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细 辛

概 说

细辛最早见于《本经》,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以根细长饱满、色灰黄、气味辛香浓郁者为佳。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产于东北三省的“北细辛”,为道地药材。细辛因其形、味而得名,“根极细,其味极辛”。

性能特点

细辛在《本经》中为上品药,味辛温,未曾记载有毒。然而自宋代开始认识到细辛具有明显的毒性,这种毒性亦经现代药理证实。

教材一般认为本品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口尝细辛,辛辣之味显著,质佳者不仅辛辣明显,而且麻辣。因其能温肺散寒、温肾助阳、开窍醒神,故归肺、肾、心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细辛辛温,能够解表散寒,以治疗风寒表证为主,适当配伍也可以治疗风热表证。用于表证感冒时需要抓住其应用要点:

(1)感冒兼有疼痛的病证,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因为细辛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2)感冒兼有鼻塞流涕较著者或鼻炎又因感冒而发作者,因本品具有较强的通窍作用,中医临床上,细辛是治疗鼻塞流涕的常用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鼻塞症状。

(3)风寒感冒又见脉沉者。按照中医理论,邪在表者,多见浮脉。风寒感冒为表证,脉浮者多见。然临床上,风寒感冒亦见脉不浮反沉者,一般属阳虚外感所致,治疗上不仅要解表散寒,而且要扶助阳气,此时可配伍麻黄解表,配伍附子以温助里阳,即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除外以上三种情况,治疗感冒时,细辛就无应用的必要了。

2.止痛:《本经》记载细辛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本品止痛力强,广泛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痛、痛经等。细辛的挥发油、醇提物及水提物均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1)治疗头痛。细辛治疗头痛,属于对症治疗。笔者常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配伍细辛、川芎、丹参等以止头痛。

(2)治疗牙痛。细辛治疗牙痛,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应用。笔者治疗过一例牙痛,查无龋齿,以细辛、白芷各10g,煎含漱口,几分钟内即达到止痛的效果,患者自述整个面部达到麻木的状态。

(3)治疗关节痛、腰痛等。此类病证,中医大多诊断为痹证,细辛不仅能够止痛,而且能够发散风寒,治疗风湿痹痛,不仅治本,还能治标。麻黄细辛附子汤、独活寄生汤等均含细辛,均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4)治疗痛经。痛经的机理无外乎寒凝、血瘀,所以除活血外,散寒止痛也是痛经的常用治法。细辛不仅能够止痛,还能通经散寒。含有细辛的当归四逆汤不仅能够治疗血虚寒凝之寒厥(腰腿痛、冻疮等),也是治疗以受寒加重、得温痛减为主要特点的痛经的有效方。

3.通窍:本品具有较强的通窍作用,既可通有形之窍,又可通无形之窍,用于窍闭证。

(1)治疗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见鼻塞不通、流涕者,不论是风寒、风热,还是湿热阻滞,细辛都是常用之品、治标之品,是中医临床上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疾患的最常用药物之一,多煎服。

(2)治疗中风昏迷,可配伍皂角、半夏组方搐鼻散,共研细末,吹鼻取嚏以达开窍醒神之功。由于中风昏迷属于临床重症,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临床已无用武之地,甚为可惜。

4.温肺化饮:《本经》载细辛“主咳逆”,《名医别录》谓之“破痰”,《药性论》曰“主咳逆上气”,《日华子本草》曰“治咳”。本品性温,能够温化痰饮,治疗寒饮证,症见痰稀、色白、量多等。一般与干姜、五味子等同用,此三味是治疗痰饮的小药组,简称姜细味或姜辛味,含有三味的代表方当属小青龙汤,在“麻黄”一药中已经提及,可参考之。

用法用量

教材及药典记载:煎服,1~3g。对细辛用量的这种规定,是错误地沿用了古人的说法。

南宋的陈承在《本草别说》中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首先,要弄清钱匕是什么样的标准,钱匕是容量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一钱匕大约是1.5~1.8g,半钱匕不应该超过1g。其次,要弄清此说的要点,一是单用,二是用末,三是不可过量使用。不知何时起,讹传到今天,就变成“细辛不过钱”了。可见陈承提及的“不可过半钱匕”是指研末冲服,而不是煎服。如果按照陈承的观点,入丸散剂时,细辛的用量为1g左右。而入煎剂的用量呢?《伤寒论》中多首方剂使用细辛,在小青龙汤及当归四逆汤中的用量均为三两,在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用量为二两,按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的考证:汉代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625g(这是目前为止比较公认的考证)。可见细辛在《伤寒论》中的用量是很大的。

不仅张仲景应用细辛的剂量较大,当今有不少中医临床家也多次呼吁,细辛的用量限制在3g以下,不符合临床实际。煎服时,笔者常用细辛的剂量多在6~12g之间。

能把这味药物用好,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确实有效。但剂量限制到3g以下,其作用到底有多大就不敢说了。许多经验丰富的中医名家超大剂量用细辛,不仅疗效可靠,也没有发生中毒的情况。如余国俊先生在《中医师承实录》一书中记载:“我用细辛入煎,少则3g,多则60g,从未出现过毒副作用。”这为我们大剂量应用细辛提供了借鉴。不过,笔者认为,大剂量应用本品还是谨慎为宜,若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从小剂量用起吧。

使用注意

药理研究证实,细辛的功效与毒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挥发油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和有毒成分黄樟醚。细辛全草经一定时间煎煮后,煎液内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会很快降低,而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甲基丁香酚含量的下降速度较黄樟醚慢,即黄樟醚的挥发性远胜于甲基丁香酚,因而含量下降较快。所以,细辛全草煎煮一定时间后,煎汁中仍保留着足够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已大为降低,不足以引起毒害。实验证实,煎剂中细辛用量即使是散剂的4倍、12倍,也不会引起毒性反应,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证,其疗效较常规剂量明显为优。

通过分析以上资料,结合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如果既想达到较好疗效,又不出现中毒,细辛在较大剂量应用时,为保证用药安全,一是控制剂量,不宜过大,二是先煎久煎,充分挥发掉煎液中的黄樟醚。

临床经验

龚士澄经验:细辛,性温气盛而味辛烈,功能驱逐寒气,疏散周身上下之风邪,无微不入。《本经》称其主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旧有细辛服量不过钱之戒,张锡纯同意斯说,认为药物之辛烈者能麻口,即能麻肺,肺麻即停止呼吸矣(《医学衷中参西录·例言》)。我尝口嚼细辛,由少而加,非只一次,均不似张氏所述之麻口,更未有“麻肺”见症,岂今昔之品味不同耶?细尝之,却有似薄荷凉散风辣之感,因对“细辛麻肺”之说产生怀疑。1966年3月23日,孙某,女孩,13岁,患风热咳嗽,鼻塞涕黄,身热持续两日不退,在辛凉轻剂中用细辛1.5g,2剂。25日晚,老药师徐公来告曰:“先生临证用药,一向谨慎,孙女孩每剂15g细辛,药房已经照撮。”10倍用量,我闻之一怔!谅因书写未清铸成大错。唯计此时2剂药当已服尽,有险情自会前来求救,只好待明日追访。岂料当月26日,上午,孙妻携女来复诊,竟称诸症悉退,仅食欲不振,请升健脾胃之方。因对“辛不过钱”之说产生怀疑。嗣经长期临证体验,方知细辛性味功用类似薄荷而胜于薄荷,入肝辛散以达木郁之效近似柴胡而捷于柴胡。(《杏林小品》)

疼痛为顽痹的主症之一,常规辨证疗效不佳时,加入细辛9~30g,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古人有“细辛用不过钱”之说,常规量为3g,一般而言,顽痹用常规量往往无效,最低下限为9g才会有效,最高上限为60g。细辛辛烈串透,功能为通阳气、散寒结,对寒湿凝结或病久虚寒较重者,历来视为治顽痹要药。临床应用重剂细辛时,必须先煎煮30分钟后,才能纳入他药共煎,因细辛的有毒成分为黄樟醚,煎取30分钟后,其含量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毒性。[李玉和.重剂治疗顽痹经验谈.中医药学报,2000,(5):32]

欧阳勋经验:细辛有祛风止痛效能。用于头风痛(神经性头痛)、风冷牙痛(牙神经痛)及风湿关节痛均有卓效。用细辛3g,生石膏30g,煎服,治风火牙痛,牙龈红肿(牙周炎)有立竿见影之效。(《医林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