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正武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咳嗽(病案5例)

病案1
李某,男,4岁。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4月19日)
主诉:咳嗽1周。
现病史:患儿1周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有痰难出,未予特殊处理,现连声咳嗽,痰多,流清涕,喷嚏,纳食不香,大小便正常。
查体:咽清,双肺呼吸音增粗。舌淡苔白,脉浮。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10 9/L,淋巴细胞比率46.8%,中性粒细胞比率44.2%,单核细胞比率9%,嗜酸性粒细胞数目0.1×10 9/L。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寒夹痰。
治法:宣肺解表,燥湿化痰。
主方:荆防二陈汤加味。
药用:荆芥6g,防风6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6g,白前6,百部6g,矮地茶10g,款冬花6g,川贝母3g,辛夷3g(布包),鸡内金6g,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4月24日):偶咳,痰减,稍流清涕,纳食增加,夜寐尚安,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平。继以上方加减:荆芥6g,防风6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6g,白前6g,百部6g,矮地茶10g,款冬花6g,鸡内金6g,甘草3g。5剂,水煎服,痊愈。
按语:患儿所患支气管炎,乃中医“咳嗽”之病,其咳嗽、有痰、流涕喷嚏之症,系因风寒夹痰所致,治以宣肺解表,燥湿化痰,方用荆防二陈汤加味。荆芥、防风发表散风;二陈汤燥湿化痰,为治痰湿咳嗽之“圣药”;前胡辛、苦微寒,白前辛、苦微温,二者常相须而用,起降气化痰之功;百部、矮地茶、款冬花、川贝母止咳化痰,辛夷散寒通鼻窍,鸡内金消食健胃,甘草调和诸药。风寒散,痰湿消,脾胃健,则诸症自除。二诊时继以原方加减,收效甚佳。
病案2
喻某,女,半岁。门诊病历。初诊(2004年2月13日)
主诉:喉间痰鸣20余天。
现病史:患儿初始咳喘,喉间哮鸣,西医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输液治疗1周,咳喘显减,但喉间痰鸣已20余天。纳食欠佳,夜寐欠安,大便稀溏。
查体:咽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痰鸣音。舌质淡,苔薄白稍腻,指纹淡红于风关。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痰湿蕴肺。
治法: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加味。
用药:太子参5g,白术3g,茯苓5g,陈皮2g,法半夏2g,前胡5g,白前5g,川贝母3g,炙远志3g,石榴皮3g,神曲5g,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2月18日):偶咳,喉间痰鸣不显,纳食增,夜寐尚安,大便稍溏,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于风关。继以上方加减:太子参5g,白术3g,茯苓5g,陈皮2g,法半夏2g,前胡5g,白前5g,川贝母3g,紫菀5g,石榴皮3g,神曲5g,甘草3g。5剂,水煎服。
按语: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患儿喉间痰鸣日久,纳食欠佳,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腻,系因肺脾气虚,痰湿内蕴所致,以六君子汤加味健脾益气,化痰止咳。前胡、白前相须为用增强化痰止咳之功,川贝母润肺止咳,炙远志祛痰安神,石榴皮收敛止泻,神曲消食健胃,和中止泻。脾胃健则痰无化生之源,肺气旺则痰无贮留之所。再诊时患儿痰已大减,以原方加减则病自愈。
病案3
赵某,男,8岁。门诊病历。初诊(2004年10月20日)
主诉:咳嗽7天。
现病史:患儿7天前出现咳嗽,干咳无痰,曾服中药,无显效,大便干结。
查体:唇干红,咽充血,双扁桃体Ⅰ o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燥热伤肺。
治法:清肺润燥。
主方:桑杏汤加减。
药用:桑叶6g,杏仁5g,浙贝母6g,沙参6g,栀子5g,射干5g,紫苏子6g,麦冬6g,胖大海5g,玉竹8g,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10月25日):轻咳,有痰,纳食可,大便黄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缓。继以上方加减:桑叶6g,杏仁5g,浙贝母6g,沙参6g,前胡6g,白前6g,枇杷叶6g,麦冬6g,玉竹8g,甘草3g。5剂,水煎服。
按语:本病属中医“咳嗽”。患儿干咳,唇红,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因外感燥热之邪,燥热伤肺,肺失清肃所致,以桑杏汤加减清肺润燥,加射干、紫苏子、胖大海利咽通便,降气止咳;麦冬、玉竹润肺止咳。再诊时咳已大减,原方去射干、紫苏子、胖大海,加前胡、白前、枇杷叶化痰止咳。
病案4
周某,女,3岁6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5年5月1日)
主诉:咳嗽月余。
现病史:患儿1个月前始咳嗽,喷嚏,流清涕,多次服中西药治疗,咳嗽持续,咯黄黏痰,平素易汗出,喜揉眼鼻,纳食欠佳,夜寐尚安。
查体:一般可,咽充血,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心(-),双肺呼吸音粗。舌质红,苔薄黄稍腻,指纹青紫于气关。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热犯肺,痰湿内阻。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主方:桑菊二陈汤。
药用:桑叶6g,菊花6g,陈皮4g,法半夏4g,茯苓8g,连翘6g,蝉蜕4g,防风6g,矮地茶6g,甘草3g,紫草6g。7剂,水煎服。
配合酮替芬0.5mg,口服,2次/日;色甘酸钠滴眼液,滴眼鼻,2~3次/日。
二诊(2005年5月8日)咳嗽明显减轻,有痰,仍多汗,揉眼鼻动作减少,纳有增,夜寐安,二便可。查体:精神好,咽充血减轻,双扁桃体Ⅰ°肿大,心(-),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偏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于气关。继上方加竹茹6g,杏仁6g。5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5月13日)咳嗽已止,有痰,汗多,稍揉眼鼻,纳食一般,夜寐安,二便可。查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心(-),双肺呼吸音清,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指纹淡紫。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6g,陈皮4g,法半夏3g,浮小麦10g,辛夷6g(布包),苍耳子4g,五味子3g,甘草4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之“过敏性咳嗽”,属中医“咳嗽”范畴,其咳嗽,咯黄黏痰,舌质红,苔薄黄稍腻,指纹青紫于气关,乃因风热时邪伤于肺卫,卫气郁遏,肺失清肃,气逆而上则咳嗽,呈风热之象。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用治风温初起之咳嗽,患儿平素易汗出,脾肺气虚,气不化津,聚为痰浊,故加用陈皮、法半夏、茯苓、矮地茶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诊咳嗽好转,痰热仍存,继以原方加用竹茹、杏仁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三诊咳嗽已止,仍有痰,汗多,乃因脾虚失运,内生痰湿,上贮于肺,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方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补益肺脾,燥湿化痰,则久咳止。
病案5
张某,男,5岁1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14年10月29日)
主诉:咳嗽2月余。
现病史:患儿2月前因受凉后起病,每次连声咳,声重浊,晨起后咳剧,入睡后轻咳,喷嚏,饮食正常,夜寐安,大便稍稀,小便调。
查体:咽稍红,双肺呼吸音稍粗,可闻粗湿啰音。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痰湿阻肺。
治法:温化寒痰,宣肺止咳。
主方:二陈汤加减。
药用:细辛1g,干姜3g,茯苓5g,法半夏3g,白术5g,前胡5g,白前5g,桔梗3g,桑白皮5g,瓜蒌皮5g,矮地茶10g,陈皮5g,甘草5g。7剂,水煎服。
配合酮替芬1 mg,口服,2次/日。
二诊(2014年11月5日):服药7剂后,现咳嗽好转,呈单声咳,喜擤鼻,汗多,磨牙。余可。查体:咽稍红,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啰音,舌淡,苔薄白,脉缓。继以上方加减:细辛1g,干姜3g,茯神5g,川贝母3g,法半夏2g,桔梗3g,百部5g,前胡5g,瓜蒌皮5g,荆芥5g,矮地茶10g,陈皮5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
按语:本病属中医“咳嗽”。无湿不成痰,痰湿的形成与脾失健运关系密切。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茯苓渗湿利窍,陈皮辛温,顺气宽膈,法半夏味辛,健脾燥湿,配合白前、前胡这组药对(白前微温,降气下痰,咳嗽喘满,服之皆安;前胡微寒,宁嗽化痰)既能祛寒痰,又能化热痰,组合而出,攻破各路痰饮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