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 吐
一、概说
呕吐为胃的内容物逆流于口腔的一种动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个专门管理这种动作的机构,叫作呕吐中枢,位于大脑下面、脊髓上面叫作延髓的地方。从很多方面来的神经,都和呕吐中枢能够发生关系,所以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呕吐。例如伤食之后,消化不良,食物在胃中发酵腐败,因而刺激胃黏膜神经,再由神经传达到呕吐中枢,于是就可发生呕吐。同理,吃了毒药或催吐药,也可以引起呕吐。此外如细菌毒素的刺激、胃的幽门阻塞或肠的某一段阻塞、妇女妊娠、晕船、晕车、手指搔探咽喉、甚至眼见脏物、鼻闻臭气等原因,都可以影响呕吐中枢而产生欲吐的感觉或直接发生呕吐。不过因为病原的不同,患者体质的不同,呕吐也有轻、重的差异,如果轻度呕吐以后,人体能够保持正常,那么这样的呕吐就是一种反射救济作用,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剧烈的呕吐或长期的呕吐,那就会扰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剧烈的呕吐,食物不易入口,这首先就造成人体的营养障碍,何况长期呕吐更可以造成失水或碱中毒等危险的病变,以致影响生命。所以对于这种人体不能持久负担的生理扰乱现象,就必须予以纠正。我国古代的医家已经从临床上认识到呕吐不止的危害性,因而对于这样的症状非常重视。例如《内经》指出由于冷或热的刺激,都可使肠胃受到扰乱而发生呕吐,《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火郁之发,民病呕逆。”这就是说病因有寒、热的不同,在治疗上也就应当分别使用“寒者热之”或“热者寒之”等方法以调节其生理功能而制止呕吐。《金匮要略》对于呕吐的证治就更加有所发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患者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根据这些条文,可见张仲景对于呕吐的分析比《内经》更为明确,他认为痰饮停滞、脾胃虚弱或伤食等原因都可以引起呕吐,指出治疗呕吐应当以和痰、健胃、消食等方法为主。宋代严用和又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呕吐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济生方》上说:“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然此特论饮食过伤,风、凉、冷、湿之所由致者。又如忧思伤感,胃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临病宜审之。”严氏认为不仅是气候的不良或饮食不节,痰饮停滞等也可以引起呕吐。这种看法当然比前人更为全面,因为他所说的忧思伤感,可能是指的现代所谓的神经性胃病,《金匮要略》上所说的“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正是属于神经性胃病的上冲症状。严氏认为这是由于忧思伤感所致,是极为合理的。至于胃受邪热,也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意思,这样的呕吐是属于急性的、热性的,现代医学称为“急性胃炎”,其原因多由细菌毒素的刺激所引起。严氏所谓的“邪热”,正是指此而言。还有严氏所说的瘀血停蓄,也与现代医学上的胃溃疡极为符合,因为胃的幽门附近发生溃疡,食物可以刺激溃疡面,致使幽门发生收缩,食物不易通过,因而常有呕吐的现象。并且这种病的患者往往吐出黑血,所以严氏称为瘀血停蓄。
总括说来,严氏的这一些认识,在病名上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名称,但实际上确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医能够治好神经性胃病、胃炎、胃溃疡等,也是因古代有严用和这样的医家,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观察和分析疾病,并加以整理、总结,这就使后人能够按照这些概念去掌握病情,确定治法,因而也才能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随证治疗
1.寒证呕吐之治法
寒证呕吐,多见于老年及体力素弱之患者,或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或其他疾病汗下过多以致影响消化功能等。其症体倦恶寒,四肢厥冷,食欲不振,胸腹痞闷,头痛眩晕,或吐清水,或吐涎沫,小便清白,脉象多细、小、微、弱。治疗寒证呕吐,应以驱寒健胃为主。因于外感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内伤生冷者可用草果藿香汤;素有痰饮者可用吴茱萸汤、半夏干姜汤;呕吐不止、胃痛腹痛,阳气欲绝者,用四逆汤、丁香治中汤(处方附后)。
藿香正气散
处方:藿香三钱,大腹皮三钱,白芷三钱,茯苓二钱,紫苏三钱,陈皮三钱,白术三钱,厚朴三钱,苦桔梗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主治:风冷客胃,头痛呕吐,恶寒,发热,胸闷,腹胀,食欲不振,脉浮无力。
草果藿香汤
处方:草果仁一钱,藿香三钱,厚朴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主治:呕吐清水,胸腹痞闷,胃腹胀痛,食入即吐,脉象沉缓。
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一钱,人参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涎沫,胸满,烦躁。
半夏干姜汤
处方:半夏三钱,干姜三钱。
水煎服。
主治:呕吐涎沫,食欲不振。
四逆汤
处方:附子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二钱。
水煎服
主治:呕吐发厥,小便自利,身有微热,脉搏微弱。
丁香治中汤
处方:丁香二钱,附子二钱,青皮二钱,陈皮二钱,白术二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炮姜五分,生姜三片。
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胃、腹作痛,四肢逆冷,脉搏微弱。
2.热证呕吐之治法
热证呕吐,多见于体力状盛之患者。急性发作者多因于伤食,慢性则多由情志怫郁所致。其症喜冷恶热,烦渴思饮,呕出物或酸或苦,小便黄赤,大便每多秘结,胸膈痛处拒按,脉搏弦数有力。治疗热证呕吐,应以泻肝和胃为主。因于饮食中用楂曲平胃散加黄连竹茹方,素有热痰者用温胆汤加栀子黄连汤,口苦呕酸、两胁胀痛、自觉心中烦躁者用左金丸和金铃子散。口渴、大汗、心中烦热者用芦根竹茹汤,大便秘结者,用大黄甘草汤(处方附后)。
楂曲平胃散加黄连竹茹汤
处方:焦楂三钱,神曲三钱,苍术三钱,陈皮三钱,厚朴三钱,甘草一钱,黄连一钱,竹茹二钱。
水煎服。
主治:伤食呕吐,胸膈胀闷,食欲不振,脉搏有力。
温胆汤加栀子黄连汤
处方:茯苓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甘草一钱,枳实二钱,竹茹二钱,栀子三钱,黄连一钱。
水煎服。
主治:呕吐发烦,胸痞痰多,脉象滑利。
左金丸和金铃子散方
处方:黄连三钱,吴茱萸五分,金铃子三钱,延胡索三钱。
水煎服。
主治:口苦呕酸,两胁胀痛,心中烦躁,脉象弦数。
芦根竹茹汤
处方:鲜芦根八钱,竹茹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一钱,甘草一钱。
水煎服。
主治:呕吐烦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有力。
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四钱,甘草一钱。
水煎服。
主治:食已即吐,大便不通,腹部胀痛,脉象沉实。
3.干呕与哕逆之治法
干呕为发呕时有声无物的一种现象。哕逆即是呃逆,为横膈膜痉挛所致。古代医家认为二者同属胃气上逆所产生的有声无物的现象,故对干呕与哕逆的处理多采用同样的方法。《金匮要略》上所载的橘皮汤和橘皮竹茹汤,就是治疗干呕与哕逆最常用的方剂。这两个方剂,都是以橘皮为主药,对于神经性胃痛的胃气上逆最为有效。橘皮汤尤为常用,因为方中的橘皮、生姜二味皆为止呕的要药。惟橘皮竹茹汤则必须应用于体力素虚而有所谓虚烦现象的患者方为适合(处方附后)。
橘皮汤
处方:橘皮三钱,生姜三片。
水煎服。
主治:干呕,哕逆,手足发冷,胸膈痞闷。
橘皮竹茹汤
处方:橘皮三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生姜三片,甘草一钱,人参一钱。
水煎服。
主治:干呕,哕逆,胸闷不食,虚烦不安。
4.呕吐黑血之治法
呕吐黑血,多见于消化性溃疡之患者。在临床上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历,胸部与背部是否经常刺痛,尤须注意其吐出物(或泄下物)是否为暗褐色,方能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治疗呕吐黑血的方法,以止血、行瘀、镇痛、健胃为原则。例如芍药甘草加当归干姜汤,就是比较典型而有效的方剂(处方附后)。
芍药甘草加当归干姜汤
处方:白芍四钱,炙甘草二钱,当归三钱,炮姜二钱。
主治:经常胃痛,呕吐黑血,脉沉细。
复习题
痢疾复习题
1.诊治痢疾,如何辨别表、里、寒、热、虚、实?
2.痢疾与泄泻应如何鉴别?
疟疾复习题
1.疟疾在症状上有何特征?
2.试举出两种对疟疾有特效的中药并分别讨论其在处方中的用法。
痨瘵复习题
1.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对痨瘵的病原学说有何发展?
2.试述痨瘵的主要症状。
3.对于痨瘵的咳嗽应当使用哪些药物去治疗?
中风复习题
1.元代王安道为什么要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
2.诊治中风如何辨别闭证与脱证?
3.中风有些什么前驱征兆?发现这些征兆时应如何预防?
4.试分别讨论天麻丸和地黄饮子二方的功效。
痉病复习题
1.刚痉和柔痉主要有一些什么症状?
2.破伤风发痉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4.虚痉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应如何治疗?
黄疸复习题
1.何谓黄疸?中医文献上所说的黄疸病因有哪些?
2.诊治黄疸,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3.阳黄应如何治疗?最常用的是哪些药物?
4.阴黄应如何治疗?最常用的是哪些药物?
水肿复习题
1.略述发生水肿的机理。
2.水肿实证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3.水肿虚证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鼓胀复习题
1.何谓单腹胀?这类病的预后如何?
2.气胀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3.腹水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呕吐复习题
1.剧烈的呕吐对入体有何损害?
2.寒证呕吐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
3.热证呕吐有些什么症状?应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