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苑生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杏苑生春》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明代芮经、纪梦德辑,约成书于明万历庚戌(1610)年。

芮经生卒年代不详,据《朔方新志·方技》及王肯堂序文记载,他好博览群书,善于修治丸散,疗效显著,一时重之,其余无考。纪梦德生平事迹不详。

该书作者以养民设教为目的,广泛搜集明以前医学资料,博采诸家精髓,由博返约,撰为八卷。卷一、卷二载医论短文205篇,所收资料,上自《内经》,下逮明季,尤以金元四家的医论文章汇集较多。卷三载方药制度,并从外感、内伤等病因的角度论述脉证病治和方药。卷四至卷八为临床各科内容:卷四、卷五均为内科病证,如疟、痢、霍乱、泄泻等常见病证;卷六为五官科病证和小儿科病证,如惊、疳、疹、痘等常见病及小儿杂证;卷七上、下为内科杂病;卷八上为外科病,如痈、疽、疥肿等常见病证;卷八下为妇科病,如经、带、胎、产等常见病证。每证始为概述,次为脉证,再次为病、治、方。临床各科共载107种病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病名为纲,以理法方药为目,结构严谨,便于实用。

《杏苑生春》现存金陵书坊蒋氏石渠阁刻本,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孤本,已收入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1981年南京中医学院曾据此本复印若干部,作为内部交流使用,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此本出版了影印本。本次校注即以此孤本为底本。

具体方法如下:

一、原书共八卷,每卷又分上、下卷,为便于连续阅读,今将上下卷合并。原书每卷卷端有“新刻太医院发刻医家必究杏苑生春卷之一”等字样,今均简称“卷一”等。原书每卷卷尾有“新刻太医院发刻医家必究杏苑生春卷之一终”等字样,今一并删除。

二、原书每卷之首有“太医院史绍庄徐文元发刻,医正活溪芮经汇集,秣陵后学文麓纪梦德次编,太医院官云林龚廷贤校正,金陵书坊蒋氏石渠阁梓”字样,今一并删除,特记于此。

三、底本目录与正文多处不合,据目录改正文或两存异文者随文出注说明,据正文改目录者未出注,详见校后记列表。此外,卷二自“脏形正面踪源”以下16篇以图和歌诀为主,原目录将图与歌诀分立标题,不便阅读,今据正文合并立目。

四、底本卷六自“调治疾病”至“小儿杂症”诸篇为小儿科内容,原有“小儿科”三字作为上级标题。底本卷七“诸疮”至卷八“阴部”诸篇为外科内容,原有“外科”二字作为上级标题。底本卷八下卷题为“妇女科医家必究杏苑生春八卷下”,含从《总说》至《产后》共八篇,均为妇科内容。为保持全书标题层次统一,今删去“小儿科”“外科”“妇女科医家必究杏苑生春八卷下”字样,直书篇名。为便于阅读,在每部分起始处出注说明。

五、原本繁体竖排,现除具有特殊意义的繁体字不简化外,均依据《简化字总表》改为简体横排。其中《字辩释音》属字书性质,由于释音释义辨形需要,某些繁体字、异体字仍依其旧。原本字头系大字,注解系小字,为方便阅读,今一律使用大字排版。

六、底本中的异体字、俗体字,径改为简化字,不出注。

七、为保持孤本原貌,底本中古字不改,如藏(脏)、府(腑)、畜(蓄)、差(瘥)、内(纳)等,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八、底本中的通假字不改,如“辩”通“辨”、“蚤”通“早”、“齐”通“脐”、“梁”通“粱”、“丁”通“疔”等,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九、底本药物剂量中的大写汉字改为数字,如“各壹两”径改为“各一两”。表示上下文之义的“右”“左”径改为“上”“下”。

十、底本中因形近而混淆者,今据文义径改为原字,有疑问处出注。由笔画增损、变形等产生的坏字,据文义径改。难以辨识者或漫漶之处用“□”代替,疑难者出注说明。

十一、底本多处使用重文符号,如img1”、“丨”、“img2”等,今径改为原字。原隔文符号“○”今删除,根据上下文义,或连排,或另起一段。为表示分条而刻在每段起始处的“—”均删除。

十二、原书第二卷“脏形正面踪源”“脏形背面踪源”两图有图注,部分内容写在图中,部分内容写在图外。为阅读方便,今一并在图外录入完整图注内容。

十三、原文段落冗长者,作适当分段;段落零散者,据文义合并。

十四、药名处理

1.中药别名和省称不改。如川归、北柴胡、瓜蒌、麦蘖、败龟板、真珠母、玄胡索、蓬术、广术、萎蕤、补骨、赤茯、白茯、山茨菰、史君子等,均保持原貌,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2.药名中含不规范用字、异体字者径改为通用名。对底本中的药名凡改动者,均已列表存录,详见校注后记。

3.属校勘范围的药名错误,随文出校说明。

十五、底本方药部分的【病】【治】【方】编排体例实用方便,今予保留,个别“【方】”缺漏者今予补齐,文中不再出注说明。个别方剂原缺方名,为便于编排方剂索引,今一律补齐,无方名者,用“一方”代替,并出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