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笔者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的探索,是超越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亦是中国文化人文灵魂、生命智慧和心性情感的延续。近六七年以来又进入了和合学的求索,这是因为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严密和精致,只要它不符合现实或真实,就需要革新或修正;一种制度,只要它不符合社会进步和发展,便需要改造或转变。
之所以说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因为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间)的挑战;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三是现代化的挑战。回应此三大挑战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便是和合学。
融突而和合,对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具有巨大的魅力;对回应西方文化挑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具有内驱的动力。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只有和合学才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使中国文化以崭新面貌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转换?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不仅前仆后继地进行实践,而且提出了种种主张和方案。如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中西为体中西为用说;抽象继承、选择继承、宏观继承、具体继承论;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解释、综合创新论;以及全盘西化、儒学第三期发展、复兴儒学说;等等。这些论说,其实都只是关于如何向现代转换的方法或手段的探讨。这类探讨还可以提出许多方法来,但总未提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或学说架构。譬如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整合出什么学说来?“创造性转化”转化出什么来?综合创新之“新”理论是什么?都还是一个浑沌,其深层均蕴涵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思想家面临着唐末五代社会大动乱后现实无序的挑战,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不断深入社会下层的挑战,以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自唐至宋初对儒、释、道三教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冀希整合三教思想。然而,既没有对当时三大挑战做出成功的回应,亦没有整合创造出新理论、新学说来。自程颢提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虽天理二字先秦已有,但他“自家体贴出来”的“理”,是儒、释、道三教整合创新之“新”,使兼容并蓄的方法有了“安顿处”,开创了一个宋明理学的新时代。兼容并蓄与中体西用、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等等名虽异,实作为文化整合的方法、手段则同。
中国文化作为现代三大挑战的回应,我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精神,潜心竭思出了“和合学”。它既是给一个世纪多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种种方法和手段的探讨的一个落实和安顿;也冀希它在调适、化解现代三大挑战中发挥出巨大的、有效的生命智慧。
和合学的和合思维,与西方神创思维异趣。西方文化中有一种被普遍认同和强化了的上帝“创世”说,解释了天地万物的根由问题。上帝作为唯一的、绝对的存有,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像西方那样被普遍认同的上帝造万物说。然而,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又不能不做出回答。他们以“观象”、“观法”、“观鸟兽之文”的观察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法,由阴阳、男女交合而化生出新生儿,而推及天地、乾坤交合,而化育万物的理路和学说。这便是“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和实生物”说。它不是上帝造万物,也不是唯一的绝对产生万物,而是诸多差分或异质的要素融突和合而化生。如“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杂”有和合的意蕴。即使说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亦非唯一绝对的存有,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这种和合思维,开出了有异于西方神创思维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趣,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关系的独特的方式方法。
和合学揭示了天地万物生生的本质和生命力之所在,以及天地万物相互之间关系的融突和合联系。和合学的范畴系统、逻辑结构、关系网络和转换中介,是高度差分的、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目的性和复杂性的文化巨系统,这与现代科学技术总体上研究复杂性的发展态势是同态的。
本书上卷的结构是:第一章是关于世纪之交的文化思考。从宏观上看,20世纪是对抗、战争、科技的世纪;21世纪是和平、发展、生态的世纪。从科学与阶级的文化方式的选择,经冷战而进到后冷战,原有被冷战所掩盖的种种冲突,都爆发出来,成为多元冲突与多元融合的态势。在此世纪转变之际,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精神,可和谐、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是21世纪文化战略的对策,也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走向现代和走向世界的一个机遇。
第二、三章是关于和合与和合学的义理规定,以及和合学的整体构想。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在对传统和合方式坎陷的批判中,建构了“地”、“人”、“天”三界,即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基于对传统和合类型之考察,构想了和合学理论公设和形上、道德、人文、工具、形下、艺术、社会、目标八维和合的新学科分类。
第四、五、六章,是对于和合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可能世界的诠释,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关系的阐述。融突和合“地”、“人”、“天”三界的“境理”、“性命”、“道和”六层及八维的义理蕴涵;三界八维的“知行”、“修养”、“健顺”的转换机制,与“智能”、“规矩”、“名字”的中介机制。
第七章是和合三界的整体贯通与生生。既是同一世界内部纵向层间贯通,亦是三界之间横向界际贯通。阐述了和合八维的序化、级化、偶化反演,以及分级生生。
第八章关于和合精神的追寻。从中西前哲学的人兽浑沌融突和合与占梦,到形上学哲学融突和合,以及对传统形上学的困境、批判和超越的过程哲学的论述,再到和合学的融突和合,与融突和合拥有的世界。人类价值观念的转换,首先是从对人的规定的传统观念中超越出来,以“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代替“人是符号动物”,发挥人的自我创造性,协调、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构成和合学“新人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和合学流变原理,和合经验世界、认知活动和语言“魔圈”等。
第九章关于和合源流的考察。“和合”二字虽是“自家体贴出来”,但实实在在地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灵魂。追寻和合精神在中国典籍文化中的轨迹,和合灵魂在文化历史上的脉络、性相,以及其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积淀和展现。
第十章关于和合学与21世纪人类文化。和合学作为新世纪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战略,它在解决、处理人类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中的作用、意义、价值,以及具体化的对策和运作机制等。21世纪和平和发展的人类各种类型的融突和合体的形成,呼唤着和合人文精神的全球化发展。和生(共生)、和处(共处)、和立(共立)、和达(共达)、和爱(兼爱)是21世纪的五大中心价值,即五大文化原理,具有普适性的品性,并将获得世人的认同和发展。
本书下卷是探讨对于哲学家来说最棘手、最伤脑筋的如何启动和合学理论、原理问题,即怎样拓展“体”的和合学,使和合学之“体”转化为“用”的和合学。和合学的理论、原理进入社会生活运作的各个层面、方面。这不仅有和合学自身的转换机制、生生机制,而且有和合体内诸差分元素、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冲突、融合的运动机制。
下卷的结构是:第十一章主旨是使和合学理论原理转变为应用方法,超越文化整合的手段,而进入文化整合的果实的探讨。从21世纪的文化战略构想到文化战略预测,从文化战略构想的基点到文化价值系统的价值度量理论和智能创造道路,以及科学技术是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体现等的探索。
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是和合学体系结构的八维学科分类的具体、深入的分析论证。第十二章是运用形上和合理论、原理揭示自然科学的实质、意义和目标,自然科学的和合的人学前提,人与自然的融突和合关系;自然科学的意义危机,及其规范行为使命,规范行为使命的人文价值和标准;自然科学的和合前景和道德期望。
第十三章是运用道德和合原理,分析伦理学的融突和合,创立和合伦理学科群,对和合伦理、道德的意蕴做出规定。在生态伦理学方面,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天人交换原则及其人文拯救;社会伦理学方面,人际关系的道德规则,人际交往之道与道德和合伦次;心灵伦理学方面,主体对思维的道德控制,道德主体的约束机制以及融突和合的追求。
第十四章是运用人文和合的理论原理,对人文精神的意蕴、人类学的内涵做出分析和规定。把握生存世界人文和合精神的脉动节律和再生机理。从生态人类学的人文精神的本根追寻,到价值人类学的人文精神的现象透视,再到智慧人类学的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价值人类学的核心地位和学科使命,经济利益标准与道德善恶标准的价值融突和合。人文融突和合的“终极关怀”,宗教情感的智慧力量及其工具化、符号化。
第十五章是运用工具和合原理,揭示技术科学的融突和合本质,拓展技术范畴的外延,聚合技术工具的求解功效。生存世界的知行困境,解难技术。理性的工具化,技术工具对智能的增益;德性的工具化,人性意义的赋范化,规章制度技术的健全化。传统德性的非工具化,自我内闭化,未能开出民主;悟性的工具化,范畴逻辑结构和谐,义理语词形式优美,东方神秘主义的批判。
第十六章是运用形下和合原理,说明经济融突和合体及其相应的经济学科,建构和合经济学。天人的质能交换,经济效益三种再生产的构成的再生型经济融突和合体。等价交换规则与道义公平原则的融突和合。人性的物化,物性化对己尺度的否定,公度与私度关系。知识信息的网络化,创新型的经济和合体,中观经济学的建构。
第十七章是运用艺术和合原理,探究美的自由本质、创立和合美学体系。心灵意境的艺术之真,生命形象的生态之美,天人和合的自然之美。心灵的道德和合是心灵的自我完善,其目标是趋于优美。审美活动的关系的主客体,和合美学的整体体系。审美生存情感的审美生态学和心理学;审美意义情感和审美人格学和教育学;审美可能情感的审美哲学和境界学。
第十八章是运用社会和合原理,研究组织管理,创建和合管理学科。社会有机体的特征和涵义,社会生活内环境及其自组织能力,行为理论及其技术方法是管理艺术的科学基础。管理工具系统的互补性与不相容原理,人性善恶假设与管理优劣效应的正反连锁关系。管理模式XYZ,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的管理效应,及效应实现的社会有机体的融突和合。和合管理学与企业文化精神。
第十九章是运用目标和合原理,确定价值目标和功夫目标,建构和合决策学科。目标和合的内涵和实施,和合决策的意蕴和要素,价值理想目标实现的功夫目标。和合决策的公理、类型和决策者的整体素质。生存世界的智能化,意义世界的融合化,可能世界的信息化。
第二十章是在和合人文精神观照下,对和合人文精神要旨的诠释,以及回应人类所面临共同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和合之路,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和合模式。并从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义理结构三层面阐释21世纪的和合之道。
对于《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两卷结构内容的说明,是试图给人们一个印象,引起一点兴趣,帮助笔者,使和合学的构想更真实、完善、优美一些,是所祷也。
张立文
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