃因风寒之邪侵袭肺系,以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痰液滋生,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则气逆而作咳。故初诊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二陈汤燥湿化痰,加荆芥、防风、辛夷发散风寒,细辛温肺化饮,前胡、紫菀、矮地茶化痰止咳。二诊外感已消,肺脾气虚,故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加浮小麦、五味子敛肺益气;锁阳、杜仲补肝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继用辛夷解表清余邪;三诊因患儿咳嗽日久,冬季常发,肺脾气亏虚,故继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加煅龙骨、牡蛎收敛肺气。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哮病”有相似之处,病之初期邪犯肺卫,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疗以攻邪为主,同时注意顾护脾胃;疾病恢复期,正气亏虚,治疗予扶正为主,以健脾补肺为治疗之大法。
病案6
张某,男,7岁。门诊病历。初诊(2006年1月19日)
主诉:反复咳嗽3年余,再发4天。
现病史:患儿近3年反复咳嗽,无痰或有痰,早晚为甚,每遇外感或进食生冷,剧烈活动后均会加重,长期以西药治疗,咳嗽反复。4天前受凉后咳嗽又起,痰多,频频作咳,未作喘息,喷嚏流涕,纳食一般,夜寐不安,易出汗,平素喜揉眼鼻,二便尚可。
查体:面色不华,双下睑眼影明显,咽充血,后壁可见大量淋巴滤泡,心音可,未闻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稍数。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风热夹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主方:桑菊二陈汤加味。
药用:桑叶6g,菊花6g,陈皮4g,法半夏4g,杏仁5g,川贝母3g,蝉蜕4g,矮地茶8g,桑白皮8g,甘草4g,紫苏子10g。7剂,水煎服。
配合酮替芬1mg,口服,2次/日;茶碱缓释片0.1g,口服,每晚1次;色甘酸钠滴眼液,滴鼻,3次/日。
二诊(2006年1月26日):患儿无咳嗽,有痰,仍揉鼻,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查体: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浮缓。仍以桑菊二陈汤加味。处方:桑叶6g,菊花6g,陈皮4g,法半夏4g,茯苓8g,川贝母3g,蝉蜕4g,防风6g,枳壳6g,甘草4g。3剂,水煎服。
继服酮替芬。
三诊(2006年1月2 9日):已不咳嗽,有时揉鼻,易出汗,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查体:咽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啰音,舌质淡红,苔薄,脉缓。外邪已去,肺脾气虚,治以健脾益气,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8g,陈皮4g,法半夏5g,川贝母3g,蝉蜕4g,防风6g,浮小麦10g,桑叶8g,五味子3g,甘草4g。10剂,水煎服。
四诊(2006年2月8日):已不咳嗽,出汗有减,晨起稍有口臭,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查体:双下睑眼影变淡,舌质淡,苔薄,脉缓。继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健脾,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8g,陈皮4g,法半夏4g,黄芪10g,防风6g,蝉蜕4g,五味子3g,甘草4g,麦冬10g,焦山楂6g,神曲6g。7剂,水煎服。
随访3个月,患儿咳嗽未再发作,揉眼鼻动作基本消失,纳寐正常,无口气。
按语:本病属中医“久咳”。患儿素体不足,内有伏痰,遇有外感,引动伏痰,阻塞气道,肺气失宣,发为咳嗽。治疗上疏散宣肺,化痰止咳,以桑菊二陈汤加减,其中桑叶、菊花疏散肺经郁热,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痰止咳,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三诊后患儿基本不咳,外邪已解,病势渐缓,缓则治本,故以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合玉屏风散(《医方类聚》)加减益气健脾化痰,治本善后。
病案7
宋某,男,4岁6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13年11月12日)
主诉:干咳1月余。
现病史:患儿近1月来持续咳嗽,干咳无痰,呈单声咳,咳声有时呈“空空”声,可因玩耍等原因而暂停,无发热、流涕、喷嚏、呕吐等症,纳食尚可,夜寐不安,睡后可因姿势改变有单声咳嗽,二便正常。外院曾诊断为“喉炎”、“过敏性咳嗽”,予抗生素口服,布地奈德雾化及西替利嗪口服治疗均疗效不显。平素患儿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带养,性格安静乖巧。
查体:一般可,咽充血,双扁桃体Ⅰ°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正常;喉镜检查所见:咽喉部咽黏膜稍充血,咽后壁及舌根淋巴滤泡少量增生,会厌无肿胀,抬举好,双侧会厌谷未见新生物,双侧梨状窝及双侧室带形态正常、对称,声带无充血,未见明显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发“依”音时声门闭合好,声门下未见明显新生物;胸部正侧位片:双肺纹理清晰,心膈正常。
中医诊断:久咳。
辨证:风痰闭阻。
治法:化痰止咳,镇静安神。
主方:自拟方加减。
药用:炙远志7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蝉蜕6g,龙齿10g,银柴胡6g,钩藤10g,法半夏3g,竹茹6g,生黄芪10g,白芍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嘱家属多陪伴患儿,鼓励其多与同龄人交流玩耍。
二诊(2013年11月19日)患者咳嗽频率减低,仍为干咳,咳声未闻“空空”,精神可,纳食正常,夜寐有好转,二便正常。查体:一般可,咽稍充血,心肺查体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继以上方加减:炙远志7g,酸枣仁10g,蝉蜕6g,龙齿10g,钩藤10g,法半夏3g,竹茹6g,生黄芪10g,白芍10g,炙甘草6g,金荞麦6g,浙贝母6g,海蛤壳10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心因性咳嗽,属中医“久咳”。欧老认为,该患儿具有如下特点:学龄前男孩;家族中疏于关爱;咳嗽具有夸张性,咽部体征不足以解释如此频繁、持续之咳嗽;可因转移注意力而暂停咳嗽;排除其他引起久咳的疾病。目前主要考虑心因性咳嗽。治疗时的注意点:①多关爱,多接触,多沟通;②中医治疗。患儿持续咳嗽,干咳少痰,夜寐不安,因其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肝气郁结,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肺脾同病,脾失健运,湿困脾阳,痰湿内生,无形之痰阻碍气机而致气逆咳嗽。一诊时方中炙远志、法半夏、竹茹燥湿化痰止咳;酸枣仁、柏子仁、钩藤、龙齿镇静安神;生黄芪、白芍、炙甘草补气敛阴。二诊患儿症状有所好转,继服前方,加服金荞麦、浙贝母、海蛤壳清肺化痰,散结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