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同构与渐进

在和合生存世界,主体以知行活动为标志的生存状态差分为八个方面,即由八个特异化的生存状态空间构成,与“境”、“理”的八维差分相应。智能也分序进化为八种形态,即由八个特异化的生存状态时间构成,分别在八个生存状态时间、空间中起特异化的和合中介作用。

(一)生存时空态

“境”、“理”的知行八态与智能八态,是基于“八境”、“八理”。无“八境”、“八理”,无所谓知行八态和智能八态;无知行八态和智能八态,“境”、“理”亦不能实现转换和变易。

知行八态和智能八态,既是生存状态空间,又是生存状态时间。时间大化流行,永不停息,表现变化不息的持续性、顺序性,即一种状态、存在和一种变化过程的久暂;一状态和另一状态、一个变化和另一变化过程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时间具有一维性特点。空间表现变化着的状态、存在的伸张性、广延性。它是状态、存在彼此之间并存关系和差分状态,以及其形态、位置、排列次序等。空间具有三维性特点。中国古代哲学家以宇表示空间,以宙表示时间,宇宙便是时空的融合,构成四维宇宙、时空。

宇宙作为时空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庄子说:“旁明,挟宇宙”《齐物论》,见《庄子集释》卷一下,100页。。“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庚桑楚》,见上书卷八上,800页。。其意是,有存在而无处所,即空间上无界限的上下四方为宇;有成长而无始终,即时间上无终始的古往今来为宙。郭象注曰:“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同上书,801页。,其意与庄子合。

《墨经》把时空与存在的变易相联系。参见拙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180~184页。《经上》:“宇,弥异所也。”《经上》,见《墨子间诂》卷十,194页。《经说上》解释说:“宇:东西家南北。”《经说上》,见上书,206页。“家”,王先谦案:“家犹中也,四方无定名,必以家所处为中”。不同的处所,或以家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不同方位和场所,就是空间。《墨经》以“久”表“宙”,其意蕴同。“久,弥异时也”《经上》,见上书,194页。。《经说上》解释说:“久:古今旦莫。”《经说上》,见上书,206页。“家”,王先谦案:“家犹中也,四方无定名,必以家所处为中”。“莫”,《说文》:“日且冥”,通“暮”,是指古今昼夜的整个时间。这里所说的“异所”、“异时”,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具有可无限增加的开放性。《墨经》以“有穷”与“无穷”来表示有限与无限。“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经说上》,见《墨子间诂》卷十,206页。“家”,王先谦案:“家犹中也,四方无定名,必以家所处为中”。就某一区域来说,即以空间来说,“不容尺”有边缘,便是有限;“莫不容尺”,就是无限。空间便是有限与无限的融合。宇宙就是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如何融合?“宇或徙,说在长宇久”《经下》,见上书,197页。。《经说下》解释说:“长:宇徙而有处,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经说下》,见上书,218页。。一种状态、一种存在的变易流行,即“徙”,必须是空间上的延伸和时间上的延续并进。比如一种状态、存在从时间上由早晨到傍晚,空间上由南方推移到北方,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变易流行中审视时空,凸显状态和存在性能。

时空是与“境”、“理”的知行八态与智能八态相联系,并给予知行、智能八态以空间和时间。构成生存状态空间和生存状态时间。

(二)知行转换

“境”、“理”的知行转换机制和智能转换中介,根据“八境”和“八理”的序列维向依次差分,顺序演进。特异分化的转换中介,逻辑上能够将“八境”及其相应的“八理”微观上下贯通,又能够使它们依序进化,逻辑地再现人类生存智能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认知与践行的和合历史发展面貌。

和合生存世界境、理知行转换机制的微观构成图式:

总式(母式),见图4—4:

图4—4

微观构成图式,旨在说明智能中介的知行转换构成机制。母式是总的机制;和合生存世界“境”“理”分层,通过知理明境转为智,行理易境化为能。和合构成智能中介。智能通过认知和践行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冲突融合的和合关系,以解决人在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生存环境、条件和发展的和合问题,以及生存原理、原则的协和适应问题。

分式(子式)是差分化的构成机制,就是“八境”、“八理”通过“八知”、“八行”转换构成八智能。

1.生存形上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5。

图4—5

形上为未形的“元”,“元”犹“元亨利贞”《乾卦》卦辞,见《周易正义》卷一,13页。之“元”,子夏《传》曰:“元,始也”拙著:《周易帛书今注今译》,45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

元始自然生活生活是指彼此交织着的活动的总和。环境、条件和元始生存法则、原理,构成自然生存状态及其生存状态空间和时间。通过元始认知活动,借助认知中介系统,认识生存法则、原理,明确生存环境、条件,转而构成“元智”,即尚未差分化的元智慧、元知识;又通过元始践行活动,借助践行中介系统,践行生存法则、原理,改造、变易生存环境、条件,化而构成“元能”,即人类生存的自身本能和生存活动的本能,以及元始的才能、能力。

元智、元能和合为“元智能”。元智能反演过来,元始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便更深入地知理明境,行理易境。

2.生存道德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6。

图4—6

个体道德生活环境、条件和个体生存的道德法则、原理,构成道德生存状态及其道德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个体认知活动,借助认知中介系统,认识生存的道德法则、原理,明白个体生存的道德环境、条件,转而构成“己智”,即个体道德意识、道德智慧;又通过个体道德践行活动,借助践行中介系统,践行个体道德法则、原理,改造、变易个体道德生活环境、条件,化而养成个体道德生活“己能”,即由个体道德修养(修养心性,改恶从善等)工夫,而培养道德能力。

己智、己能和合为“己智能”。己智能反演过来,个体道德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就能进一步认知个体道德生活环境和个体道德原理,改造、变易道德生活环境和个体道德生活原理,促使个体道德精神的完善。

3.生存人文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7。

图4—7

主体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往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和人际的文化交往活动的礼乐、仁爱等原理、原则,构成人文生存状态及其人文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人际文化交往的认知活动,认识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礼乐、仁爱原理、原则,明确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生活环境、条件,转而构成“生智”,即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生生不息的人文智慧、知识;又通过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践行,借助于践行的中介系统,践行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人文原理、原则,改造、变易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生活环境、条件,化而构成“生能”,即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生活能力、才能。

生智、生能和合为“生智能”。生智能反演过来,人际文化交往的厚生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就能深入地认识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生活环境、条件和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礼乐、仁爱原理,进一步地改造、变易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及人际文化交往活动的礼乐、仁爱原理、原则,使人文精神获得转生或新生。

4.生存工具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8。

图4—8

人的技术工具活动环境、条件和人的技术工具的科学原理、规则,构成工具生存状态及其工具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借助认知中介系统,认识了人的技术工具活动环境、条件,以及技术工具的科学原理、规则,转而构成“解智”,即解决、解开制造工具、使用技术工具,以及其他技术工具、方法、生存困境的问题(“结”)的智慧、知识。

通过人的技术工具活动的践行,借助践行的中介系统,践行、实验技术工具的科学原理、规则,发明、创造新的科学原理、规律,实现改造、变易人的技术工具活动的环境、条件,化而构成“解能”,即解决、解开技术工具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中的问题(“结”)的能力、才能。

解智、解能和合为“解智能”。解智能反演过来,人的科学技术工具的利器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就能深入地认识技术工具活动的环境、条件,以及技术工具活动的科学原理、规则,进而创造、变易技术工具活动环境、条件,以及技术工具活动的科学原理、规律,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昌盛。

5.生存形下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9。

图4—9

人的物质经济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原理、规律,构成器用生存状态及其器用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借助认知中介系统,认识了人的物质经济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原理、规律,转而构成“物智”,即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生成的智慧、知识,以及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对象化、物化了的智慧、知识。

人通过物质经济活动的践行,借助于践行的中介系统,践行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原理、规律,创造新的经济原理、规律。实现改造、变易人的物质经济活动的生活环境、条件,化而构成“物能”,即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才能、能力,以及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对象化、物化的能力、才能。

物智、物能和合为“物智能”。物智能反演过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利用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便深入地认识物质经济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原理、规律,进而创造、变易人的物质经济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原理、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繁荣,改善、提高人的生活水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6.生存艺术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10。

图4—10

人的艺术文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和人的艺术产品的心理原理、原则,构成艺术生存状态及其艺术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的认知活动,认识人的艺术文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艺术产品的心理原理、原则,转而构成“心智”,即人在艺术文化生产活动中,心灵创造艺术产品的智慧、知识。

人通过艺术文化活动的践行,并借助于践行的中介系统,践行艺术产品的心理原理、原则,改造、变易人的艺术文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化而构成“心能”,即人在艺术产品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力、才能,以及人在艺术文化产品生产中对象化、物化的能力、才能。

心智、心能和合为“心智能”。心智能反演过来,人的艺术文化活动的心理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便能深刻地认识艺术文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艺术产品的心理原理、原则,进而创造、变易人的艺术文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艺术产品的心理原理、原则,促进艺术的发展,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水准,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7.生存社会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11。

图4—11

人类群体社会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群原理、原则,构成社会生存状态及其社会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借助认知中介系统,认识人类群体社会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生活的合群原理、原则,转而构成“群智”,即人在群体社会活动生活中,人的合群的智慧、知识。

人类通过群体社会活动的践行,并借助于践行的中介系统,践行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群原理、原则,改造、变易人类群体社会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化而构成“群能”,即人类在群体社会活动生活中的才能、能力。

群智、群能和合为“群智能”人的合群智能,是人的社会性的特征和人类生存的需要:“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恃君览·恃君》,见《吕氏春秋校释》卷二十,1321页)。群智能反演过来,人类的群体社会活动生活的合群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就能深入地认识群体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群体社会生活的合群原理、原则,进而改造、变易人类群体社会活动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及人类群体社会生活的合群原理、原则,促进人类群体社会的进步、繁荣,提高、完善人类群体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

8.生存目标和合境理知行转换机制。见图4—12。

图4—12

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和人的目标活动的协和原理、原则,构成目标生存状态及其目标生存状态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借助于认知中介系统,认识目标奋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目标活动的协和原理、原则,转而构成“和智”,即人在目标奋取活动过程中,人的设计、建构并达到目标的智慧、知识。

人通过目标奋取活动的践行,并借助于践行中介系统,践行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的协和原理、原则,改造、变易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化而构成“和能”,即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的才能、能力。

和智、和能和合为“和智能”。“和智能”反演过来,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的协和智能,通过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活动,就能深入地认识目标奋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目标奋取活动的协和原理、原则,进而改造、变易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人的目标奋取活动的协和原理、原则,促使人类进入和合理想境界。

和合生存世界“八境”、“八理”,通过知与行的转换机制,“知理明境”为智与“行理易境”为能,构成“八智能”转换中介,使和合生存世界“八维”、“八态”依次生化、反演。

(三)智能中介

八维生存状态两两相间对偶,递推前进;与此相应,八种智能形态相间耦合,循序变化流行,将整个生存世界和合为一个高度有序化的真实结构系统。

八境、八理通过知行转换机制,即八微观构成图式及其解释,而形成八智能。八智能不仅具有对八境、八理的反演作用,即其反馈机制,调控知行,深入认识与践行八境、八理,改造、变易八境、八理,以符合人的各种需要;而且八智能以自己为转换中介,逻辑地将八境、八理上下互动贯通,左右互动递进,使整个和合生存世界活动起来,生生不息,变化日新。

智能分序进化是境理知行转换和智能中介的特异分化、分维进化。其和合生存世界八维和合以智能为中介的序化流行进化图式,即宏观进化图式。见图4—13。

图4—13 智能中介序化流行进化图式

《智能中介序化流行进化图式》,即“宏观进化图式”,旨在解释“微观转换构成”的智能中介的序化生生过程。境与境、理与理之间的历时性进化,是通过智能中介的历时性生化实现的。

人类通过自身的生存智能及其发展,促使生存环境条件的不断变易,向着有利于人的方向转化;生存原理、原则也随之不断发展,朝着体现人的意义方向转化。随着智能的序进,境变易,理发展,维度深化,主题更完善,生存状态更趋和合。

境、理自身虽不会朝有利于人和体现人的意义方向发展、转化,但智能作为转换中介,促使其发展、转化。智能中介的推动力量,来自于人类自身知与行在每一和合维内的生存磨炼。特定维度内知行活动的生存磨炼,增益了人类的智能,使其不断积累知识信息和聪明才能,达到一定限度,便向下一维度生化,形成新的智能形态,进到新的生存状态时间、空间,达到新的生存和合阶段。

人类的祖先“智能人”生存在元始生存环境、条件和元始生存原理、原则的自然生存状态之中,智能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践行,知理易境,反复积累,智能序进,自我觉醒,人之所以为人的意识增长。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恃君览·恃君》,见《吕氏春秋校释》卷二十,1321页。


即未建立道德规范,当有长幼之道,揖让之礼,和合生存世界便从元始智能向己智能转化,境理、知行同步对应生化序进,形上和合转换为道德和合。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第十八章》)。仁义道德是在与非仁非义,无仁无义的不断冲突中,人才自觉到道德的必要。人生存在道德生存环境、条件和道德生存原理、规范的道德生存状态之中,人通过自身道德意识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践行,提高道德自觉性和道德水平,完善道德生活环境和道德规范,这便是“正德”,即“自正其德”《大禹谟》,见《尚书正义》卷四,135页。孔颖达疏:“正德”为“自正其德”。,端正自己的德行。和合生存世界便从己智能转化为生智能,境理、知行同步对应生化序进,道德和合转换为人文和合。

人不仅生存在一个道德环境中,而且生存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之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见《论语集注》卷七。人在人文交往活动中,才能成为全人。人虽已具备智慧:清心寡欲、勇敢和多才多艺等才能,还需有人文的教化和文饰,这便是礼乐等,通过人际文化交往活动,才能化生成全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文化交往活动也是高层次的厚生。一般厚生即“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大禹谟》,见《尚书正义》卷四,135页,孔颖达疏。,只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创造人文文化的氛围,人生存在人际文化交往的生存环境和礼乐原理的人文生存状态之中,由于礼乐、仁爱人际文化交往水准的提高,和合生存世界便从生智能转化为解智能,境理、知行同步对应生化序进,人文和合转换为工具和合。

虽然正德、厚生的过程,亦蕴涵着利器的过程,但工具的创造,特别是技术工具的科学原理的发明、创造,是生存世界一定阶段的产物。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斧柯而樵,桔臯而汲,民逸而利多焉。《氾论训》,见《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422~423页。


技术工具的不断进步,即利器,不仅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功效。人所生存的技术工具活动的生活环境和技术工具科学原理的工具生存状态的进步,智能的提高,便从和合生存世界的“解智能”转化为“物智能”,境理、知行相对应地从工具和合转化为形下和合。

技术工具运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便能“民逸而利多”。技术工具活动的生活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技术工具的科学原理不断创造;物质经济活动的生活环境亦随之改善,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原理,亦随之创造,便能做到物尽其用。和合生存世界便从“物智能”转化为“心智能”,境理、知行同步对应生化序进,形下和合转换为艺术和合。

物质生产为艺术生存提供了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见《论语集注》卷四,33页。。诗、乐,都能使人精神振奋,而通于心。“礼乐之统,管乎人心”《乐论》,见《荀子新注》,338页。。“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同上书,336页。。这种艺术文化生活环境,陶冶人的性情,善民心,易风俗。人所生存的艺术生活环境和艺术产品的心理原理的艺术生存状态,品味的提高,便从和合生存世界的“心智能”转化为“群智能”,境理、知行相对应地从艺术和合转化为社会和合。

艺术文化生活环境给群体社会活动生活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同上书,337页。。社会群体生活环境不断完善,社会群体生活的合群原理不断合理化,这样知理易境,智能序进,便会从和合生存世界的“群智能”转化为“和智能”,境理、知行相对应地从社会和合转化为目标和合。

人的社会群体生活环境与合群原理的不断完善与合理化,激发了人的价值理想和目的关怀,并为实现这个价值理想或价值目标,而不屈不挠,奋斗不息。人所生存的目标奋取活动的生活环境和目标活动的协和原理的目标生存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永不停息的奋取过程,是日新而日日新的和合境界。

(四)和合对偶

宏观进化图式,是对于人类以智能为中介机制的生存和合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过程的逻辑分维的模拟。八维的微观知行转换机制是同构的,宏观智能中介机制是渐进的。

实际上,人类智能进化不是单维度的线性发展,而是纵横互补、整体贯通、浑沌对应的参见拙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55~62页。,此三规律体现在生存世界八维和合以智能为中介的序化流行图式中(宏观进化图),纵有层进与反演,横有顺序进化的生化与反演;且两两对应,即形上(自然化)与形下(器物化)、道德与艺术、人文与社会、工具与目标。图式如图4—14:

图4—14

形上和合的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自然生存状态,为形下和合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了施诸的对象和资源。形下和合通过主体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主体的智力、劳力对象化,即物化为人化自然。由知行转换机制和智能中介机制,使两者冲突融合,不断往复互动,而进入一个新的对偶生存状态。

道德和合是人的特性,古人认为道德与个人的意识、行为相联系,是人心的主导。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见《孟子集注》卷三,24~25页。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见《孟子集注》卷三,24~25页。。恻隐之心,便是道德之心。道德追求人的完善,社会的和谐,艺术讲求和美。朱熹曾依据道德标准将精神美分为六个层次,即善、信、美、大、圣、神参见拙著:《朱熹思想研究》,358~381页。等。道德与艺术、审美相互对应。道德和合与艺术和合既差分,又融合,构成互动的对偶关系。

人文和合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与人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它有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人既参与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活动,也参与精神文化的消费和享受活动。无前者,就无后者;无后者,前者亦失去其价值和意义。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和享受活动,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活动极其重要的方面。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和享受活动越完善,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素质越高。人文和合与社会和合相互促进。当然,社会群体活动还包括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这又是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生产、生活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人文和合与社会和合既相互对应,又相互涵摄,构成对偶关系。

工具和合的技术工具活动,其宗旨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目的。技术工具活动是实现一定目标的手段、方法。手段是主体在践行中实际地用来作用于客体,改造客体以实现目的的中介或桥梁。技术工具作为手段,犹如逻辑推论的中项。无此中项,不仅不能从前项推论到后项,而且也无推论本身。手段作为中项,既服务、服从于目的,受目的支配;又能反演,目的亦依赖于手段,受手段制约。无一定技术工具手段,就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目标,甚至可以说,目标的提出是观念地运用手段的结果,因此,工具和合与目标和合相互对应,构成对偶关系。

八维生存状态时空,两两对偶,递推进化。既顺先后生化方向,又彼此反演:既序化前进,又循环反演,对偶交流。与此相应,八种智能形态,亦对应耦合,循序流行,将整个生存世界融合为一个高度有序、真实无妄的和合生存世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