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香校园、完美教室、新父母学校等关键因子的突破,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
以理想主义和田野行动为主要特征的新教育实验,在高举理想主义大旗、唤醒教师生命激情和教育梦想的同时,特别强调田野意识与行动精神。而这样的田野意识、行动精神,是由“田野设计”与行动框架支撑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师、家校合作共育等十大行动,以及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等,分别就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做了专题研究。
以上的行动框架具有显著特点,那就是以专题为行动的主题,一个个专题即一个个行动;专题与专题、行动与行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与推动,形成行动链条,让有序性带来持续性,让计划逐个落实;每个行动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新教育培育着研究品质和行动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动链中有几个重点,它们形成了突破点,演绎为生长点,进而成为行动的动力源,推动了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彰显了新教育的亮点,成为影响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因子。
关键因子之一:营造书香校园。
新教育为推动青少年阅读、教师阅读做了极为有效的工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教育是“书香校园”概念的创生者、“营造书香校园”的首创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教育的阅读理念、推进机制、营造方式以及研究、实验的品质,不仅在实验地区和学校得以落实、体现,而且产生了辐射作用,影响了一大批学校。
朱永新的阅读理念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两句话已成为当下中国阅读活动的核心概念和主流话语,不仅让阅读站到了个人精神成长以及民族精神培育的战略高度,而且彰显了中国阅读的价值认知和中国品格,成为世界阅读史上重要的阅读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了一块基石。至于社会,朱永新明确提出“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同时将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与阅读联系起来,而且确定了人人溢书香、处处有书香、时时闻书香、好书飘书香四个书香社会的标志。他认为城市应该形成这样的文化品格:书店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风景线,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客厅。如此的理念和行动,形象、生动,有品位、有境界。新教育的阅读方案影响了一座座城市。至于学校,他的理念同样鲜明: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还这么告诉大家:当教师自身拥有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时候,教育就不用发愁了,因为我们拥有了一双会飞的翅膀。的确是这样,阅读本身就是教育,既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基石和境界。从国家到城市到学校,新教育有的建构了阅读理念体系,有的成了隐喻和文化符号。这也就改变了一些陈旧的观念:素质教育就是唱唱跳跳。同时,新教育确立并坚定这样的理念:素质教育需要唱唱跳跳,也需要读读写写,而且读读写写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新教育推进机制和营造书香校园的方式极有创意,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方法论。阅读推进的策略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显然,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阅读才会成为一种习惯。那个喜欢喝酒应酬的企业家,正是这样改变自己的:在女儿“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要求下,他读了一个月突然发现,读书比喝酒有意思多了。结果在女儿小学阶段他读了184本书,结论是因为和女儿的共读,他们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文字、共同的阅读、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点燃了共同的生活和生命。这种具有哲学、美学深度的阅读推进方式与机制让阅读成了一种享受。
关键因子之二:缔造完美教室。
朱永新对教室有个比喻:“教室就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生动而深刻的比喻,不仅道明了课程的价值意义,而且阐明了教室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与责任。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无论是理念还是具体要求,都发生在教室里。扁担,是种工具,也是一个支点。工具与支点都可以撬动,但工具撬动的是教学改革,而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一个偌大的教育改革系统中,新教育实验把缔造完美教师当作关键因子,既是对现实状况的反思与判断,也是在理论上的深思与选择。
在缔造完美教室的启发与召唤下,新教育实验的教师这么诠释教室: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是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我们就是要守住一间教室,让生命在教室里开花。是的,素质教育应该发生在课外,但也应该发生在教室,如果在教室里没有真正发生素质教育,那么课外的素质教育也不可能真正发生。教室的完美,其实就是教育的完美。
按着扁担的比喻走,新教育力图解决挑扁担的人,即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都是挑扁担的人,其中最为关键的仍然是教师。对于挑扁担的教师,新教育将核心置于对创造性的认可与开发上。于是在教室里,诞生了新教育的独特语言密码:“毛虫与蝴蝶”“犟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当教师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扁担才会被挑起来。学生是不是挑扁担的人?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新教育正在破解它。破解的关键是: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坏,而是谁站在教室里。教师要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守住属于每一个孩子的日子。教师挑起扁担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挑起扁担。孩子挑起了扁担,挑起了教室,便挑起了世界和未来。这样的教室就是完美的,是通向完美未来的。
关键因子之三:新父母学校。
“教育,从家庭开始。”这是新教育的主张。朱永新认为,所有人的人生远航,都是从家庭港湾开始的,家庭是人诞生的摇篮。可现实状况是:“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父母是容易犯错的人”“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这些真知灼见,具有穿透性和冲击力。如果只依靠学校,而不改变家庭,教育最终也不能成功。为此,新教育做了整体设计,并全面实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合育。值得关注的是,新教育将这些思考与设计,聚焦于一种教育形态:新父母学校。
新父母学校之新,不仅指向学校之新,更指向父母之新。朱永新不赞成用“家长”概念,而代之以“父母”。让父母站在教育的角度,在概念上实现平等。在这一前提下,新教育的新父母学校有许多创新。其一,责任的明晰。“养不教,父之过。”不应将父母育子、教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应存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所谓的“责任转移”。家校合育应在“责任”上不分裂,或虽有分割,却应当共同担责。其二,确立共同成长的理念。新教育认为,“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才是“新父母”,而不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一起成长,进一步从理念上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从教育者转向成长者,在共同成长中诞生新父母、新家庭教育、新教育。其三,寻找教育的密码。“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朱永新转引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期望父母成为这个掌握密码钥匙的人。其四,赠送给孩子们最幸福的礼物。这礼物就是那些最伟大、最美好的图书,用图书滋养孩子的心灵,也滋养父母的心灵与品格。
不只是以上三个关键因子,新教育的一系列关键因子和行动,让教育的理想主义扎扎实实地落在大地上,促使素质教育在整体推进中有突破,在突破中整体向前。新教育的行程中一直闪耀着素质教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