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直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栀子豉汤类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属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10克,香豉10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饮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发黄(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属栀子豉汤。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10克,香豉10克,甘草10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10克,香豉10克,生姜25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枳实栀子汤方:

栀子10克,枳实21克,香豉25克。

若有宿食者,加大黄5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10克,干姜15克。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豉汤类方证之病理,概而言之,为胃热肠寒。其病位在胃肠。

阳明病篇自白虎汤至三物黄芩汤等方证之病理均为肺胃热、胃肠皆热,栀子豉汤类方证则为胃热肠寒。

因其胃热,故善消食而有饥饿感;因其肠寒,肠蠕动无力,故食入之物难以消化且常阻于肠中,难以排出,故又有不喜食且有欲吐而不能之感。此俗称“口饥而腹不饥”,故条文中有“饥不能食、饥而虚满不能食”等语。胃肠之蠕动本是同步,即所谓之“胃气以下为顺”,今胃肠蠕动失调,胃中必嘈杂难受,即条文所谓“心中懊 ”也。肠中寒气上逼而下壅,故恶心而兼见腹满。胃肠不和则卧不安,故其人可见卧起不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等症。胃热则收缩加剧,而胃酸分泌增多,肠有积则胃酸不得入,反流至食管部,其人可见烧心、吐酸、胸后骨疼痛等症,其剧者可挤压肺部而引起咳喘。胃热则血因之热,故其人多汗出。若不得汗出,兼见小便不利,则血瘀而见黄疸(详见后文黄疸条)。

因其病机为肠寒在先,故条文明言“旧有微溏者,不可用之”。盖旧有微溏者,胃肠皆寒,又服苦寒败胃之药,脾胃中阳败坏,则病入少阴而难治也。

栀子豉汤类方之药理如下。

其用栀子者,以栀子味苦性寒,能清三焦之热,能清心火、胆火,使邪热下泄,从小便而出;又善消胃肠中热气,能抑制胃之功能,使其达于平态。其用香豉者,以其顾护胃气,又能松透肠胃,使肠积下排。栀子、香豉合用,外能透肌表浮游之热,内能清胃脘郁积之火。肠既松透,上越则吐,使肠空而止欲吐不能之感,下排亦可使肠空,终达于平态,故诸症得愈。以二者能泻火除表热,故临床又用于皮肤痒疹。热不甚者可单用豆豉。

其加甘草治少气者,盖人体内津液不足,难以滋养神经,则人疲乏无力、气微言惰,故谓之少气。故加用甘草安肠养津,使肠空后神经得以滋养,故精神自然壮旺也。

其加生姜治呕者,以生姜能温胃止呕,且能顾护胃气,不因栀子之苦寒而伤胃也。

其加厚朴、枳壳治腹满者,则为肠积太多而便难下,故腹满。厚朴为肠药,能宽肠壁而透矢气;枳壳能增强胃之排空能力,故能下气逐便消胀。因有厚朴、枳实除肠积,故无须用香豉也。

其治大病瘥后劳复者,盖其人大病后身体素虚、胃肠功能差,食而难化,每因过劳而复发。其人多胃虚热而肠胀满也,故增枳实以助胃之排空。若肠内有宿食不化者,则加大黄以助其出,此即合承气汤法也。

其与干姜配伍而用者,盖用丸药下之乃寒凉败胃之举,故配干姜以温其里。余临床每用栀子干姜汤加枳壳以治寒热夹杂之胃痛。

栀子一药,生用善于解热、散瘀血,焦用善于止血,为呕血之特效药也。是以栀子豉汤类方又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子宫出血、衄血、呕血等。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袁某,男,24岁。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当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出而瘥。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摈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见其神色急躁,面容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心神之候,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克,淡豆豉9克。先煎栀子,后纳豆豉。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

二、孔某,女,36岁,职工。1972年冬,太原市河西区某职工孔某久闻刘老是我国治疗胃病专家,病人因常年胃脘疼痛,久治不愈,时轻时重,遂慕名来诊。刘老诊病,脉现聚关,刘老令开具一帖栀子豉汤,栀子5钱,香豆豉1两,两味药,令病人如法煎服。3天后,病人就诊,说胃脘部完全不疼了!并诉当天下午服药后,不稍10分钟,疼痛即止,胃中作响,肠中嘟噜有声,响罢,舒服至极,当晚就饱餐一顿,夜晚一觉到天亮,是10余年来未曾有过的事情。后将两剂服完,遂来就诊,问是否还继续再服。刘老诊脉,见聚关较前明显改善,令其继服1周,病者后未来复诊。刘老说,此例乃《伤寒论》第73条“心中结痛,胃脘痞满者,栀子豉汤主之”。(《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三、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病不减反增,大便秘硬,胸中满闷不舒,懊 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病系宿食为患,初只需消导之品或可获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 、欲吐两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9克,生姜15克,香豉15克。分温作两服,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伤寒汇要分析》)

四、单某,女,29岁,1994年1月10日初诊。素来性急善怒,稍不遂心,则抑郁满怀。产后坐月期间因琐事与家人生气,遂感心胸满闷,腹部胀满,以手按其腹部,咕咕作响,得矢气后则稍舒。病延3月,胸腹满闷不除,近日更增心烦不宁,睡眠欠佳,噫气频作,不欲饮食。曾服中药20余剂不效。视其舌红,苔白腻,脉来稍沉。此气郁化火,扰于胸膈,迫于脘腹所致。治宜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方选栀子厚朴汤:栀子12克,枳实12克,厚朴10克。服5剂,胸腹满闷大减,自诉以手按腹,已无咕咕作响之声,心情转佳,噫气消失。又称大便偏干,乃于上方加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又服3剂,胸腹宽,烦满除,胃开能纳,睡眠安然。又予丹栀逍遥散2剂,调理而安。(《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五、程杏轩治曹近轩感后食复。夏月患感证,自用白虎汤治愈后,因饮食不节,病得发热,腹胀,服消导药不效,再服白虎汤亦不效,热盛口渴,舌黄便秘。程曰:此食复也。投枳实栀豉汤加大黄,一剂知,二剂已。仲景祖方,用之对证,无不桴鼓相应。(《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六、村民金五郎之妻,年25岁。子宫出血持续数日,周身倦怠,心烦微热,服诸药无效。与栀子豉汤2帖,出血减半,更与数帖而痊愈。(松川世德《腹证奇览》)

七、月洞老妃,年70余。鼻衄,滴答流血,服各种止血药无效。余从其神态观之,实为虚烦(身衰但又神经兴奋)之状。选作栀子豉汤与之,立即奏效。(松川世德《腹证奇览》)

八、先师活用古方,常能出奇制胜。抗战初期,重庆山洞地区麻疹流行。冬末诊一男孩,二岁许。病儿初时疹出身热不甚,不恶寒,微烦咳,纳呆神倦,大便二日未下,脉细而数。及至麻疹出齐后,忽昏愦喘促,病热危笃。先师脉症合参后谓,此可按《伤寒论》“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书云:枳实小者(炮,小碎)1枚,山栀子、香豆豉各二钱,加米泔水煎药。仅服一剂即神清,再剂而喘定,三服则余热悉去,病告痊愈。先师谓:劳复多指成人大病之后,复因风寒外袭,多言多怒,形劳房劳,梳洗沐浴,饮食不节等,皆可致之;在幼儿可考虑风寒侵袭,饮食损伤,正衰不胜余热。以该幼儿论,麻疹齐后,病当向愈,然元气受损,气血未复,余热未尽,正不胜邪,重复发热,死灰复燃。故此,有昏愦喘促,病势危急之象。此乃虚热邪火,从内发也。其子又问先师:“习俗用枳实,皆以钱计量,而此独以枚计,何也?”师答曰:“凡物用枚者,取其气之全也,气全则力足矣,今用气全之物,而力可倍,结可开矣。”(《名老中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