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杂病
耳 闭 气
周某,男,50岁。1991年7月2日初诊。民航局。
两耳堵塞,右重左轻,已有半年。听力无异常,自声增强。鼻亦欠通畅。
检查:两鼓膜俱有疤痕收缩样改变。舌薄苔,脉细。
医案:听宫阻塞,查无异常,脉舌相参,诚恐气怯阳僣而致。取益气升阳法。好在血压偏低,更觉合式。
柴胡3g 升麻3g 菖蒲3g 路路通10g
党参10g 白术6g 山药10g 益智仁10g
百合10g 丹参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7月16日诊。
进药10剂,两耳憋气,仍在半塞之中。头昏沉及头皮发麻,自声增强,两目迷糊等症,依然蹯踞不去。而且口中作苦而干,多饮喜凉。舌薄黄苔,脉平。者番裁方,强调化浊。
藿香10g 佩兰10g 白术6g 茯苓10g
升麻3g 葛根6g 菖蒲3g 车前子10g
防己6g 六一散15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7月23日诊。
又进7剂,仍然无效,一切症状依然。舌薄黄苔有腻感,脉细。
医案:初诊益气升清以“无效”定论;复诊升清化浊亦以“败北”告终。如此时令,如此脉苔,如此症情,尚难以常规(指益肾法)应付。再宗《杂病广要·诸气论》之“唯在一气耳”应付。再作一次周旋。
乌药6g 木香3g 菖蒲3g 枳壳6g
青皮6g 防己6g 蝉衣3g 大腹皮10g
路路通10g 六一散15g 7剂煎服
秦某,女,34岁。1991年10月22日初诊。金湖县。
两耳憋气,两鬓作胀,两眶胀而视物模糊,头脑昏沉,齿龈作胀且衄,共有两个多月。纳谷不香,失眠主在上床入睡之时,多梦,胸闷失畅,经来退后,全身疲乏无力,畏寒多汗。舌薄白苔,舌质有紫气,脉来沉细而弦。
医案:肝阳上亢,脾气中衰。《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所谓“木乘土”迹近于斯。治当柔肝益脾。至于齿衄与失眠,不必另作处理,盖脾土一健,摄血有权而自安也。
柴胡3g 白芍6g 白蒺藜10g 菊花10g
茯苓10g 山药10g 太子参10g 六曲10g
陈皮6g 甘草3g 7剂煎服
魏某,男,40岁。1991年8月27日初诊。南汽。
为时两月右耳憋气、耳鸣,起于俄顷之间。作自我吹张及鼓膜按摩,作用不大。诊断为“卡他性中耳炎”,用抗菌素治疗后似乎好些,憋气改善,但听力下降,自声增强。20天前,鼓膜反下陷为膨胀。同时呼吸声可以听到,并有风箱样的呼声。有血压高病史。
检查:左右鼓膜菲薄,能随鼓气而内外扇动。舌薄苔,脉细。
医案:症状显于耳窍,病灶出于咽鼓管(即咽鼓管开口调节失常),古无方药,唯天真丸似可试用。
天门冬10g 黄芪10g 党参10g 白术6g
肉苁蓉10g 茯苓10g 百合10g 当归10g
益母草10g 山药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9月10日诊。
药进14剂,自诉大有好转。表现为风箱声消失,憋气畅通。但还有两症存在,第一,鼓膜仍然随鼓室之盈虚而或鼓或陷。第二,听力依然无回升迹象。舌薄苔,脉平。
医案:崇耳咽管异常开放症处理,幸而顽疾低头,事非易易,方既获效,当应乘胜追击。
黄芪10g 党参10g 天门冬10g 肉苁蓉10g
白术6g 茯苓10g 紫河车10g 覆盆子10g
当归10g 百合10g 山药10g 7剂煎服
先天性耳瘘管继发感染
杭某,男,8岁。1991年7月16日初诊。南京。
右耳以久病而于今春手术,同时将先天性耳瘘管也手术切除。从此经常以瘘管作俑,再三复发。刻下最近一次复发脓泄而敛。
检查: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疤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右颈扪到黄豆大淋巴结二三枚,无压痛。舌薄苔,脉实。
医案:中耳炎,病之源也;瘘管频频急发,症之本也;耳外湿疹,症之标也。炎暑已届,正是剧发之令。事可标本之症、新旧之恙同时兼顾。
山栀10g 黄芩3g 白鲜皮10g 莶草10g
白术6g 碧玉散12g 7剂煎服
黄柏粉蜜调,外敷局部。
二诊,1991年7月30日诊。
右耳瘘管之患初告结束。但耳中尚在渗脓,肌表浅在性糜烂渗液。舌净,脉平。
医案:耳脓未涸,皮蛀正酣,当此酷暑时令病也,从清化为治。
金银花10g 菊花10g 莶草10g 白鲜皮10g
青蒿10g 苍术5g 地肤子10g 绿豆衣10g
六一散12g 5剂煎服
黄柏滴耳液,滴耳。
三诊,1991年8月9日诊。
瘘管外口,又见隆起,轻度充血。舌薄苔,脉平。
医案:瘘管又在鼓脓,但脓量奇多,傍无炎势。拟予清解以观察。
川黄连3g 川黄柏3g 大贝母10g 白芷6g
陈皮6g 天花粉10g 半枝莲10g 甘草3g
5剂煎服
青黛散,麻油调敷。
毛某,女,10岁。1991年8月5日初诊。南京。
右耳先天性瘘管,经常急性发作。两年前做过手术,一度平稳。两月前又化脓发作。
检查:右耳轮脚处有一珠子样突起,光透有阴影。舌薄苔,脉平。
医案:瘘管本非炎症,藏垢纳污之后,则成疡矣。一度开刀,恨未根治。今取中医“充正以祛邪”手法,冀其管在而不炎。如其再度发炎,则不能不乞灵于操刀之一割。
生黄芪10g 太子参10g 金银花10g 白芷6g
大贝母10g 白术6g 甘草3g 7剂煎服
耳 廓 炎
王某,女,28岁。1991年6月25日初诊。省保险公司。
右耳廓厚肿发热,触痛者已半年。起因可能由眼镜架过紧受压导致,在此期间一直在病态中度过。刻为发作之际,疼痛减轻,新添作痒.余无不适,稍感疲劳。
检查:右耳轮肥厚,皮肤红赤,有灼热感,柔软,透光清澈,无阴影。舌薄苔,脉实。
医案:败津腐液,渗潴耳轮,浆液性耳软骨膜炎,病逾半载。刻下肌表作痒且红,殊恐转化为化脓性耳软骨膜炎。急于消炎,希其免于破溃。
川黄柏3g 苡仁10g 苍术6g 白芷6g
防风6g 陈皮6g 金银花10g 半枝莲10g
蚤休10g 大贝母10g 3剂煎服
玄明粉30g,水溶后湿敷局部。
二诊,1991年6月28日诊。
药进3剂,红肿热痛明显减轻及消失。
检查:右耳肿退红消,但与健侧对比尚感较厚一些。舌薄苔,脉平。
医案:诸邪外泄,刻下情况乃系《内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当然疏和气血为是。清解之品仍宜续取。但以耳轮为人身气血罕到之处,不能再取苦寒。
金银花10g 地丁10g 菊花10g 大贝母10g
当归10g 川芎3g 陈皮6g 炒苡仁10g
白芷6g 六一散12g 5剂煎服
玄明粉,继续溶水湿敷。
陈某,女,58岁。1991年6月27日初诊。浙江。
去年中秋,右耳耳轮红赤肥厚,疼痛灼热,偶有针刺样感觉,用抗菌素而平复。当时无全身症状,时逾一周,再度发作,其红肿热痛四大症一如前者,也用各种抗菌素,而逐渐告痊。后又多次复发,处理反应及后果一如前者。但右侧也有波及,此后至今常常乍轻乍重。刻下常感耳胀而木然,似乎有一股“气”在里面流窜。伴有萎缩性胃炎(轻度)。大便偏干;血压偏低;入冬有些畏寒。
检查:两外耳道(-),耳轮轻度肥厚、充血(晦黯型),尚柔软,透光未见异常。颈部未扪及淋巴结。划测试验(-)。舌薄苔映黄,舌下静脉轻度郁血,舌质偏胖,脉平偏细。
医案:诸症表现,事非丹毒,更非过敏。即以耳软骨膜炎而言,浆液无浆液,化脓无溃破,更难冠以斯名。证则显然,女子七七绝经已逾多年,营衰血怯,事在意中;加之当时风热屡扰,络血瘀滞于近四末之端、气血罕至之处的耳轮。治当养营活血,参以清热,但切忌苦寒以致“血遇寒则泣”之流弊。
红花6g 桃仁10g 归尾10g 大贝母10g
赤芍6g 丹皮6g 丹参10g 紫地丁10g
金银花10g 白芷6g 5剂煎服
玄明粉30g,水溶后湿敷局部。
二诊,1991年7月21日(信函诊治)。
顷接来翰,谓“红肿程度有所减轻,充血淡化,气肿亦有收敛缩小感觉”。纵然五诊不全,诉难倾意。唯初见疗效,反应较佳,则事可肯定。中医治“证”不治病,似难凭意悬臆。顽疴奇症,初获转机,对于有效之方,大有“施朱嫌赤,施墨嫌黑”之慨。唯以根据“乍轻乍重”一言,是否久病气虚?拟原方中酌加生黄芪10g,以探进止。
玄明粉如前续用。亦可取太乙紫金锭(为小儿腹泻的内服药)用水磨浓液,外敷。如嫌片刻即干者,加些稀释的蜂蜜即可。
外耳道炎
沈某,女,38岁。1992年11月3日初诊。省财政厅。
右耳外道霉菌感染已3年,作痒及分泌粘液。1个月前右耳剧痛,呈跳跃性,流脓之后疼痛即止。但脓由多渐少,听力下降,自声由增强而到现在消失。向有慢性咽炎,昨起干痛而有粗糙感,痒而致咳。
检查:右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存在,鼓膜穿孔不明显,骨部及软骨部皮肤角化。咽峡充血红艳。舌薄苔,脉细。
医案:中耳之炎进入式微阶段,霉菌感染尚无向愈倾向,今也并而治之。
川黄柏3g 苍术6g 夏枯草10g 金银花10g
蚤休10g 地丁10g 莶草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苦丁茶10g 7剂煎服
加味黄连油膏,外用涂耳道。
二诊,1993年1月8日诊。
时逾两月又五天,进药10剂。自感稍有好转。右耳疼痛消失,但分泌物仍有,已很少。仍有痒感,听力自诉“稍有提高”。咽干狂饮,不择温凉。大便偏干,咽痒而咳者俱消失。
检查:右耳外道欠干燥,充血已无。咽部充血消失。舌薄苔,质胖,脉细。
医案:纵然进药一曝十寒,但诸症确大有好转。再拟扶正祛邪治法,药可采取维持之量,即隔日1剂。
升麻3g 党参10g 白术6g 白扁豆10g
茯苓10g 山药10g 百合10g 夏枯草10g
玄参10g 甘草3g 7剂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