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责任意识匮乏已经成为小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基础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鉴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从学生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公共场合中的行为、态度方面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互助互补,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持续开展对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主题词】小学生 责任意识 培养
一、序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意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而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而有责任意识便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必要条件。小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他们身上责任意识的强弱必将决定着将来整个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通过查找资料、日常管理实践,我们都可以发现,责任意识匮乏已经成为小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基础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对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责任意识并不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它需要在适宜的条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随孩子年龄和心灵的成长而逐渐成长起来。因此,我们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小学生责任意识进行培养。
(一)学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舞台
第一,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教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无形中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行及生活品位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加强和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十分必要。学校明确提出: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做到,时刻谨记“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师做出了榜样,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跟着学。
第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手段,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不只是借助教材讲道理,还要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时刻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听讲、学会提出和回答问题、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业等等,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体会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责任意识的表现,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学生学会自己负责。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对生活负责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做错了事也要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与同伴的交往要养成为他人着想、对他人负责的品质;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清洁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不只是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更是一个人有强烈责任意识的表现。
第三,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明确学生的责任,要在平时细小的班级工作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班干部是班级的特殊个体,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其他个体的团结和谐。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为班级服务的责任意识,教师组织班委会尽可能地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在干部的任用方法上,主要采用竞争上岗和干部轮流制,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学校、班级、同学服务。对于非干部成员的责任分配要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班级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班里有一个自己的服务岗,先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的岗位和所需的人数,如1人负责开门、开窗,1人负责整理卫生用具,1人负责打水,2人负责检查室内、室外卫生等等,将这些岗位公布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小岗位,人人都要有岗位,并告诉学生每一个岗位都是光荣的,做得好都是有责任心的孩子。此项活动的开展,分工明确,便于工作管理和责任追查,使全班学生工作井井有条。在具体工作中,学生感受自己对他人是有用处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任劳任怨、积极主动等性格品质。
(二)家庭——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
第一,父母加强自身修养。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父母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都要体现出严谨负责的态度。另外,父母对待自己的长辈、亲人也要有负责的态度。时间久了,子女在无意中就模仿了父母富于责任的言谈举止、并且不断被认同、被内化。可以说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是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父母的身教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最切实、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孩子承担一定职责。实践经验提醒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他们才会有责任意识。如果任何事都由他人做主代劳,那么孩子所需要的负责对象就会缺失。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量的家务劳动,这样长期的坚持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孩子拥有一定的职责和任务,他们才会为这些任务负责任。当然,父母在给孩子布置家务时,一定要先给孩子做事前必要的指导,当孩子完成任务时,父母还要对孩子的行为及时予以明确、清晰的评价。这些看似细微的任务,却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实现自我价值还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孩子有选择权利。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选择都是一种权利。选择会帮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并且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一个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才能要求他对自己负责,从而对他人负责。父母可以给孩子具体的生活情境和选择的机会,如:经常针对家里的收入开销、人来事往,和孩子一起交流意见,可以请孩子出出主意,对于孩子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父母经常聆听并采纳孩子有价值的建议,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赋予孩子一些适当选择权利,他才会积极地完成任务,并在履行职责中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恰当地运用赏罚。正面、直接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孩子责任行为的强化也是培养他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他们的责任行为经常表现在一些小事上,如:收拾玩具、书包;整理书桌、自己的房间等。父母应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良好的表现和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面强化,以增强孩子的行为动机,促进他的责任行为再次出现。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经常会伴随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如:自己的物品摆放无序,当需要时却找不到;忘记完成任务而挨批评;答应他人的事没做到而导致不被信任等。对此,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利用不良后果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激发孩子内心的责任意识,以避免类似不良结果的再次发生。必要的惩罚,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
第五,营造和谐宽松家庭氛围。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与子女在集体、社会中的表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塑造出相应不同的人格心理的孩子。一般而言,在专制型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消极、退缩并具有逆反心理,同时伴随着能力低下、自主性差、待人刻薄、冷漠;在溺爱型家庭成长的孩子则会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大都十分任性,缺乏责任意识和应变能力,在与人交往上表现为不合群、怯懦;而在民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他们善于合作,与人友善,勇于承担责任。因此,父母应该民主地对待孩子,为他们留下一些自由的空间,能尊重他们的正当需要和兴趣爱好,并善于引导他们做出选择或决定;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父母则应该及时地说服教育或使用行为暗示。
(三)社会——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广阔天地
第一,社会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合理的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时期,可塑性很强,他们身心健康与否、品德学识的优劣,必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为此,努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与昌平航天协会、昌平马池口交通队、预备役高射炮团、昌平公安消防支队永安中队、昌平少年宫、学校周边社区等单位携手共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拓展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空间。
第二,共建单位有计划、有安排地与学校达成共识,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慰问社区的军烈属、孤寡老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劳动;组织开展慰问交警、协警,参观军营等等,让孩子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时刻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小公民,需要明确的是要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做到定期、定点,要讲究实效,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
除了参与社区活动以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也可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同时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结论
小学生责任意识是学生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公共场合中的行为、态度,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争取互助互补,有机结合。在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力量的同时,要在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起教育基地,使之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挑战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刘冰.责任与生存——新世纪生存教育书系(中学版).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2]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丹.学校心理卫生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杨冰.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郑继超.你会教孩子吗——优秀是教出来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本文曾获北京市昌平区2013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