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 硝
概 说
芒硝首载于《名医别录》,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其外形和功用命名。
性能特点
芒硝的用量一般不大,多在5~20g之间,分两次冲服时,未尝到明显的咸味,也没有明显的苦味。认为芒硝咸而苦者,可能与其为矿物类有关。也有人解释芒硝是钠盐而具咸味,其实品尝本品根本无咸味。其性寒,能够清热泻火,然以通腑导滞为主要作用,故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芒硝的主要作用有三大方面,即泻下,清热,软坚。
1.泻下软坚:《名医别录》载芒硝“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推陈致新”,《医学启源》曰“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本草蒙筌》曰“涤肠胃”。本品味苦能通泻,归大肠经,能泻下攻积;咸能软坚,寒能清热,主要用于大便干结,尤宜于热结便秘而燥屎坚结者。其作用机理明确,即芒硝口服后,所含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肠壁内水分,可引起容积性泄泻;同时盐类对肠壁具有刺激作用,使肠内容积增大,可引起刺激性泄泻,其泻力较强。在中医临床中,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之力,如《伤寒论》之大承气汤;若与大黄、甘草同用,即调胃承气汤。
2.清热消肿:本品性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肿痒、疮痈肿痛等。如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冰片、硼砂、朱砂共为末,即冰硼散,喷涂患处,属外治疗法;用治目赤肿痛,用芒硝置豆腐上化水或用玄明粉配制眼药水,外用滴眼。
3.软坚散结:多用于以结块为主的病证,这是芒硝临床常用的功效,不仅疗效好,而且费用低廉。如治疗乳痈初起(即急性乳腺炎),用本品化水或用纱布包裹外敷患处;治疗肠痈初起(即急性阑尾炎早期),可配伍大黄、大蒜捣烂外敷于阑尾点,若再配合内服大黄牡丹皮汤则疗效更佳,如果治疗及时,常可免受手术之苦;治疗跌打损伤之肿痛,用芒硝研末外敷患处,纱布包扎,消肿效果良好。
芒硝以上三个功效,可以是独立的,但在临床应用时并不是单独哪一个功效在发挥作用,而是两个或三个功效同时发挥作用。如《金匮要略》之桃核承气汤,由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五药组成,笔者最常用本方治疗血瘀之痛经。其实治疗血瘀痛经的方剂很多,如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如果血瘀之痛经而兼见少腹硬痛、大便秘结者,桃核承气汤最宜,不仅止痛效果好,而且费用相当便宜。芒硝在本方中不仅能够散结以治少腹硬痛,而且能够通便。
用法用量
5~20g,溶化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十九畏记载“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牙硝难合荆三棱”,说明芒硝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临床经验
张衍鹗经验:足跟骨质增生,属中医“骨痹”范围。好发于女性更年期,男性也多发于年逾五旬的患者。临床表现多见气血不足,肝肾虚亏等证。临床表现常以足跟痛,有麻胀感,且疼痛以初立、初走时明显,活动后反而减轻,久立久站后则又加重为特征。本病疼痛一般较局限。跟骨基底结节部骨刺,痛点多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粗隆结节部骨刺,痛点多在跟骨后侧(即跟腱附着处),痛点可窜到足踝、足背等处。疼痛程度与骨刺的大小无明显关系,而与骨刺的方向有关。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底面近乎平行时,疼痛较轻,而斜向下方时,疼痛较剧烈。余用芒硝适量压成细末装入布袋,铺平约半厘米厚,放在鞋后跟部,踏在足跟下,2~3日症减,不超5日疼痛消失。如有复发,反复使用仍有效。其机制与芒硝的软坚作用有关。药直接作用于患处,软坚止痛。(《黄河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