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中国零售业发展综述

2.4.1 中国零售业业态发展的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企业的数据(如表2—4所示),目前中国批发与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达49.66万亿元,批零比率为4.04;批发业的资产总额是零售业的资产总额的3.52倍,实现利润为零售业的3.39倍。

表2—4 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

从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来看,国有控股的零售业虽然法人单位数量只占6.82%,年末从业人数只占14.43%,但是其拥有的营业面积却占19%,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占22.99%,利润总额占比高达24.03%。

从限额以上零售业的行业分类角度来看,以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为主的综合零售业占比持续下滑,目前法人单位数占比达15.16%,实现的销售额占比达24.8%,利润总额占比达29.53%,但是其年末从业人数占比达40.59%,营业面积占比达44.65%,固定资产(原价)占比达40.63%。

各种专业零售业合计(七类合计,即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业,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业,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业,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业,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业合计)近年来持续提升,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占有法人单位总数的80.43%,商品销售额的65.61%,利润总额的67.97%,是中国零售业的主战场。比较而言,专业零售业的平均企业规模较小,企均销售额和年末从业人数都低于综合零售业,但是,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坪效则较综合零售业为高。

从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业态分类来看,以专业店和专卖店为代表的专业类零售业态亦表现出类似特点,目前已经是中国零售业的主导力量,在法人单位数量、商品销售额、资产和利润总额等方面都占有较大比重,合计占比分别为74.56%、65.61%、59.84%和60.59%。

从无店铺零售和互联网零售业的发展来看,互联网零售业虽然总量仍然较小,2013年仅占商品销售额的1.63%,但是增长速度较快,2014年约为4%。无店铺零售2013年销售额占比约为3.5%,其在企均销售额、人均销售额等效率指标方面都高于其他业态,但是互联网零售业和无店铺业态目前仍然出现了亏损局面。

2.4.2 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综合零售业(含百货零售、超级市场零售在内的综合零售,以及限额以上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等合计)近年来持续增长,2013年销售总额达2.8万亿元,但增长率近四年来持续降低,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40.87%降低到2013年的28.34%,降低了12个百分点左右。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以部分百货、超市企业为主,少量购物中心企业为辅的关店潮开始蔓延,2013—2014年尤为严重。但便利店业态2013年以来逆势增长,互联网零售业异军突起,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行业内收购兼并频繁。

中国的百货市场规模继2011年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后,近两年来稳步增长,到2013年,按照行业口径计算的限额以上百货零售业的市场规模为13784.6亿元左右,按照业态口径计算的百货店业态的市场规模为13465.4亿元左右。但是,从企业监控角度看,门店数、从业人员数和营业面积等都有增长放缓甚至缩减的情况。在零售百强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全国性大型百货企业,如大商集团、银座集团、王府井百货等,其区域扩张虽然覆盖到全国范围,但在2013年、2014年也关闭了不少门店;处于“第二梯队”的企业,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百货大楼集团等,区域性扩张速度减慢;整体来看,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

按照行业口径计算的限额以上超级市场零售业的市场规模为9502.7亿元左右,按照业态口径计算的超市和大型超市业态合计的市场规模为11837.5亿元左右,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近两年来,在经济步入新常态,零售景气度下降,各超市集团纷纷放慢扩张步伐的情况下,出现较多关店情况,内资超市区域割据的状态愈加明显;外资超市不仅在战略规划中,而且在实际开店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向三、四线城市延伸;同时,行业内代表性企业纷纷“触网”,努力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包括移动电商与超市的结合、配送服务的优化等。

中国的购物中心近十年来持续火爆,到2014年年中,已经开业的各类购物中心超过3500家,而且未来五年,各地仍将有大量购物中心建设和开业,部分城市商业地产可能会严重过剩,在此大背景下,商业地产及其实体店增量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均可能出现问题,出现所谓双增双减现象:购物中心数量和商业面积大量增加,而坪效和利润大幅下降。现有的购物中心主动或被动转型,探索成为代表新生活方式的新型消费体验中心的路径,包括探索转型为代表新生活方式的新型全生活消费体验中心和融个人生活及情感于一体的社交生活基地型购物中心的路径。

中国的便利店发展近几年来出现良好增长势头,销售额增长较快,彻底扭转了2008年以来的下滑态势,并在2013年创出新高,达到311.3亿元;门店数量、营业面积等都有较快增长。当前,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的逐渐成熟,零售企业出现了加速布局便利店的趋势。2014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定点观测的15家代表性便利店企业在2013年新增门店总数达到4484家。代表性大型连锁便利店“触网”、与电商平台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外资便利店在华发展形势受挫,部分企业出现较大亏损。

中国的无店铺零售,特别是网络零售,近两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按照业态口径计算的无店铺零售业态的销售规模从2011年的1061.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361.1亿元,增长了2.16倍。2013年以来,很多电商涉足金融领域,积极开拓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目前国内代表性B2C电商企业已经开展电商金融的有淘宝(天猫)、京东、苏宁、国美在线等,电商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展开。但是,无店铺零售的利润仍不理想,2013年仍为亏损状态;从企业情况看,目前电商自营商品普遍亏损比较严重,为了实现流量变现,各大电商纷纷开放第三方平台,增加外部商家入驻,从而提高毛利率。

2.4.3 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

按照行业口径统计的中国专业零售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在七大类专业零售之中,无论是销售额、法人单位数量还是营业面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都以明显优势占据半壁江山。从效率角度看,该行业在企均销售额、坪效、人效等指标等方面也表现突出。同时,从这三大指标2012年和2013年的纵向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行业的效益均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信息、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需求增长迅猛,导致医疗、文体等专业零售快速发展,中国的专业零售业未来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销售额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但增速出现较大波动。该行业企业近年来加强品牌推广与宣传,积极开拓新市场,加快电子商务步伐。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业销售额保持均匀增长态势,法人单位数自2007年突破10000家的大关后始终处于剧烈波动之中;代表性企业不再盲目地进行门店扩张,而是主动精简门店追求质量;企业的扩张战略纷纷转向,一是在一、二线城市调整升级门店业态,二是努力开拓三、四线城市市场。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业销售额稳步上升,但增幅波动较大;家用电器零售业目前市场已经趋向饱和,并且受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成交量萎缩、家电刺激政策陆续到期等因素影响,家电行业特别是城市部分的增长动力不足。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业2011年来增速略有放缓,但也保持每年30个百分点上下的扩张速度;该行业的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门店总数波动幅度较大,继2008年达到177家的峰值后,此后的两年数量大幅缩水,2010年后有所回升,但离峰值仍有差距。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销售额保持稳步上升态势,2012年该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增速下滑较为严重,但也保持在10%以上。该行业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门店总数2009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度,由于几大巨头在国家反腐倡廉运动中曝出的负面新闻,其企业的扩张战略也受到影响,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中石油销售公司2014年度门店总数的增幅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行业“触网”成为新趋势,多家汽车厂家入驻天猫;以天猫、京东、1号店、养车无忧网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纷纷进军汽车零配件销售领域;独立服务店打破4S店的垄断,康众汽配连锁、汽配B2B电商“淘气档口”等一系列的零配件连锁分销机构也逐渐崭露头角;2014年外部投资逐渐渗入,包括联想弘毅、中科招商、红杉资本等在内的各种投资基金纷纷将目光瞄准了汽车零配件产业。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业形势相较2012年度出现明显改观,多数指标相对上年有较大幅度提升;该行业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门店总数2010年后稳步上升,且增幅逐年扩大,2013年达到39319家,是2005年的2.13倍。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业2013年度的销售总额达到3035.04亿元,增长幅度高达46.05%,利润总额增幅超过80%,企均销售额、坪效和人效都达到两位数的增幅;但细分行业分化严重,实体书店遭遇的挑战更为严峻,再加上刚性的物业、人力和运输等成本持续上升,实体书店始终无法摆脱生存困境;办公文具类企业则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国内文具生产、销售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在形成。

2.4.4 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

2013年与2014年中国零售业领域的收购兼并较为活跃,本报告监测了其中一部分。全国布点的零售商仍是兼并收购的主要力量,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兼并收购事件发生的主要区域。百货超市收购兼并较活跃,是零售业内收购兼并的主体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并购稳定增长,成为重要的并购方,2014年电子商务在收购方所占比例为15%,比2013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在被收购方所占比例为10%,比2013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电商并购进入快速发展期,线上线下融合加速。

2013年中国零售业高层管理人员变动有所缓和,本报告监测了45起相关事件,2014年则较为频繁,本报告监测了61起相关事件。从2012年开始,电子商务成为人员变动最频繁的领域,2013年发生了21起,占比47%,2014年发生了15起,占比25%。激烈的竞争和变革的不稳定,导致了高管变动几率增加。另外,外资零售企业面临增长瓶颈,增速放缓,纷纷调整在华发展策略,关店、进行架构调整等成为常见手段,伴随着系列调整的是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关于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营销活动,本报告监测了2013—2014年30家大型零售企业。整体而言,节假日、购物节、周年庆等仍是零售业公司开展促销活动的集中时段;同时,营销活动逐渐日常化、常态化。零售企业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改善购物环境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引入特色商品(如进口食品等)成为零售企业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关于中国零售业公司的网络技术运用活动,本报告监测了公司官方网站公布有微博、开通有网络零售业务的95家大型零售企业网络技术运用方面的活动。线上线下互动、实现O2O闭环逐渐成为当前零售企业营销的惯用模式,微博、微信等新型营销手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很多实体零售企业都已经开通了网上零售,但综合而言,各自当前的影响力仍稍显不足。

关于中国零售业公司的公共关系事件,本报告对2013—2014年百强公司官方网站披露有公共关系活动的41家大型零售企业的共计218项公共关系活动进行了监测。整体而言,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得到了各大零售企业的积极响应,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节能环保策略。近年来,零售企业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在我们监测的218项公共关系活动中,共有200项为公益活动,占公共关系活动总数的91.7%,零售业公司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树立了较为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于中国零售业的政策法规情况,本报告统计和监测了2013—2014年主要以商务部为政策发布主体的中国重要的零售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其中,2013年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等12项、标准24项;2014年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等14项、标准24项。同时,本报告还统计和监测了2013年主要零售业案件纠纷共计84起,2014年主要零售业案件纠纷共计91起。案件类型主要包括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等的商品质量问题纠纷,电子商务企业的价格战及其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矛盾等。

本报告还统计和监测了2013年全国范围内的主要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代表性会议会展39场和主要零售业培训教育活动188场,2014年全国范围内的主要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代表性会议会展41场和主要零售业培训教育活动184场。另外,2013年,我国出版的主要零售、流通领域书籍有37本,其中零售类书籍21本,流通类书籍16本。2014年,我国出版的主要零售、流通领域书籍有57本,其中零售类书籍22本,流通类书籍35本,内容涉及零售管理、网上零售理论和实务、流通体系建设等内容。

本报告还对代表性海外国家零售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涉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