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肿瘤的治则与治法

一、中医学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治疗肿瘤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历代医家治疗肿瘤主张“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等,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随着中医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肿瘤学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现代肿瘤临床学方面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使我们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中医中药治疗与西医治疗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医中药治疗中的许多优点,也正是目前西医治疗中的不足之处。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诊疗肿瘤的理论体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至今仍指导着肿瘤临床治疗。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色和精华,也是中医学取得疗效的关键。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得到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根据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辨明肿瘤患者的病因病机、阴阳气血盛衰、经络脏腑虚实等,然后制订治疗方案。但是对于肿瘤而言,单纯的辨证是不够的,还是必须结合辨病。所谓辨病,即除了辨清中医学的病名诊断外,还要结合现代医学各种诊断手段来明确病变部位、病理细胞类型、临床分期,确定疾病的诊断。这样通过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中西医明确诊断,病证合参,在临床治疗中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同时结合辨病,选择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配合使用,不但能够调整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能够针对性抗肿瘤,从而提高中医学治疗癌症的临床疗效。

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的,局部病灶的存在使受侵的脏腑、器官、组织等受到了伤害,并逐渐影响到了全身,出现了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形态变化;反之,全身整体状况的好坏又往往影响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及治疗的效果。中医学非常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肿瘤与人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治疗癌灶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调整全身状况。对一个肿瘤患者,治疗前必须先评估患者的全身功能状况,了解患者精神状态,体质强弱,饮食好坏,各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状态;同时,也要详细掌握肿瘤局部情况,如肿瘤大小、肿瘤的部位、肿瘤的性质,肿瘤浸润转移情况,以便考虑如何治疗肿瘤病灶,或有无可能根治病灶。当整体情况较好时,治疗则侧重于局部肿瘤的治疗,而晚期患者全身衰弱,或者肿瘤已经很大,或者已广泛转移时,则必须注重整体机能的调节,使局部攻邪与全身调补两法在临床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如果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一味滥用攻伐,不但不能控制肿瘤,反而加重病情,缩短生命。

3.扶正与祛邪

中医学对肿瘤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指六淫之邪、饮食所伤,以致邪毒蕴结于经络脏腑;内因为正气虚弱,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等。中医学非常重视内因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外邪入侵,主要是指由于人体先有正气内虚、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结于经络、脏腑,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由此可见,正气虚损是形成癌瘤的内在因素与辨证依据。邪毒外侵只是形成肿瘤的一个条件,中医学是从整体出发来看待疾病的本质,并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一个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因此,中医学治疗肿瘤的方法,可归纳为扶正和祛邪的两个方面。扶正的方法有补气、补血、滋阴和温阳等不同:祛邪的方法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以毒攻毒等,甚至也可以包括西医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法。扶正是为祛邪创造条件,祛邪是为了进一步保护正气,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的,不可偏废。由于癌瘤的病情复杂,而且变化迅速,在不同时期邪正的消长在不断变化,应根据病情的具体变化,即正邪的虚实情况来确定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的方案,力求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一般来讲,在肿瘤的初期,正气尚未大衰,故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正邪抗争剧烈,病情变化复杂,往往采用攻补兼施;而到晚期,由于正气已虚,不受攻伐,若仍急于祛邪,反易伤正,故此时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另外,由于西医治癌方法是多以“攻”为主,副作用大,此时也最好以扶正调理为宜。总之,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应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患者病情一般都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夹杂,有时要补,有时要泻,有时要补泻兼施,攻补兼治,临床要灵活辨证施治。补虚时不要过用滋腻,以免碍胃。在祛邪时,注意“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不要一味运用苦寒之品,以免耗伤胃气,损伤人体正气。切实做到补虚不忘邪实,攻邪不忘正虚。

4.治标与治本

治标、治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人体的抗癌能力和致癌因素来说,人体的抗癌能力是本,各种致癌因素是标;从致癌因素和症状而言,致癌因素是本,症状是标。从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来说,原发灶为本,转移灶为标。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是病之本,由肿瘤而并发的各种症状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出现的紧急危重的症状,有时可危及生命。如:出血、发热、感染、胸腹腔大量积液、上腔静脉综合征以及呕吐、疼痛、腹胀、腹泻、脱水等均属“标”的范畴。在临床实际中应分清标本缓急,遵循“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这些紧急危重标症应先予及时治疗和对症处理,而后再行治疗肿瘤。如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出血,甚至休克,虽以肿瘤为本,出血为标,但消化道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治疗就应急以止血为主,先治标;待其出血得到控制之后,方可考虑针对肿瘤的治疗,再治本。若肿瘤患者病情比较稳定,无危重紧急症状出现,就直接针对肿瘤本身治疗。同时在标本均急的情况下,必须标本同治,以及标急治标,本急治本的原则。临床中癌肿患者也常常发生标本交叉的情况,治疗时需要灵活对待,标本兼顾。

5.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恶性肿瘤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全身从上到下,由里向外,除发、爪以外,无处不生肿瘤。虽然肿瘤部位不同,但可以有相同的病因、病机。不同的肿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同一性质的病理状态,如肺癌与肝癌可以在它们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气阴两虚证,则可同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即所谓异病同治。相同的肿瘤由于病因和病机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因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如同患肺癌,有的表现为气阴亏虚证,有的表现为脾虚痰湿证,那么它们就要分别用益气养阴法和健脾化痰法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应该指出的是:所谓的“异病同治”也只是在“异”的基础上出现的“同”,因不同的疾病虽然可出现相同的证,但这些相同的证也同样要受到各自不同疾病的基本病理病机所制约和影响;所谓“同病异治”也只能是在“同”的基础上出现“异”,它们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在肿瘤的临床上不仅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每种疾病自身的变化规律而采取不同的方药进行“异病异治”,抓住主要矛盾,才会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二、肿瘤常见证型和辨治

中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是辨证论治。肿瘤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很多,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属虚,局部属实,因此对于肿瘤而言,辨明肿瘤的正虚,邪实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将肿瘤常见的正虚和邪实证型的辨治概括如下。

1.肿瘤常见虚证和辨治

1)脾胃气虚

病机概要: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所致,常见于肿瘤手术、化疗后或肿瘤患者体虚者。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食少纳呆,面色无华,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倦怠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缓弱。

基本治则:益气健脾。

常用方药:四君子汤。

2)脾胃虚寒

病机概要:中焦阳虚,温运失常所致。常见于消化道肿瘤患者,也可见于妇科肿瘤患者等。

主症特点: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水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舌苔白滑,脉濡缓或沉迟无力。

基本治则: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常用方药:理中丸。

3)脾肾阳虚

病机概要:脾肾阳气亏虚,温化无权所致,肿瘤病久耗气,脾虚日久及肾,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可见于多种肿瘤。

主症特点: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或下腹冷痛,或久泄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面浮身肿,腹胀如鼓,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滑润,脉沉迟无力。

基本治则:温补脾肾。

常用方药: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4)胃阴不足

病机概要:久病伤阴,耗伤阴液,胃失濡养,和降失宜所致。常见于胃癌或其他肿瘤晚期、肿瘤放疗后等。

主症特点: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基本治则:养阴和胃,清热润燥。

常用方药:益胃汤、玉女煎。

5)肺阴亏虚

病机概要: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虚热内生所致,常见于肺癌、喉癌、鼻咽癌等肿瘤。

主症特点: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血,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声音嘶哑,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

基本治则:滋阿润肺。

常用方药:沙参麦冬汤、月华丸。

6)肾阴亏虚

病机概要:肾阴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致,常用于肾癌、前列腺癌和妇科系统肿瘤。

主症特点: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治则:滋阴补肾。

常用方药: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7)肺脾气虚

病机概要:肺气虚弱,影响及脾,导致脾气亦虚;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养,而致肺气虚而致肺脾气所致。主要见于肺癌。

主症特点:久咳不已,短气乏力,自汗易感,痰多清稀,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

基本治则:补脾益肺。

常用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

8)肝肾阴虚

病机概要: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所致,常见于肝癌、脑瘤和泌尿生殖系肿瘤等。

主症特点:头晕目眩,胁肋隐痛,腰膝酸痛,目干,耳鸣,肢体麻木,口燥咽干,失眠多梦,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基本治则:滋补肝肾。

常用方药:六味地黄丸、一贯煎。

9)气阴两虚

病机概要:久病耗气伤阴,正气虚损,常见于肺癌、乳腺癌、胸腺瘤等。

主症特点: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神疲乏力,面白,潮热颧红,舌质红或舌质淡红体胖,苔薄或少,脉细数而无力。

基本治则:益气养阴。

常用方药:生脉饮、金复康口服液。

10)气血两虚

病机概要: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常见于肿瘤患者晚期贫血或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或术后大出血后等。

主症特点: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形体消瘦,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无力。

基本治则:益气养血。

常用方药:十全大补汤。

2.肿瘤常见实证和辨治

1)气滞

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可致血瘀。

(1)肝郁气滞。

病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致,常见于肝癌、乳腺癌和腹腔肿块早期等。

主症特点:两胁胀痛,乳房作胀或痛,结块,或少腹气痛,或咽部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见瘿瘤,或肿块结于胁下,或阴囊睾丸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基本治则:疏肝理气。

常用方药:柴胡疏肝散、四逆散。

(2)肺气壅滞。

病机概要:肺失清肃,气壅不降所致,常见于肺癌或转移性肺癌,或合并有肺气肿、肺部感染的肿瘤患者。

主症特点:胸闷气急,喘咳,呼吸气促,舌淡,苔薄,脉细或滑。

基本治则:降气平喘。

常用方药:三子养亲汤、五磨饮子。

(3)胃失和降

病机概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失常所致,常见于食管癌、胃癌、贲门癌、肝癌早期,也可见于放化疗引起的胃肠反应等。

主症特点:呃逆呕吐,不思饮食,胃脘胀满,嗳气吞酸,舌淡,苔薄白,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常用方药:旋覆代赭汤、二陈汤、橘皮竹茹汤。

2)血瘀

(1)气滞血瘀。

病机概要:肝郁气滞,日久不解,气血凝滞,瘀血内停所致,常见于肝癌、乳腺癌、腹腔肿块及有疼痛和肿块的肿瘤。

主症特点: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基本治则:理气化瘀,止痛。

常用方药:金铃子散和失笑散、膈下逐瘀汤。

(2)血瘀癥积。

病机概要:瘀血内积,形成癥积肿块所致,常见于胸腹腔肿块等。

主症特点:胸腹肿块,坚硬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或有刺痛,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基本治则:祛瘀散结。

常用方药:大黄虫丸、化积丸。

3)痰凝毒聚

病机概要:痰因气滞而结,痰随气升,无处不到,蕴久成毒。痰毒蕴结于脏腑,或阻于经络筋骨,或皮下,也可上蒙清窍。

主症特点:局部肿块,质硬,痰浊蕴肺表现为咳嗽咯痰;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蒙神窍则见神昏谵语,痰滞肌肉筋骨而为痰核,痰凝于脏腑,阻滞气血,可伴有疼痛。

基本治则:化痰散结。

常用方药: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逍遥瓜蒌贝散、海藻玉壶汤。

4)热毒内蕴

病机概要:邪热炽盛,内蕴成毒所致,热毒壅盛,灼伤脏腑,可见热毒蕴肺,心火上炎,肝胆蕴热,胃热炽盛,大肠热结,膀胱湿热等,热毒也可入营血。

主症特点: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甚则神昏,抽搐,便秘尿黄,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洪数。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

常用方药:千金苇茎汤、清胃散、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八正散等。

三、肿瘤常用的中医治则和研究

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是由于正气虚损,邪毒入侵而造成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的病理变化,历代医家认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对于恶性肿瘤治疗上不外乎“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等,并形成了初步的临证经验。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学与现代肿瘤学的理论的不断结合,尤其是现代肿瘤学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不断地深入认识,使我们在以中医理论指导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拓展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治疗肿瘤的基本治则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探索研究。中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治法有扶正培本、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理气散结、活血化瘀等,其中对扶正培本、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三大治则研究最为深入,得到中西医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1.扶正培本法

扶正培本法主要用于正虚,临床上常用具有扶助正气、培植本元的药物治疗虚损不足。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体内的阴阳、气血、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刘嘉湘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机体抵御疾病能力(正气)低下有关。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致使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孕育而成肿瘤。强调“正虚”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且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比较稳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扶正培本法是中医学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近几十年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了扶正培本法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手术、化疗、放疗的效果,延长生存期,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机体抗癌功能。

扶正培本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范围很广,是治疗肿瘤最重要的治法之一,现将治疗肿瘤常用的扶正培本法简介于下。

1)养阴生津法

养阴生津法多用于阴虚内热证。其症可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便秘,舌质红,少苔或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见虚弱之状。常用药物有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生地、元参、石斛、天花粉、龟板、鳖甲、玉竹、黄精、女贞子等。

养阴法不但在辨证治疗肿瘤中取得一定疗效,在肿瘤放化疗的增效减毒、提高患者免疫力等临床及实验研究的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刘嘉湘常以养阴清肺消积汤治疗阴虚内热型肺癌。孙桂芝常用清气化毒饮合桔梗杏仁煎、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和肺肾阴虚型肺癌,并强调选用补益药物不可过于温燥伤阴,需佐以养阴之剂,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使用滋阴养血药时,勿过于滋腻碍胃,适当照顾阳气,佐以理气之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实验研究方面,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经典名方,研究表明其具有防治乳腺癌的作用,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途径抑制乳腺癌的生长。

2)健脾益气法

健脾益气法是治疗气虚的基本方法。气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气短,自汗,纳少便溏,脉弱无力,舌质淡或胖,有齿痕,舌苔薄白等症。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等。

临床研究方面,健脾中药对肺癌、消化道肿瘤及化疗后的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增效减毒、防治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出独特而明显的效果。施志明曾报道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恶性肿瘤115例,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病灶稳定,部分患者病灶缩小,少数患者病灶消失而达到临床治愈。治疗后1年生存率达95.5%,3年生存率达72.95%,5年生存率达53.07%,10年以上生存率达28.24%。邱佳信等在对胃癌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将14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运用随机分层配对法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予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白扁豆等健脾理气为主的中药治疗,西药组予MMF方案(MMC、MTX、5-FU)化疗,中西医结合组予健脾理气中药加MMF方案化疗。结果显示中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64.49%和37.72%,西药组分别为41.39%、27.59%和7.62%,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为79.62%、61.44%和40.84%,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生存率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中位生存期23.5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为24.0个月,西药组为8.0个月,且中药组生存质量较西药组明显提高,生存质量ECOG评分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

实验研究方面,侯凤刚等通过建立人肠癌HT2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健脾复方低、中、高剂量组(0.25,0.5,1ml/d)和氟尿嘧啶组[1mg/(kg·2d)]。给药第21天,各组均处死荷瘤鼠,测量肿瘤质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瘤体的β联蛋白(catenin)表达。ELISA检测裸鼠血清MMP-7表达。结果显示健脾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3.49%、45.64%和65.7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健脾复方能够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下调肿瘤组织β联蛋白表达。ELISA结果显示,健脾复方低、中、高剂量组裸鼠血清MMP7表达量分别是模型组的0.84、0.62和0.4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健脾复方能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转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下调MMP-7表达有关。

3)益气养阴法

益气养阴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可见神疲乏力、气短、口干咽燥、自汗、盗汗、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北沙参、天冬、麦冬、女贞子等。

临床研究方面,益气养阴法不但能辨证治疗肿瘤,配合化疗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刘嘉湘等曾对310例原发性肺癌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和阴虚内热证占全部肺癌病例的80%,并研制了以益气养阴为主的中药复方益肺抗瘤饮(现金复康口服液,由黄芪、北沙参、天门冬、女贞子、石上柏、重楼等组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71例,结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总计为81.1%,远期转移率为23.50%,治疗后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09%、32.01%、13.18%及13.18%,中位生存期397天,均优于化疗组。张培彤等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共观察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9例,分为单纯化疗组56例、化疗+肺瘤平(黄芪、西洋参、沙参、麦冬、桃仁、三七、白花蛇舌草、拳参、败酱草、草河车等)组63例,两组均采用国际通用的化疗方案治疗,结果显示按照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化疗+肺瘤平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化疗+肺瘤平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免疫功能降低方面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化疗+肺瘤平能够改善化疗引起的白细胞、粒细胞降低、减少肺部症状(P<0.05),并能显著改善便秘症状(P<0.01)。梁芳、刘嘉湘采用中药结合化疗的方法研究益气养阴解毒方辅助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Fas凋亡抵抗的影响。他们将43例Ⅲ期Ⅳ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化疗+中药组(21例)和单纯化疗组(22例),并以2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以益气养阴解毒方+NP方案治疗,单纯NP方案化疗2周期后比较。他们发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Fas水平下降明显;而单纯化疗则增加了血清sFas水平。多个临床试验证实益气养阴法能够提高患者的CD4+、CD4+/CD8+,从免疫学角度阐释了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的部分机制。

实验研究方面,许玲报道益肺抗瘤饮(金复康口服液)对人肺腺癌LAX-83裸小鼠模型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抑瘤率为45.59%,并能降低Ki67阳性率低,减少S期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孙建立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和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法研究显示金复康口服液能诱导裸鼠人肺腺癌LAX-83移植瘤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降低Bcl-2基因蛋白表达,增加Bax和Fas基因蛋白表达相关,孙玺媛等研究了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金复康口服液对Lewis肺腺癌荷瘤鼠脾细胞分泌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发现荷瘤小鼠的免疫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即Th2占优势,而金复康口服液可以提高荷瘤小鼠的IL-2,INF-γ,降低IL-4,IL-10,从而调节了小鼠的T细胞亚群分布,改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而顺铂对照组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李春杰等通过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瘤体MMP-9、TIMP-1表达的观察,发现益气养阴方(生黄芪30g,太子参12g,生白术12g,茯苓15g,北沙参30g,麦冬15g,天冬15g,女贞子9g,石上柏30g,石见穿30g,白花蛇舌草30g)能够显著下调肺癌MMP9的表达,影响TIMP-1的表达,这是其抑制肺癌转移的机制之一。

朱惠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深入研究表明益肺抗瘤饮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促进淋巴因子分泌作用,且与降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下行通道β内啡肽、雌二醇的含量,消除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有关。

孙建立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选择对顺铂(DDP)耐药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DDP,研究金复康口服液与DDP合用对A549/DDP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金复康口服液低剂量能够逆转A549/DDP对DDP的耐药,逆转耐药倍数为3.45倍,与DDP(320μmol/L)合用,使DDP(320μmol/L)对A549/DDP细胞的抑制率由47.55%升高为73.32%,且q>1.15,表明金复康口服液与DDP合用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增加了DDP对A549/DDP细胞的敏感度;金复康口服液低剂量能够降低A549/DDP膜转运蛋白LRP、MRP的mRNA表达。表明低剂量金复康口服液与DDP合用能够增加DDP对A549/DDP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两者合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金复康口服液可能通过降低耐药肿瘤细胞膜转运蛋白的表达而逆转肿瘤对多药的耐药性,为扶正方药对化疗增效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依据。孙玺媛、孙建立等研究证实金复康口服液含药血清能够逆转人肺腺癌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细胞株PC=9/AB2对吉非替尼的凋亡抵抗,可能与上调谷胱甘肽(caspase)3、谷胱甘肽(caspase)8的表达有关。

4)温肾壮阳法

温肾壮阳法多用于肾阳虚或脾肾不足之证。临床表现可有畏寒,肢冷,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而喘,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常用中药有熟附子、肉桂、鹿角、淫羊藿、仙茅、锁阳、苁蓉、巴戟天、补骨脂、薜荔果等。

临床研究方面,温阳法可治疗恶性肿瘤,同时也能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发挥一定作用。刘嘉湘用温阳散结法为主治疗阳虚型原发性肺癌40例(Ⅲ、Ⅳ期占90%),1年生存率为40%。其认为中晚期肺癌,往往存在脾肾阳虚,聚湿生痰,蓄毒瘀阻的病机,故治疗上当以温阳散结法为主。王志学运用温阳益气活血法,将金匮肾气丸酌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治疗脾肾阳虚,瘀血内阻的肝癌后期患者,疗效显著。刘嘉湘善用温阳利水法治疗癌性腹水,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淫羊藿、乌药、猪苓、茯苓、泽泻、蜀羊泉等,而取得显效。

实验研究方面,《外科正宗》记载的用于治疗“阴疽”,且具有温阳散寒、补血通滞作用的阳和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癌症。高永翔等通过研究发现该方具有明显的抑制动物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杜钢军等通过研究发现,阳和汤对乌拉坦诱导的小鼠肺癌有预防作用,主要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张侠等研究发现温阳散结中药(附子、肉桂、干姜等)可诱导BEL7-402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并有随浓度升高作用增强的趋势。

5)滋补肾阴法

滋补肾阴法多用于肾阴虚之证。临床可有口干,盗汗烦热,手足心热,耳鸣腰酸,头目眩晕,形体消瘦,发脱齿摇,舌质红,脉细数等,特别是对生殖系统肿瘤,乳腺肿瘤运用有较好疗效。常用中药有地黄、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黄精等。阴虚甚者,宜投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之属。

临床研究方面,许继平等用补肾疏肝方法治疗肝癌,并设化疗组进行对照观察。中药组用补肾疏肝基础方,药用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等。结果提示中药组经治疗后,生存3个月达90.7%、6个月达55.6%、9个月达37%、1年达14.8%、15个月达5.6%。而化疗组则分别为92.6%、55.6%、25.9%、11.1%、0%。中药组的中位生存期为8.9个月,化疗组为6.2个月。故以中医理论“肝肾同源”,采用补肾扶正培其本,疏肝理气缓其表的方法治疗肝癌获得延长生存期效果,同时用补肾疏肝中药,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亦有明显作用,中药组经治疗后,患者精神改善占76%,食欲改善占68%,黄疸改善占53.8%,腹水改善占71.8%,出血改善占73.3%,肝区疼痛改善占72.5%,肝肿大改善占41%,蛋白比例改善占53.3%。杨世勇等指出食管癌的根源在于肾阴亏乏,阳火偏盛,煎熬津液而致三阳热结以成噎膈,因此补肾当辨证施补,补肾之不足,泻三阳热结。同时勿忘阴阳互根之理以调补肾之阴阳,善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对食管癌而有阴虚者,症状表现为进食困难,有堵塞感,伴口咽干燥,腰酸膝软,消瘦乏力,舌深红少苔,脉沉细无力。药用首乌、生地、杞子、石斛、麦冬、沙参、玉竹、丹参、半枝莲、山慈姑、生甘草。经治疗临床取得相应疗效,所以研究补肾疗法是有必要的。

实验研究方面,姚明忠等用补肾培本作用的固真方研究了对大鼠肝组织与增殖密切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c-myc、c-fos和抗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中药固真方是由首乌、苁蓉等六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益精作用。用斑点杂交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对照组c-myc的表达较青年对照组降低了86.7%(P<0.01),而老年用药组较老年对照组增高了4.5倍(P<0.01)。另外,老年对照组cfos的表达较青年对照组降低了56.7%(P<0.01),而老年用药组较老年对照组增高了3.7倍(P<0.01)。其次p53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固真方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作用,而细胞的增殖受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固真方能促进细胞增殖的正性调控基因c-myc、c-fos的表达,其结果将有助于细胞的正常增殖和生长。

2.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治疗邪热壅盛的癌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肿痛,口渴,小便黄赤,便秘或黄疸,苔黄,舌质红绛,脉数等。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龙葵、七叶一枝花、蛇莓、白英、蒲公英、山豆根、土茯苓、天葵子、冬凌草、紫草、野葡萄藤、藤梨根、红藤、菝葜、黄芩、黄连、黄柏、墓头回、水杨梅根等。

清热解毒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使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得到提高。张维新等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化结的华蟾素注射液对肿瘤术后4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40例均为中晚期癌症患者,全部经X线、内镜、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胃癌12例,贲门癌6例,肺癌7例,食管癌9例,转移性癌4例。40例患者中8例每日肌注华蟾素一次,每次4ml,连续用2个月为1个疗程。其余32例为静脉给药,用华蟾素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示:患者经随访,治疗后其症状及客观指标的结果提示显效11例,占27.5%,即3年内症状消失,各种检查均正常,体力达患病前水平;有效25例,占62.5%,即2~3年内无复发,病情基本稳定,体力部分恢复;无效3例,占7.5%,即1年内复发或仅有短期改善而又迅速恶化者。

实验研究方面,陈旭征等研究认为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白花蛇舌草水提液可能是通过下调人肝癌HepG2细胞Cdk2、E2F1mRNA的表达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进而抑制其增殖。魏丽慧等研究认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醇提物通过降低人结肠癌HT-29细胞Pim1和Pim2m RNA表达诱导其凋亡。传统清热解毒中药黄连提取物黄连素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并可通过降低整合素β1蛋白水平及其下游信号诱导激活—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

3.化痰软坚法

化痰软坚法适用于一切痰凝之证,如肿块、淋巴结肿大等。常用药物有夏枯草、海藻、皂角刺、昆布、生牡蛎、海带、瓦楞子、山慈姑、天南星、泽漆、海蛤壳、蛇六谷、半夏、僵蚕、猫爪草、瓜蒌皮、瓜蒌子等。

临床应用上,刘嘉湘倡导治疗恶性肿瘤必须进行辨证论冶,但是当机体某一局部存在明确的肿块或肿大的淋巴结时,刘教授往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化痰软坚法,根据肿块的不同部位、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化痰软坚药的不同性味归经和功用,灵活地选用化痰软坚类药物。气滞、痰凝、血瘀、毒聚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刘教授常以化痰软坚法与理气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相结合,加强祛邪之力,建立一个气血通畅,无穷生化的稳定的内环境,从而控制恶性肿瘤的生长,达到祛邪目的。霍介格等分析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治疗脑肿瘤25例,各类用药频率统计分析在首诊中共使用药物116种,计530味次,平均每方为21.2味次,常用化痰散结药类依次为制南星,白附子,法半夏,海藻,牡蛎,石菖蒲,天竺黄,白芥子,炒紫苏子,青礞石,制远志,煅瓦楞。合计62味次,平均2.48味次,占总用药次的11.70%。

实验研究方面,王建平等用消痰散结方(姜半夏15g,胆南星15g,茯苓15g,枳实10g,陈皮10g,制甘草6g等)治疗胃癌,发现该方通过对胃癌细胞黏附分子CD44V6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沈克平等研究发现具有健脾益气、化痰散结功效的胃肠安方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可能与抑制AKT表达及磷酸化,下调转录因子Twist,Snail蛋白相关。

4.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肿瘤有瘀血之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痛有定处,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有青紫斑点,或静脉扩张,脉细弦或涩等。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川芎、丹参、地鳖虫、赤芍、红花、当归、穿山甲、鬼箭羽、王不留行、桃仁、石见穿、凌霄花、生蒲黄、五灵脂、水红花子、乳香、没药、水蛭、蜈蚣、全蝎等。

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改善血液循环和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消除肿块等作用。同时应用活血化瘀方法配合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可以提高放化疗的抗癌效应并减轻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任少先等自拟化瘀复元汤配合化疗治疗各种癌症患者103例,取得满意疗效。方剂组成为丹参30g,红花10g,桃仁10g,赤芍20g,漏芦20g,罗勒25g,柴胡15g,天花粉15g,王不留行20g,夏枯草20g,人参15g,三七10g,大黄15g。每日1剂,服至化疗结束。病例中肺癌41例(治疗组19例、对照组22例),胃癌26例(治疗组14例、对照组12例),肝癌21例(治疗组10例、对照组11例),结肠癌15例(治疗组8例、对照组7例),治疗组共51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期均为Ⅲ、Ⅳ期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CR)分别为10例和3例,部分缓解(PR)分别为22例和15例,病变稳定(SD)分别为18例和26例,病变进展(PD)分别为1例和8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毒性反应治疗组有10例表现泛恶、食欲不振、无白细胞下降至4.0×109/L以下者,完成化疗方案。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38例、轻度腹泻16例、白细胞降至3.0×109/L以下15例、严重者出现合并感染而中断化疗。

活血化瘀法对于促进或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存在争议。薛雨芳等综述认为有关活血化瘀方药对恶性肿瘤的发展与转归作用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方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凝固性,降低血液黏度,消除微循环障碍,从而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血行转移无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还有的研究则认为活血化瘀方药对肿瘤血行转移有促进作用。有人观察了丹参、复方丹参、当归、赤芍、红花、鸡血藤、阿魏酸钠和川芎嗪等对小鼠肝癌细胞形成肺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多数有促进转移的作用。同时丹参对大鼠Walker256癌细胞血行扩散和转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只有深入研究肿瘤患者的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血瘀的变化特点才能按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正确选用活血化瘀方药,才能获得满意疗效。此外,活血化瘀方药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成分的复合物,除含有活血化瘀的“有效成分”外还含有许多具有其他特定功能的“无效成分”,而这些“无效成分”对肿瘤的转移是否会有影响,是一个须注意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活血化瘀方药的药理研究。

5.理气降逆法

理气降逆法适用于气机失畅而致的气滞与气逆之症。临床表现可有胸闷,胸胁胀痛,胃脘及腹部胀痛,吞咽困难,气急,咳嗽,嗳气呃逆,呕恶,乳房作胀,肿块作胀,里急后重,脉弦滑或细弦,苔薄白等。常用药物有:八月札、枸橘李、陈皮、川朴、砂仁、叩仁、木香、川楝子、香附、乌药、枳壳、枳实、槟榔、苏梗、玫瑰花、月季花、绿萼梅、旋覆花、降香等。

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刘嘉湘等认为应根据病因及气滞的不同脏腑、部位而选用不同的方药。如脾胃气滞,常用木香、砂仁、枳壳、川朴、陈皮、八月札、枸橘、玫瑰花等;少腹气滞常用乌药、沉香、枳实、槟榔、柴胡等;胃气上逆常用旋覆花、代赭石、丁香、降香、柿蒂、苏梗,与半夏、茯苓同用;肝郁气滞常用柴胡、香附、青皮、绿萼梅、川楝子等;肺气上逆的气急、咳嗽之症,则用苏子、紫菀、枇杷叶等;气滞挟有血瘀者,则行气与化瘀药同用;气滞挟痰者,则予以行气佐以化痰药同用。阮广欣认为,肺癌的产生、发展及疾病的转归与气的盛衰及运行通畅与否密切相关,调理气机是中医药治疗肺癌常用方法之一。在具体临证应用上,则应以辨证为基础,根据不同病症、不同部位灵活应用,主要可分为理肺气、疏肝气及调理脾胃之气。李雁总结刘嘉湘教授治疗肺癌时,谨守病机,注意药性之偏颇,权衡利弊而用药,始终顾护胃气。在实际应用中,除投药避免过于滋腻、苦寒,以防滋腻碍胃之品外,还兼顾肺癌患者病程日久,或手术伤正,或放、化疗伤正,脾胃功能往往受损,故切不可施以滋腻峻补,而应补益不忘调理脾胃,使补而不腻,滋而不滞,常伍以理气健脾和胃流通之品如陈皮、八月札之类流通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