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金融资本:全球化战略的推手

在工业资本极力推动新自由主义的同时,金融资本极力推动全球化。

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自然延伸,其实质就是陈旧的自由贸易理论。但是,当今的全球化却远比自由贸易的内涵丰富得多,它不仅包括自由贸易、资本及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包括国家主权的限制。

当代全球化观念的产生与一个超级金融家有关,这个金融家就是戴维·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财团是美国著名的大财团,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非常显赫的家族,而戴维·洛克菲勒则是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界和政界有广泛影响的人,是约翰·洛克菲勒的孙子。而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亿万富翁。戴维·洛克菲勒除了控制着美国主要金融机构以外,还是美国外交委员会的主席,他的家族是该委员会的主要资助者。该委员会的第一座总部就是他父亲1921年捐献的。他的弟弟是福特总统的副总统。洛克菲勒曾就读于哈佛经济学院,毕业后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一年(期间结识了肯尼迪,并与肯尼迪的妹妹有过短期交往),后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经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幕后推手之一。

戴维·洛克菲勒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界有着重要影响。其控制的银行曾向世界银行输送过三个总裁,世界银行的另一位总裁曾经在洛克菲勒基金会里任过职。许多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华盛顿年会以后,在他豪华而古典的私人住宅宴请世界各地的金融巨头,包括这两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世界各国央行的负责人。20世纪60年代,他与人创立了某“国际顾问委员会”(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后来易名为“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到2005年,这个委员会有大约28个成员,其中包括基辛格、李光耀、舒尔茨。在他的掌控下大通银行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支柱,是联合国的主要银行。前两任美联储主席都曾经是该银行职员: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和格林斯潘。

在戴维·洛克菲勒作为美国外交委员会成员和主席期间,他同从杜鲁门政府以来所有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大家熟悉的舒尔茨和万斯。他似乎是一个喜欢在幕后工作的人,卡特总统曾试图任命他为财政部部长和美联储主席,而被他拒绝。

美国有一个“美日欧三方关系”组织。这个组织从成立以来一直充任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蓄水池。这个委员会成立以后,马上对美国政府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卡特总统曾经是委员会成员,而且他还任命了26名前委员会成员到美国政府的各类高级位置上。当时,美国流行着一种“阴谋论”,指责这个委员会控制了政府。

在1980—2007年间,几乎每一届政府中的最高层都有该委员会的成员:卡特、布什、克林顿、戈尔和切尼。

为了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作为全球化的工具,该委员会的成员几乎控制了这些国际机构。从委员会成立以来,所有世界银行的总裁(7位)都是该委员会成员。

自成立以来,美国的10任贸易谈判代表中,有8位是委员会成员。参与中国WTO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都是该委员会成员,都是积极推动全球化、淡化民族国家主权的成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入世谈判如此之难,对方要价如此之高。

从卡特到克林顿的几乎所有国务卿都曾是委员会的成员,如基辛格、万斯、黑格、舒尔茨、伊格尔伯格、克里斯托弗、奥尔布赖特等都曾是该委员会成员。

美联储的两届主席:沃尔克和格林斯潘也都是该委员会的成员。

有人认为这个组织控制了美国政府。

也许说它是一个由大金融资本控制的影子政府也许更为恰当。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战略主张都是由这个组织提出的。而且,作为美国全球化战略基础的美国货币的债务化也是由这个组织的主要成员推动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幅度改变美国货币政策而导致拉美诸国陷入危机的沃尔克和其后任格林斯潘都是这个组织的发起成员。而且,前者曾经是尼克松政府推动美元债务化的主要推手,是尼克松政府实施美元与黄金脱钩的主要推手。

这个组织是如何产生的呢?是由谁主导的呢?这个组织就是由戴维·洛克菲勒主导创办和资助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相对实力下降,美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国内挑战。美国当时一家著名银行的大金融家——洛克菲勒,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由金融经济界高级主管参加的会议上,呼吁建立一个跨国家的美日欧三方关系的民间组织,研究和探究美国如何适应新的世界格局,如何协调三方关系,如何通过民间协调来协调三方的国际经济战略,如何控制世界(建立美国的领导地位)。

这种呼吁在许多场所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当然,在有些场所则遭遇冷遇。但是,大金融家和所有意志坚定的人一样,不为别人的反响所左右。后来他授权他的私人顾问布热津斯基牵头开始发起这个协会。

这个布热津斯基和后来卡特总统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是同一个人。委员会成员通过邀请发展,第一批成员由洛克菲勒亲自筛选。这个委员会提倡全球化,提倡充分运用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如IMF、世界银行及其他跨国界机构的优势,达到建立和巩固三方在世界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布热津斯基在1970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两代之间》(BetweenTwo Ages)。在该书中,他不无远见地预见到高科技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民族国家主权带来的影响。他认为,科技的发展,国际经济金融的彼此依赖加深,民族国家的主权就相对削弱。在该书中,颇有一些倡导“世界大同”的味道,但是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美国将占主导地位。布热津斯基作为战略家,将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他认为,现在是国家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阶段,是“同一个世界”(one world)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美国必须占据主导地位。这本书奠定了后来全球化的战略理论基础,覆盖了全球化的几乎所有主要方面。

假如有人想知道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请读一读这本书。

该书还涉及“美国化”和“新帝国”等。

布热津斯基的思想和战略反映在这个委员会的基本价值中,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就是这个新秩序的简明标签。全球化,尤其是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就是这个委员会最先提出来的。布热津斯基是新的世界金融体系的最早提倡者之一。早在1970年,就在《两代之间》一书中提倡建立不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的国际经济体系。他指出:“必须通过更密集的努力以建立新的世界货币结构。未来的进步将要求废除对美国企业及其海外分部的国际行为的限制……生产和金融的国际化的出现必将与生产国际化的理论同时出现”Zbigniew Brzezinski, Between Two Ages, America's Role in the Technetronic Era, The Viking Press.New York, p.113.

美日欧三方关系委员会对美国行政部门如此广泛和持续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反弹。

美国专栏作家霍利·斯克拉(Holly Sklar)1980年在Trilateralism: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 and Elite Planning for World Management 一书中指出,美日欧三方关系委员会“是一个通过控制美国政府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阴谋”。美国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在他的著作《不用抱歉》(With N o Apologies)中指出:“三方关系委员会真正想做的是,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强权。这个超级强权将高居于民族国家的政府之上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lateral Commission。。在同一本书中,他还就该委员会的金融资本性质提出警告:三方关系委员会可能是大金融资本的一种工具。

由于大部分成员都是大银行家,他们的行为和他们提倡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美国银行业。有人甚至指责这个三方关系委员会在石油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委员会在推动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委员会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全球化也成了美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基本国策。全球化提倡要素和货物在不同国家间的自由流动,推动这种流动的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必须是金融的全球化。

全球化观念被这个委员会提出来以后,后来又被人科学化,加进了如比较利益原则等经济理论而扩张成后来似乎包罗万象的观念。加上委员会在世界政治金融界的影响,通过学者和媒体的追捧,全球化就成了风行世界的观念和政策选项。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念,作为一种人类在80年代以后的“历史性选择”,终于诞生了。一种新的崇拜通过十多年的运作终于被推上了人类历史星空,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还没有什么世界体系的理念如此广泛地被人接受。不同民族、肤色、政治见解、党派利益的人们,都将这种理念当成一种毋庸置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