疬疮(一)
一女子年一十九岁,患两颈疬疮,灸八穴,遂发脓,溃(1)其根,如灯心之状,其疮即愈。
白话译:
有一名十九岁的年轻女子,颈部两侧患瘰疬疮肿,找我诊治。我为她艾灸了八处穴位,疮肿发脓而溃破,疮肿根脚的形状犹如灯心草,这样病人的疮肿也就痊愈了。我为她灸取的穴位包括医风左右两穴、肩井左右两穴、天井左右两穴、肘尖左右两穴。
评按:
疬疮的病理机制,辨治特点,及取穴要义,详见后“使女疬疮”案。本案要留意的是疡证用灸之理和溃脓的辨识。
《外科理例》云:“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清代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以温灸助疮疡脓溃而愈,法在扶正祛邪,温通经脉,托邪外出,与内治机理相同。《外科启玄》云:“托者,起也,上也,痈毒之发,外之内者,邪必攻内,自然之理,当用托里汤液,内加升麻、金银花,使荣卫通行,血脉调和,疮毒消散,故云疮家无一日不托里也。”此为治疡至理,当为滥用苦寒者戒。《外科理例》亦有训:“舍是(编者注:指灸法)而用苦寒之剂,其壮实内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气寒,未有不败者也,若服克伐之剂,气血愈虚,脓因不溃,必假火力以成功。”相较内服汤药,灸法可使机体直接受力,故见效更快。
《外科正宗》曰:“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乎早灸为佳。”并指出判断溃脓预后的方法:“溃脓稠,肉色红活,核肿渐消,肩项自便,渐敛者顺。溃后易消易敛,气体平和,胸膈宽利,饮食知味者顺。已溃脓水清稀,肌肉消铄,自汗盗汗,寒热不睡者逆。溃后阴虚烦躁,作渴泄秘,男子骨蒸,女人经闭俱逆。”
疡证用灸亦须明辨部位,刘河间谓:“灸刺疮疡,须分经络部分,气血多少,俞穴远近。”《外科理例》曰:“痈疽初发,必先当头灸之,以开其户。次看所发分野属何经脉,即内用所属经脉之药,引经以发其表,外用所属经脉之俞穴针灸,以泄其邪,内外交治,邪无容矣。”
疬疮生在两颈,是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之处,本案取穴,医风穴(疑为翳风),是手足少阳之会,肩井穴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天井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均属循经取穴,翳风穴在耳垂部、耳根后,则又结合了近部取穴原则,肘尖穴可治瘰疬,属特效取穴法。
【注释】
(1)溃:原作“聩”,据文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