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的研究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艾叶的生药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艾叶的应用、药理及药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艾叶的生药学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将艾叶的植物形态、来源、生药鉴定、质量评价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艾叶的品种基原与植物形态

1.艾叶的正品 对于艾叶的正品基原,近代早期曾将其确定为北艾Artemisia vulgaris L.及其变种Artemisia vulgaris L.var.indica Maxim.,故在50年代之前出版的专著中多将该品种作为艾叶的正品来源,如《国药提要》、《中国药学大辞典》等。据日本人石户谷勉著《中国北部之药草》介绍,艾叶为汉药中最大量交易者,据勃烈特秀那特之报告,此物之原植物为A.vulgaris var.indica(《勃氏中国植物志》第三卷147页),日本之本草学者亦将Artemisia vulgaris L.诸品种作为药艾(《岩崎正本草图谱》第十卷)。日本人伊藤舜民的《泰西本草名疏》也较早地将北艾列为中药艾叶的基原,Staut将北艾与印度蒿(即今日之五月艾)A.indica Willd并列为艾叶的来源。

由此可见,将中国的艾叶基原确定为Artemisia vulgris L.的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传统广泛应用的艾叶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所确定的A.vulgris L.是欧洲种,原产于欧洲,是前苏联和欧美艾叶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仅于新疆等少数地区有分布,故A.vulgris L.不可能是传统的艾叶。后来对艾叶正品基原进行了重新确定,《中国药典》(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艾叶(Folium Artemisiae Argyi)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此品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应用的艾叶相符。

湖北蕲春县栽培的蕲艾为艾的栽培变种,林有润将其学名定为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cv.qiai,亦应视为艾叶之正品。《中国植物志》已收载蕲艾,并指出:家、野艾的形态、气味和物理性质有本质的区别,故将蕲艾定为栽培变种。我国著名的道地药材研究专家胡世林研究员曾查看多处标本馆(室)的蜡叶标本及在山野考察,认为艾叶野生者,特别是生于干旱贫脊土壤者,植株矮小,叶片分裂多且深,宽1.5~2cm,而栽培品叶片宽大(多在2cm以上)、肥厚、纤维性小,能制成优质艾卷,用于艾灸热穿透力强。因此,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增加蕲艾A.argyi Levl.et Vant.cv.qiai(包括各地栽培品),以保证药用、灸用、保健用艾叶的质量。并针对《中国植物志》中蕲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cv.qiai Y.R.Lin in Guihaia(1):25,1983,sine diagn lat.,未见拉丁记载,专指湖北蕲春所产的情况,建议应包括所有栽培变种(如安国祁艾),并附拉丁特征集要:

Haec cultivarietas oriunda ex A.argyi Levl.et Vant.var.argyi.aqua differt laminis foliolum ckssilabia 2~5cm diam.

湖北(Hubei):蕲春(Qichun),cult in field,June4,1990,Mei Quanxi,900612(CMMI);河北(Hebei):安国(Anguo),cult in field,June 20,1992,Hu shilin 920607(CMMI)。

中药艾叶的原植物主要与菊科蒿属艾蒿亚属艾组叶的宽裂片种类有关。为了实地调查我国现行所用艾叶的主流品种,“常用中药材品种进行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协作组”通过对全国28个省市(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新疆以及大连市、沈阳市、北京市、武汉市、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西安市)的广泛调查,取得了54份商品,采集标本80余份,并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华南植物所、昆明植物所、西北植物所、成都生物所核对标本,基本上查清了艾的原植物。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所用艾叶原植物均来源于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或蕲艾A.argyi cv.qiai。另外有艾的三个变种:朝鲜艾A.argyi var.gracilis Pamp.、无齿艾A.argyi var.eximia Kitam(在山东、内蒙古有用)、天山艾A.argyi var.aletaica S.H.Lin ined(在新疆局部地区使用,或偶尔发现混于艾叶中)。由此可见,现在全国各地市场所用艾叶基本上都是A.argyi Levl.et Vant.或A.argyi Levl.et Vant.cv.qiai。艾叶的正品基原当是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或蕲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cv.qiai

2.艾的植物形态 艾为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纤细,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全株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高80~150(~250)cm,茎直立,有纵沟槽,分枝(少,短)或不分枝。叶互生,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下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有长柄,花期凋萎,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茎中部以上叶片卵形或近菱形,长6~9cm,宽4~8cm,羽状深裂,侧裂1~2对,顶裂常又3裂,裂片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叶片基部楔形,上面绿色,有稀疏的蛛丝状毛和腺点,有短柄,茎上部叶片渐小,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浅裂或不裂,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总状,长3mm,直径2~3mm,无柄;总苞卵形,密被绒毛,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花红色,全为管状花,外围花雌性,不育,位于中央的花能育,花冠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基部2裂,尖锐,子房下位,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长圆形,长约1mm,无毛。花期7~9月,果熟期11~12月。

林有润等将湖北蕲州所产蕲艾确定为A.argyi的栽培变种,其拉丁学名为A.argyi Levl.et Vant.cv.qiai,其植物形态与A.argyi相似,不同之处为蕲艾植株高大,可达1.8~2.5m,叶大,被密长、厚的毛,香气浓郁,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可达7~8cm,宽1.5cm,叶揉之成棉絮状。

现将《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和《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中的艾叶以及蕲艾植物形态图附后(见图2-9、图2-10、图2-11、图2-12),以供参考。

艾叶的生境分布:普遍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山坡等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3.艾叶的代用品及混用品 同属植物艾蒿A.vulgaris L.、野艾蒿(小叶艾)A.lavandulaefolia DC.、魁蒿(黄花艾)A.princeps Pamp.的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等同艾叶入药,且药用历史颇久,故不少专著均把此三个品种列为艾叶的代用品,现将其植物形态特征介绍如下。

艾蒿A.vulgaris L.,亦称北艾、野艾、细叶艾。多年生草本,根茎稍大。茎高45~100cm,有纵棱,紫褐色,分枝斜向上,茎、枝微有毛,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深绿色无毛,无腺点,下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头状花序钟状圆形,淡褐色,花后稍下垂,排列成窄长的总状花丛,秋季(9~10月)开花,瘦果小,倒卵形。此品种分布于陕西、甘肃(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地,在山西、陕西、河北、江西、甘肃、湖北等地区使用。

img

图2-9 《中药志》艾(Artemisia argyi)植物形态图

1~3.植株 4.头状花序 5.两性花 6.雌花 7.果实

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亦称为小叶艾、野艾。多年生草本,有时为半灌木状,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营养枝细而短。茎直立,成小丛,少单枝,具纵棱,高达2m,分枝斜向上,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茎上部有斜升的花序枝;叶纸质,上面绿色,密集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下部叶有长柄,基生叶、下部叶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花期凋谢,中部叶有假托叶,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深裂,裂片条形或狭条状披针形,边缘常微反卷,上部叶渐小,全裂,条形,全缘;头状花序极多,有短梗及细长苞叶;总苞矩圆形,花淡褐色;果实椭圆形,长约1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此种在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北、福建、河南等省区及东北使用。

img

图2-10 《全国中草药汇编》艾植物形态图

魁蒿A.princeps Pamp.,亦称为黄花蒿、五月艾。多年生草本,主根发达,根状茎直立或斜上升,偶有营养枝。茎少数,成丛或单生,直立,高达1.5m,紫褐色或褐色,纵棱明显,茎被蛛丝状薄毛,下部常脱毛,中部以上多开展或为斜升的分枝。叶深绿色,叶上表面无白色腺点,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绒毛,下部叶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2枚,裂片矩圆形,再次羽状浅裂,顶端急尖,边缘有疏齿或无齿,花期凋谢,上部叶小,有3裂片或不裂,基部常有抱茎的假托叶;头状花序在茎及枝端密集成复总状,有披针形至条形苞片,花黄色或紫色;果实黄褐色,椭圆形,长约1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北部、东部、西部及西南部,在这些地区有应用。

img

图2-11 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

1.中部茎叶 2.花枝 3.花状花序 4.雌花 5.两性花

此外,还有不少菊科蒿属植物混作艾叶药用,据我国蒿属植物分类专家林有润研究员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二册介绍,全国有17种蒿属植物在各地作艾叶使用。

img

图2-12 蕲艾植物形态图

1~3 蕲艾A.argyi Levl.et Vant.cv.qiai
1.茎上部枝条一部分 2.茎中部叶
3.叶一部分(示白色腺点) 4.艾蒿Artemisiaargyi枝一部分

林有润研究员在“第六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上曾发表“中国蒿属本草药的分类及其药性与用途”一文,文中介绍作艾叶药用的蒿属植物多达20多种。《中药志》也介绍了20余种艾叶混用品。可见在我国作艾叶药用的植物品种是十分混乱的。各地作艾叶药用的蒿属植物主要有以下品种。

(1)朝鲜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var.gracilis Pamp. 茎中部叶片宽卵形,第一回羽状深裂,近羽状全裂,中裂片又多3裂,分布区同原种,内蒙古和山东省作艾叶用。

(2)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Maxim.)Komar. 基生叶、下部叶不分裂,茎中部叶卵状或倒卵状矩圆形,长6~13cm,宽4~7cm,羽状浅裂或深裂,有疏或密锯齿,基部极狭成楔形的短柄,有或无抱茎的假托叶。产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部分产地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3)天山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var.altaica S.L.Hu ined. 形态与原种相似,不同点是:花序下叶羽状深裂,裂片1~2(3)对;头状花序4~7个集成球状,生于叶腋。分布于新疆,在新疆局部地区作艾叶使用。

(4)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Fisch.ex Bess.)Nakai 茎中部叶卵形、近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0cm,宽4~6cm,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状全裂,侧裂片通常2~3对,再次羽状全裂,稀深裂,顶裂片又常3裂,裂片披针形至条形,渐尖,下部渐狭成短柄,或发育成3~4对渐短的条状披针形的侧裂片及假托叶,边缘不反卷,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白色短绒毛。广布于我国北部、东北及东部各省区。内蒙古等地作艾叶入药。

(5)红足蒿Artemisia rubripes Nakai 茎中部叶卵形、长卵形或宽卵形,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再次羽状深裂或全裂,每侧具2~3枚小裂片或为浅裂齿,长7~15cm,宽4~10cm,先端锐尖,常稍反卷,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基部有条状假托叶。产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北部)和福建(北部)等地。部分产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6)歧茎蒿Artemisia igniaria Maxim. 半灌木状草本。茎中部叶卵形,长8~11cm,宽5~7cm,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圆形,裂片再(2~)3(~4)次深裂或浅裂或边缘为数枚粗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短绒毛。分布于华北、东北。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7)蒌蒿(水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 茎中部叶羽状深裂,长10~18cm,宽约为长的1/2,侧裂片2对或1对,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渐尖,叶缘具疏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薄绒毛,基部渐狭成楔形短柄,无假托叶,上部叶3裂、2裂或条形而全缘。除福建、台湾、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不产外,其他省区均产,本品在产地部分地区混充艾叶入药。

(8)灰苞蒿Artemisia roxburghiana Bess. 茎中部叶长6~12cm,宽3~7cm,二回羽状深裂,侧裂片2~3对,又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披针形,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灰色绒毛,基部有抱茎的假托叶。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少数地区以其叶充艾叶入药。

(9)辽东蒿Artemisia verbenacea(Komar.)Kitag. 叶较蒙古蒿小而细裂,下面被白色密绒毛。产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部)。少数地区以其叶混作艾叶入药。

(10)阴地蒿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 茎中部叶近卵形,长12~18cm,宽7~12cm,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羽状浅裂,顶裂片又3深裂,各裂片有齿或近全缘,顶端尖或渐尖,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薄绒毛,基部有短柄或长柄及假托叶。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等地。其叶在部分产区被当作艾叶入药。

(11)柳叶蒿Artemisia integrifolia L. 中部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羽状浅裂或深裂;基部渐狭,无明显的柄,有狭小抱茎的假托叶,上面无毛;下面除叶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分布于东北部、北部。东北部分地区以其叶混充艾叶入药。

(12)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A.vulgaris L.var.indica(Willd.)Maxim.] 多年生草本,有时成半灌木状,全株有香气。茎具棱,多分枝;茎、枝、叶上面及总苞片初时被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背面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茎中部叶卵形或椭圆形,长5~8cm,宽3~5cm,一回或二回羽状深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形,不再分裂或有1~2枚浅裂齿,几无叶柄;茎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广东、贵州称大艾,广东花县称五月艾。除西北干旱与高寒地区不产外,其他省区都产。广东、贵州、河北、陕西等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13)白叶蒿Artemisia leucophylla(Turcz.ex Bess.)C.B.Clarke. 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垂直或斜向上,常有营养枝。茎少数,常成丛,或单生,有纵棱;上半部分枝,向上斜展;茎、枝微被蛛丝状柔毛。叶薄纸质或纸质,上面暗绿色或灰绿色,被密或疏的蛛丝状绒毛,并有稀疏白色腺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中部与上部叶羽状全裂,每侧具裂片2~3(~4)枚,裂片线状披针形、线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苞片叶3~5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叶线状披针形或线形。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至西藏东部)各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14)南艾蒿(南野艾)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短,常具匍匐茎,并有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具纵棱,中上部分枝,斜向上贴向茎部;茎、枝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上面浓绿色,近无毛,被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干后常成黑色,背面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绵毛;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稀线形,先端锐尖,不分裂或偶有数枚浅裂齿,边反卷,叶柄短或近无柄;上部叶5~3全裂或深裂;苞片叶不分裂,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除西北、华北不产外,全国均产。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15)湘赣艾Artemisia gilvescens Miq. 多年生草本。主根细,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短,直立或稍匍地。茎单生,稀少数,有纵棱;上半部分枝,上展,茎、枝密被灰褐色或灰棕褐色绵毛。叶厚纸质,上面绿色,密被白色腺点,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或近无毛,背面密被蛛丝状绵毛;中部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通常3深裂,稀5裂,中央裂片椭圆形,先端尖,两侧裂片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全缘或有1~2枚粗锯齿或浅裂齿,叶基部楔形,渐狭,无假托叶;上部叶椭圆形,不分裂,先端钝尖,边缘稍反卷。产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16)暗绿蒿Artemisia atrovirens Hand.-Mazz. 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显,侧根少数;根状茎细,直径3~6mm,直立或倾斜。茎少数,成丛或单生,有细纵棱,紫褐色或暗褐色,初时被短柔毛与短腺毛,后柔毛渐脱落,分枝多。叶纸质或厚纸质,面深绿色,初时有丝状短柔毛、短腺毛与白色腺点,后柔毛渐脱落,背面初时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绵毛与腺毛,后绵毛稀疏,腺毛宿存,脉上具腺毛;中部叶卵形或长卵形,一回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尖,并有短尖头,边缘具1~2枚浅裂齿,基部下延在叶轴或叶柄上成狭翅,基部无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深裂、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椭圆形,叶基部渐狭成柄状。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部分产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17)中南艾(中南蒿)Artemisia simulans Pamp. 多年生草本,主根略粗,侧根多枚;根状茎短,具营养枝。茎单一或少数,纵棱明显,分枝多,茎、枝、小枝疏被黏质短腺毛及柔毛,后柔毛渐脱落。叶纸质,上面疏被黏质腺毛或近无毛,背面被蛛丝状绒毛与疏腺毛;中部叶卵形或长卵形,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4枚,裂片线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具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3~5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叶片椭圆形、线形或长椭圆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称南艾,广西贵县以之作艾叶入药。

(18)秦岭蒿Artemisia qinlingensis Ling ex Y.R.Ling 多年生草本。主根不明显,地下茎横卧,常有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纵棱明显,初时被灰黄色或灰白色蛛丝状绵毛,后稍稀疏或渐脱落,分枝多,开展,密被蛛丝状绵毛。叶厚纸质或纸质,叶面深绿色或黄绿色,疏被蛛丝状绵毛与稀疏的白色腺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中部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或深裂,每侧有裂片4~6枚,裂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再次羽状深裂或浅裂,每侧具小裂片3~5枚或小裂片为缺齿状,先端钝尖或圆,中轴有狭翅,基部常有2对栉齿状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5~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叶为披针形,无柄,基部具小型假托叶。产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为秦岭山脉地区的特有种。其叶当地亦作艾叶入药,但数量较少。

此外,尚有江南艾(山地蒿)Artemisia montana Pamp.,矮蒿A.lancea Van.(A..feddei Levl.et Vant.),云南蒿A.yunnanensis J.F.Jeffrey ex Diels,小球花蒿A.moorcrofiiana Wall.ex DC.,东方蒿A.orientali-henduangensis Ling & L.Y.R.Ling,菴imgA.keiskeana Miq.,狭裂白蒿A.kanashiroi Kitam.,侧蒿A.deversa Diels等在少数地区作艾叶用。还有牡蒿类如牡蒿A.japonica Thunb.等,牛尾蒿类如牛尾蒿A.dubia Wall.ex Bess.等也在少数地区作为艾的代用品。但一般文献均将这些品种视作艾叶的混伪品,不宜作艾叶药用。蒋林等则认为,在不同地区作“艾”入药的除上述品种外,还有矮蒿、东方蒿等。

几种主要艾叶及其代用品、混淆品原植物检索表如下。

原植物检索表

img
img
img

二、艾叶的生药鉴定

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蕲艾(A.argyi cv.qiai)、朝鲜艾(A.argyi var.gracilis Pamp.)、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蒙古蒿(A.mongolica Fisch.ex Bess.)、魁蒿(A.princeps Pamp.)几种主要艾叶及其代用品、混淆品的生药学研究结果如下。

1.性状

(1)艾叶 干燥叶多皱缩,卷曲,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外形详见艾叶药材图(图2-13、图2-14)。

艾全草 一般为艾的地上部分,有时带花。茎圆柱形,有纵沟,表面黄绿色,密布白色绒毛,在老茎下方有明显的节,节上留有枯叶凋落后的互生叶痕,质坚韧,断面黄绿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叶的性状如艾叶性状。

img

图2-13 艾叶药材图 

img

图2-14 艾叶药材展开图

艾叶炭 为炭黑色细末,有时可见细条状叶脉,微有醋香气。

艾绒 为絮状,灰绿色,柔软。用手捻之似棉絮。

品质鉴别 艾叶以身干、色青、叶厚、质柔韧、洁净、有香气者为佳。如色灰黄,质次之。艾绒以身干、色米黄至金黄、绒细、体软、无硬梗者为佳。

(2)蕲艾 干燥叶生药性状与艾叶极相似,难以区别,微小区别是:叶片较艾叶大而厚,长2.5~11cm,宽1.5~8cm,上表面黄绿色,白色腺点多,下表面有厚绒毛层。叶柄长0.5~1cm,香气浓郁。仅栽培于长江中下游,尤指湖北地区。

(3)朝鲜艾 叶完整者长卵形,中部叶近羽状全裂,长3~8cm,宽1.5~8cm,中裂片又多3裂。有些嫩叶不裂,条状披针形,全缘。上表面绿棕色,密生白色柔毛,白色腺点极少,叶柄长0.5~1cm,基部有假托叶。

(4)野艾蒿 叶完整者呈卵形,2回羽状全裂,长3~7cm,宽2~7(11)cm。裂片条状披针形,有些嫩叶不裂,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顶端尖。上表面被短柔毛,密生白色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叶柄长0.5~1cm。

(5)蒙古蒿 完整叶片阔卵形,羽状深裂,长4~9cm,宽3~7cm,侧裂片多为2,再浅裂或不裂,中裂片常再3裂,侧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上表面黄绿色,有极稀柔毛,无白色腺点。叶柄长0.5~3(6)cm,基部有2~4对条状披针形侧裂或假托叶。

(6)魁蒿 完整叶片羽状深裂,长2~8cm,宽3~7cm,侧裂片常2对,裂片矩圆形,顶端急尖,叶边缘有疏齿或无。上表面黄绿色,具稀柔毛。叶柄长0.3~0.5cm,基部有假托叶。

2.显微特征

艾叶粉末特征 本品粉末绿褐色或灰绿色,腺毛表面观呈鞋底形,由4或6个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个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个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脱落。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棱晶长2~7μm,淀粉粒小,存在于叶肉细胞中(见图2-15)。

img

图2-15 艾叶粉末及解离组织图

1.表皮细胞及气孔(×260) 2.表皮细胞及腺毛(×260) 3.非腺毛(×195)
4.草酸钙簇晶(×260) 5.草酸钙棱晶(×260) 6.淀粉粒(×195)

组织构造

(1)艾

叶片表面 艾叶为两面叶,上下表面均被腺毛和非腺毛。下表皮非腺毛密布,其顶端细胞极长且扭曲,相互交织形成一绒毛层(观察下表皮已将其剥离)。非腺毛由多个细胞组成,柄细胞1~6个,多为3个,直径10~14~18μm,壁薄,时见细胞核,顶细胞展为两臂,呈“T”字形,或上曲呈“V”字形,两端细尖,中部直径8~10~11μm,长度悬殊,通常628~799~942μm或更长。柄细胞及顶细胞壁均可见棕黄色角质层。腺毛着生于表皮凹陷处,淡黄色,柄部单细胞,头部2~3对细胞,顶面观细胞呈对生并似鞋底形,直径20~23~28μm,长32~36~43μm。侧面观成对叠生,2或3层,角质层与细胞的距离甚大。表皮细胞长方形、椭圆形,垂周壁波状弯曲,近叶脉处表皮细胞沿叶脉伸长,壁平直。上表皮细胞长径34~55~84μm,下表皮细胞长径17~32~57μm。栅表比5.5。上表皮腺毛密度30.5个/mm2。气孔长圆形,仅在叶下表皮,密度282~344~435个/mm2,气孔为不定式,直径20~24~28μm,长24~31~40μm(图2-16A~E)。

横切面叶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排列整齐紧密,角质层薄,外有大量腺毛和非腺毛。异面叶,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各占一半,栅栏组织细胞1列,不通过主脉,局部有细胞间隙。叶脉明显向下表面突出,上、下两侧表皮内侧厚角细胞2~3列,维管束外韧型。叶柄维管束5~9个,中间的最大,半月形;侧脉维管束圆形或扇形。维管束外上下两侧均有纤维群,侧脉纤维群渐小。叶脉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簇晶和棱晶,草酸钙簇晶直径6~9~12μm,棱晶长2~7μm。叶脉薄壁细胞常有淡黄色物。木薄壁细胞常含棕色物。叶柄横切面略成“D”字形(图2-16F~K)。

(2)蕲艾

叶片表面 上表皮少见“T”字形非腺毛,非腺毛柄细胞1~5个,直径10~12~17μm,顶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较小,壁薄,中部直径8~12~15μm;另一种较粗大,壁厚,中部可见细胞腔,直径17~21~27μm,二者长度无明显差异,长471~757~981μm或更长。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明显较艾叶多。腺毛直径20~24~32μm,长40~49~55μm。表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较深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长径42~64~97μm,下表皮细胞长径34~48~76μm。栅表比4.1。气孔近圆形或长圆形,密度179~223~282个/mm2。气孔直径20~27~32μm,长24~31~43μm(图2-17A、C、D)。

横切面 叶片上表皮非腺毛极少或无。草酸钙簇晶少,直径11~17μm,棱晶8~10μm,叶柄、主脉、侧脉均较艾叶粗大。表皮下厚角细胞3~4列,叶柄维管束5~9个,束外纤维群较厚,纤维多至9层,壁厚(图2-17B、E、F、G)。

(3)朝鲜艾

叶片表面 上表皮非腺毛极多。柄细胞1~3,直径9~11~13μm,顶细胞中部直径10~14~19μm,长短悬殊,长度314~867~1178μm或更长。上表皮腺毛较艾叶少,仅于近叶脉处可见,下表皮偶见腺毛。腺毛长36~41~43μm,直径24~27~32μm,表皮细胞长方形、椭圆形,垂周壁浅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长径34~49~67μm,下表皮细胞长径23~43~67μm。栅表比5。气孔长圆形或近圆形,上下表皮均可见,密度205~249~307个/mm2,气孔直径20~23~28μm,长20~28~32μm(图2-17H、I、K、L)。

横切面 叶片表皮角质层较厚,上下表皮腺毛、非腺毛极多。叶肉中栅栏组织排列不整齐,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叶脉薄壁细胞中仅见棱晶,长6~12μm,未见草酸钙簇晶。叶柄、主脉均较艾叶细小,叶柄近轴侧有两片延伸的翅,维管束3~5个,其外纤维群有纤维4~8层,纤维壁较薄,上、下两侧表皮下厚角细胞2~3列(图2-17J、M、N)。

(4)野艾蒿

叶片表面 非腺毛柄细胞1~3个,多为1个,直径10~14~19μm,淡黄色,内有大量油珠状小颗粒,顶细胞中部直径8~12~17μm,长471~625~769μm或更长。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下表皮尤多,腺毛直径16~21~28μm,长36~43~55μm。表皮细胞近方形、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浅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长径38~50~65μm;下表皮细胞长径34~46~57μm。栅表比5.4。气孔长圆形,上表皮近叶脉处亦偶见,下表皮气孔密度179~236~359个/mm2,气孔直径27~28~32μm,长32~36~40μm(图2-18A、B、D、E)。

img

图2-17 蕲艾、朝鲜艾

A~G.蕲艾 H~N.朝鲜艾 A、H.上表皮
Ⅰ.下表皮 B、J.叶片横切成详图 C、K.非腺毛
D、L.腺毛 E.簇晶 F、M.棱晶 G、N.叶柄横切面简图

横切面 角质层较厚。叶肉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细胞间隙小,草酸钙簇晶直径6~10μm,棱晶极小,仅2~4μm。叶柄近轴侧有叶片延伸的两翅。上、下两侧表皮下有厚角细胞2~3层。主脉维管束3个,中间一个大,两侧的较小,叶柄维管束3~5个,其外纤维群有纤维4~8层,纤维壁较薄(图2-18C、F~H)。

(5)蒙古蒿

叶片表面 上表面非腺毛稀少,柄细胞2~3个,偶见5个,直径11~17~30μm,顶细胞中部直径6~9~11μm,长度541~1222~1580μm或更长。仅下表皮有腺毛,直径4~6~10μm,长8~11~17μm。上表皮近叶脉处有较多单列性非腺毛,柄细胞5~10个,直径25~35~50μm。顶细胞细长,弯曲呈鞭状,常断落。表皮细胞细长,上表皮垂周壁浅波状弯曲或稍平直,细胞长径57~86~110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较深波状弯曲,细胞长径22~67~102μm。栅表比6.2。气孔长圆形,下表皮气孔密度为51~97~197个/mm2,明显较艾叶少。上表皮近叶脉处亦偶见气孔,气孔直径15~20~23μm,长25~29~34μm(图2-18Ⅰ、J、K、M、N、O)。

横切面 叶片上表皮角质层较厚,无腺毛,非腺毛亦很少。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仅见棱晶,长2~6μm,无草酸钙簇晶。叶柄近圆形,近轴侧有叶片延伸的两小翅,叶柄、主脉、侧脉上下两侧表皮下有厚角细胞1~2层。叶柄维管束1~3个,纤维多至10层,壁较薄(图2-18L、P、Q)。

(6)魁蒿

叶片表面 非腺毛柄细胞1~3个,细胞内常有颗粒状内含物,直径10~13~15μm,顶细胞中部直径8~11~17μm,长度432~630~753μm或更长,两端较艾叶钝圆。上下表皮均有腺毛,腺毛直径16~20~24μm,长36~43~55μm。表皮细胞长方形或近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长径38~49~61μm,下表皮细胞长径23~48~61μm。栅表比4.2。气孔近圆形,密度205~235~307个/mm2,直径20~25~28μm,长20~28~3μm(图2-19A~D)。

img

图2-18 野艾蒿、蒙古蒿

A-H.野艾蒿 I-Q.蒙古蒿 A、I、J.上表皮 B、K.下表皮
D、M.非腺毛 C.叶片横切面详图(示表皮下厚角组织) L.叶片横切面详图
H、Q.叶柄横切面简图 N.单列非腺毛 E、O.腺毛 F.簇晶 G、P.棱晶

横切面 表皮角质层较厚,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间隙小。草酸钙簇晶直径6~10μm,棱晶很小,仅2~4μm。叶柄近轴侧有叶片延伸的两翅。上、下两侧表皮下有厚角细胞2~3层。主脉维管束3个,且大小相等,叶柄维管束7~11个,其外纤维群有纤维4~8层,纤维壁较厚(图2-19E~I)。

《中药志》、《药材学》、《中草药》、《内蒙古药学》等文献均对艾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描述,各文献所载艾叶横切面简图如图2-20所示。

艾的花粉粒显微特征 干花粉粒呈亚球形,直径约20μm,表面淡黄色,具明显的纵沟,吸湿则膨胀,直径增至29μm,沟部突出。

3.理化鉴别

(1)挥发油含量及理化常数 将蒸馏所得挥发油用乙醚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后,回收乙醚得挥发油。观察测量挥发油颜色、含量、折光率img、旋光度img,结果见表2-4。

表2-4 艾与野艾挥发油比较

img

(2)薄层层析 将艾叶油与1,8-桉油精分别点样于硅胶G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开,喷10%磷钼酸乙醇液,与对照品相应的斑点显蓝黑色。另有资料介绍,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乙醚萃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后,回收乙醚得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溶于1mL乙醚中,点于硅胶G-0.6%CMC板上,以氯仿为展开剂,展距14.5cm,用1%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结果见图2-21。

img

图2-19 魁蒿

A.上表皮 B.下表皮 C.非腺毛 D.腺毛 E.簇晶
F.叶片横切面详图 G.叶维管束横切面简图(a.叶柄 b.主脉 c.侧脉)
H、I.叶柄横切面详图(H.示皮下厚角组织 I.示维管束外纤维群)

有文献介绍,分别称取8个艾叶样品各2g,置50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乙酸乙酯30mL。浸泡24小时,取滤液在水浴上蒸发浓缩至2mL,供点样用。对照品溶液用自提的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2mg,溶于2mL氯仿中供点样用。薄层板用硅胶GF254,加入0.3%CMC-Na水溶液充分研匀后铺成,干燥后于105℃活化30分钟备用。将样品液及对照品液各2μL点于薄层板上,用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6∶4∶0.1)展开18cm,挥干溶剂后,在紫外灯下(365nm)观察荧光(见图2-22)。

img

图2-20 文献所载艾叶横切面简图

1.上表皮 2.鞋底形腺毛 3.栅栏组织 4.海绵组织 5.T形非腺毛
6.本质部 7.韧皮部 8.纤维束 9.草酸钙簇 10.厚角组织 11.下表皮
A.《中草药》 B.《内蒙古药学》 C.《中药志》 D.《药材学》

(3)薄层扫描 将上述经展开的薄层板置薄层扫描仪上,采用反射法双波长锯齿扫描,扫描参数λS400nm,λR700nm,扫描速度40mm/min,纸速20mm/min,狭缝1.25mm×1.25mm,灵敏度×2,积分×14,薄层扫描图谱见图2-23。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在商品药材中常有同属不同种植物的叶混入,在这些品种中除艾蒿A.vulgaris L.、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魁蒿A.princeps Pamp.有历史使用习惯外,一般品种均不宜作艾叶药用。为此,近年来不少医药研究工作者对不同品种来源艾叶进行了鉴定比较研究,为正确区分艾叶品种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img

图2-21 艾叶挥发油层析图

1.艾叶 2.野艾叶 S.桉油精

《中药志》介绍,在甘肃、天津、湖北、浙江、江西、云南等地的艾叶商品药材中除了主要应用正品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叶外,还混有少量的野艾A.vugaris L.var.indica Maxim.的叶片,该种在河北的承德、安国及山西、陕西等地应用较为普遍;此外在东北及陕西、河北等地还生产一种野艾蒿(小叶艾)A.lavandulaefolia DC.,其叶亦可作艾叶用。据过去文献记载及所得标本中,还有一种矮蒿A.feddei Levl.et Vant.,但在商品中几乎没有发现。

以上4种植物的检索表如下:

img
img
img

图2-22 艾叶类药材薄层色谱图

1.艾(河北安国) 2.艾(北京) 3.野艾(北京)
4.野艾(河南) 5.蕲艾 6.蒙古蒿 7.魁蒿 8.朝鲜艾
S: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
展开剂: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6∶4∶0.1)

《中药鉴定学》介绍,在部分地区常有下列与正品艾叶混用或直接作艾叶药用:艾蒿Artemisia vulgalis Linn、野艾A.indica Willd.(此为五月艾即A.vulgalis L.var.indica Maxim.),此二种极相似,分布甚广,在山西、陕西、江西、甘肃、湖北等地使用。野艾蒿(小叶艾)A.lavandulaefolia DC.在宁夏、内蒙古、福建、河南等省区及东北使用。以上4种植物的形态检索如下:

img

图2-23 不同品种和产地艾叶薄层扫描图谱

展开剂: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6∶4∶0.1)

img
img

鞠爱华等对内蒙古地区常作艾叶使用的5种植物叶进行了形态及组织学研究,并进行了显微数据的测量,找出了5种植物叶的主要区别点。这5种植物是艾A.argyi Levl.et Vant.、朝鲜艾A.argyi Levl.et Vant.var.gracilis Pamp.、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蒙古蒿A.mongolica Fisch.ex Bess.、红足蒿A.rubripes Nakai。以上5种植物叶的形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见表2-5。

表2-5 五种植物叶的性状比较

img

以上5种植物叶的表面组织特征比较、叶柄横切面组织特征比较及主脉组织比较如下(见图2-24、图2-25、图2-26)

以上5种植物叶显微结构特征区别点见表2-6。

表2-6 五种植物叶组织特征比较

img

续表

img

以上5种植物,因系同属不同种以及变种,所以具有许多共同点;但通过以上形态学及组织学综合研究比较,可以找出其主要鉴别特征,现将5种植物艾、朝鲜艾、野艾蒿、蒙古蒿、红足蒿组织特征鉴别点列表检索如下:

img
img
img

图2-24 5种艾叶表面组织特征比较图

A.叶上表皮(a.艾 b.朝鲜艾 c.野艾蒿 d.蒙古蒿 e.红足蒿)
B.叶下表皮(a1.艾 b1朝鲜艾 c1.野艾蒿 d1.蒙古蒿 e1.红足蒿)
1腺毛 2非腺毛基 3表皮细胞 4非腺毛柄 5气孔

img
img

图2-25 5种艾叶叶柄横切面组织特征比较简图

A.叶柄横切简图(×50)(a.艾 b.朝鲜艾 c.野艾蒿 d.蒙古蒿 e.红足蒿)
B.主脉横切简图(×55)(a1艾 b1朝鲜艾 c1野艾蒿 d1蒙古蒿 e1红足蒿)
C.侧脉横切简图(×120)(a2艾 b2朝鲜艾 c2野艾蒿 d2蒙古蒿 e2红足蒿)
1.上表皮 2.木质部 3.韧皮部 4.纤维部 5.下表皮 6.栅栏组织 7.厚角组织

img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介绍了艾、蕲艾与蒙古蒿、魁蒿、野艾蒿、朝鲜艾的性状鉴别和组织构造鉴别情况。现将其性状检索表和组织构造检索表列出如下。

生药性状与组织构造检索表

img
img

陈宗良等对艾叶(Artemisia argyiLevl.et Vant.)、野艾(A.dubia Wall.ex Bess.牛尾蒿)及细叶艾(即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进行了比较鉴别,在叶形上的区别:艾叶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深或浅羽状三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野艾叶展平后呈倒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或长倒卵形,细叶艾展平后呈卵形,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条形,边缘通常卷曲具长柄及假托叶;在横切面上,艾叶外角质层薄,栅栏细胞排列疏松,局部有细胞间隙,维管束外韧型,上下方均有厚壁组织,野艾叶与艾叶的区别是,外角质层较厚,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维管束上方无厚壁组织;下方有厚壁组织;细叶艾与艾叶的区别是:外角质层较厚,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三者的乙酸乙酯的提取液在400~200nm波长处(岛津UV-260)测定紫外光谱。结果艾叶在(250.0±1)nm、(295.0±1)nm处有吸收;野艾在(250.0±1)nm、(310.0±1)nm处有吸收;细叶艾在(250.0±1)nm、(300.0±1)nm处有吸收。

2005年6月1日新华报业网报道有人用豚草冒充艾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又名艾叶破布草、美洲艾,属于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具棱,多分枝,绿色或带暗紫色,被白毛,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三角形,1~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两面被白毛或表面无毛,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雄性头状花序有短梗,下垂,约50~60个在枝端排列成总状,长达10cm余;每一头状花序,直径2~3mm,有雄花10~15朵;花冠淡黄色,长2mm,花粉粒球形,表面有短刺;雌性头状花序无柄,着生于雄花序轴基部的数个叶腋内,单生或数个聚生,每个雌花序下有叶状苞片;总苞倒卵形或倒圆锥形,囊状,顶端有5~8尖齿,内只有1雌花,无花冠与冠毛,花柱2,丝状,伸出总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被在坚硬的总苞内。

宋平顺等对甘肃各地艾叶的原植物调查发现,有12种蒿属植物在不同地区作艾叶或混作艾叶药用,并对这12种植物进行了形态、组织学鉴定。这12种原植物为: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朝鲜艾A.argyi var.gracilis Pamp.、蒙古蒿A.mongolica(Fisch.ex Bess.)Nakai、白叶蒿A.leucophylla(Turcz.ex Bess.)C.B.Clarke.、辽东蒿 A.verbenacea(Komar)Kitag.、秦 岭 蒿A.qinlingensis Ling et Y.R.Ling、矮蒿 A.lancea Van.、白蒿A.kanashiroi kitam.、灰苞蒿A.roxburghiana Bess.、小球花蒿A.moorcrofiiana Wall.ex DC.、五月艾A.indica Willd.。

12种艾叶药材性状的主要区别点见表2-7。

表2-7 12种艾叶药材性状比较

img

续表

img

注:+++示众多 ++较多 +稀少 ±偶见 -未见

12种艾叶药材叶形比较见图2-27。

img

图2-27 12种药材叶形比较

A.艾 B.朝鲜艾 C.野艾蒿 D.蒙古蒿 E.辽东蒿
F.矮蒿 G.狭裂白蒿 H.白叶蒿 J.小球花蒿
K.灰苞蒿 L.秦岭蒿 M.五月艾

12种艾叶药材叶片横切面显微特征比较见表2-8。

表2-812种艾叶药材叶片横切面显微特征比较

img

续表

img

注:+++众多,++较多,+较少,±偶见,-未见。朝鲜艾、白叶蒿、灰苞蒿及五月艾中有时分泌腔不易见到。

12种艾叶药材表皮毛及气孔特征比较见表2-9。

表2-912种艾叶药材表皮毛及气孔特征比较

img

续表

img

注:+++众多 ++较多 +稀少 ±偶见 -未见;白叶蒿偶见平轴式气孔,且气孔分布较稠密。

12种艾叶药材“T”字毛、腺毛、气孔比较见图2-28。

12种药材性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有无腺点(或小凹点)、叶片分裂程度、裂片的形状、叶片的宽窄、裂齿有无、叶面被毛疏密、叶柄长短、有无假托叶和气味等各个方面。其显微方面主要区别表现在有无结晶及特大“T”字毛、腺毛大小及形状、气孔的排列;同时在厚角细胞、分泌腔、主脉维管束数方面也存在差异。综上有关特征,可资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蒿属植物叶形变异较大,同一品种可随产地、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以致一些品种的叶形外观相当接近,需要借助显微特征加以鉴别。同时,显微方面的一些特征也存在某些变化,如野艾蒿中的特大“T”字毛,在所观察的3个产地中,2个产地偶见;其草酸钙结晶的情况也有这种现象。此外还发现甘肃各地正品艾叶叶上的白色腺毛(有时呈透明腺点)或小凹点均众多;而各地野艾蒿的叶上白色腺点(有时也呈透明腺点)及小凹点众多至较少,变化明显,有时仅见稀少的透明腺点,文献也有类似之说。同时发现这种变化不仅与产地有关,也与季节相关。因此,在鉴别时尚需注意。

三、艾叶的品质研究

近年来,关于艾叶的品质研究时有报道,主要是以艾叶的挥发油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燃烧放热量等为指标,比较不同产地品种艾叶的质量。其中研究最多的当属著名的道地药材蕲艾。

有关艾所含挥发油的研究,朱亮峰等对蕲艾(采自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栽培种)和普通艾(采自陕西周至县秦岭北坡)的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油含量蕲艾较高,为1.06%,约为艾(0.54%)的2倍。并对二种艾的精油化学成分作了鉴定比较,结果见表2-10。

表2-10 蕲艾与陕西艾蒿挥发油比较

img

续表

img

梅全喜等为探讨蕲艾的质量,选择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含量测定。艾叶分别采自河南汤阴县、四川资阳县和湖北蕲春县。挥发油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挥发油测定法甲法进行。结果见表2-11。

表2-11 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含量比较(n=3)

img

结果表明,蕲艾挥发油含量高达0.83%,河南及四川产艾叶挥发油含量仅为蕲艾的一半不到,从挥发油含量看,前人认为蕲艾质优是有一定道理的。

洪宗国等分析了端阳采集的蕲艾(湖北蕲春)、川艾(四川省中药材公司)和北艾(河南汤阴中药材公司)。蕲艾、北艾与川艾出油率:分别为1.06%、0.48%与0.52%;组分与含量:蕲艾、北艾和川艾色谱图中可辨认的峰数分别为35、33和45个,鉴定出结构的组分分别为28、17和20个,最高峰均出现在保留时间14.037分钟,为1,8-桉叶油素,蕲艾与北艾相同组分更多,说明这2个品种的相似性更大;馏分与药效:从结果看出,若将保留时间在12分钟前、12~24分钟与24分钟后分别定为前馏分、中馏分与后馏分,蕲艾、北艾与川艾的中馏分峰数分别为21、23、21个,归一化含量之和分别为87.67%、80.73%与72.25%,该馏分为平喘镇咳的有效馏分。由此可看出3个品种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药效大小,由此可验证蕲艾在诸艾中的药效优势。有人用同样方法测定了河北安国祁艾与陕西的魁蒿的出油率,均为0.45%,北京的艾叶出油率为1.0%,山东崂山的艾叶出油率为0.50%。

艾叶中有的微量元素是艾叶理血的活性成分。梅全喜等取艾叶样品粉末1000mg,加入10mL硝酸,置于高压釜中,在150℃左右硝化2小时,过滤,滤液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12。

表2-12 不同产地艾叶微量元素含量测定(mg/kg,n=3)

img

由表2-12的结果表明,蕲艾中Ca、Mg、Mn、Al、Ni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四川产艾叶中Co、Cr、Se、Fe、Zn等含量较高;而河南产艾叶中除Cu含量较高外,其余均较低。蕲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微量元素如Mg、Ca、Mn等均与理血作用有关,艾叶属理血药,故从理血作用讲,蕲艾的质量当比其他地所产艾叶为优。

靳然等用微波消解,赶酸,稀释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对16个不同产地艾叶无机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艾叶中无机元素含量最高的是K,其次是Ca、Mg、Fe,不同产地艾叶样品无机元素含量差别不大,各产地艾叶样品重金属Pb、Cd、As、Hg、Cu的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艾灸,各产地的艾叶都是安全的。

梅全喜等对分别产于湖北蕲春、陕西秦岭、河北安国和河南汤阴的艾叶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见表2-13。

表2-13 不同产地艾叶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比较

img

结果表明,水溶性浸出物以陕西艾最高,河北安国及河南艾次之,蕲艾最低,从这一角度看,入汤、散、丸等内服制剂用艾以陕西艾为佳;醇溶性成分浸出物则以河北安国艾和蕲艾为高,约为河南、陕西艾的2倍,因醇溶性成分高,燃烧放出的热量亦高,因此,灸用艾以选择河北安国艾和蕲艾为宜。

梅全喜等为了进一步探讨艾叶的质量,又以与灸用艾条性能有关的燃烧放热量(比热值)为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材料来源为:样品Ⅰ(蕲艾)来自湖北蕲春县张塝镇;样品Ⅱ产地为河北安国市,系河北安国市药检所湛景山提供;样品Ⅲ产地为四川资阳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胡世林研究员提供;样品Ⅳ产地为河南汤阴县,由河南省安阳市药检所陈刚提供。测定方法是将艾叶干燥后研成粉末,压片,将热量计用二级标准的苯甲酸标定,将艾叶粉末片置标定好的热量计上进行燃烧,用比较法测出艾叶的燃烧热值,测试在恒温窒里进行,温度(20±2)℃。不同产地艾叶燃烧热值测定结果见表2-14。

表2-14 不同产地艾叶燃烧热值比较表(n=2)

img

艾叶是制作灸法所用艾条、艾炷必须的主要原材料,而艾条、艾炷质量的好坏与其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有密切关系。测定结果表明,蕲艾的燃烧热值最高,四川资阳艾最低,为蕲艾的88.96%,河南汤阴艾和河北安国艾的燃烧热值分别占蕲艾的96.28%和96.03%。从艾叶的燃烧热值看,蕲艾的质量比其他地方所产艾叶好。用蕲艾制作的艾条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比其他地所产艾叶制作的艾条要高,热穿透为强,临床治疗效果好。这一点从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以蕲艾为主要原料研制的“蕲州艾条”的多年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这也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艾的描述“……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是相吻合的。可见古代认为蕲艾质量优于他地所产艾叶,并赞其为“灸家珍品,道地药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林锦明等用差动热分析仪对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湖北蕲春)叶、五月艾(A.indica Willd.江西资溪)、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福建漳州)、北艾(A.vulgaris L.,青海西宁)、魁蒿(A.princeps Pamp.,重庆)的差热进行了分析鉴别及燃烧热比较,结果艾叶热谱与其同属植物五月艾、野艾蒿、北艾、魁蒿的热谱曲线均有明显的差别,而且每个样品均有其各自的特征峰形。据此,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鉴别。鉴于五月艾、野艾蒿、北艾、魁蒿的叶在不同地区常作为艾叶同等入药,若将它们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炷,用于烧灸,则有热气内注、温煦气血的功效。为了了解他们点燃之后产生热量的情况,林锦明等分别对艾叶、五月艾、野艾蒿、北艾、魁蒿进行了燃烧热测定,其数值分别为:18076.8,18030.9,18265.4,18035.3,16356.6J/g,可见野艾蒿的燃烧热值最高,艾叶次之。这个结果为把野艾蒿作为烧灸常用料品提供了客观的佐证。

有人对不同产地艾叶(湖北蕲春的蕲艾、河北安国的祁艾和陕西的魁蒿)的总黄酮、醇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见表2-15。

表2-15 3种艾叶含量测定结果

img

洪宗国等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艾叶中鞣酸,并对湖北蕲春、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山东鄄城、安徽霍山艾叶中的鞣酸进行了含量测定,含量分别为13.29%、5.83%、2.92%、2.92%、8.43%,含量是湖北蕲春艾叶最高,蕲春作为艾叶的道地产地具有实验依据。

艾叶的醇提水溶部分有明显的抗菌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黄酮亦为艾叶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成分之一,故醇浸出物和总黄酮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艾叶药效的优劣及质量的好坏,可用作评价艾叶品质的参考指标。

还比较了祁艾、蕲艾和魁蒿3个品种醇提水溶部分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结果见表2-16。

表2-16 3种艾叶醇提水溶部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img

括号内为样本数;*表示与对照组比较,进行t检验P<0.001。

结果表明,3种艾叶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以安国产的祁艾作用最为突出,在35.7mg/mL和70.2mg/mL剂量下均极明显地超过(P<0.001)另外两种艾叶。还比较了这3种艾叶水煎剂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安国产祁艾的抑菌作用比其他两种艾叶强很多倍,结论认为,祁艾与蕲艾的总黄酮和醇浸出物含量无明显差异,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菌药理作用祁艾强于蕲艾,二者质量均佳,均可作为正品艾叶入药,结果见表2-17。

表2-17 不同品种艾叶的抑菌作用

img

于凤蕊等采用 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B)-0.2%磷酸(A)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DAD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330mm,参比波长420nm,流速1.0mL/min,柱温25℃。结果:建立了艾叶饮片HPLC指纹图谱,采用该方法共检测了不同产地10批艾叶饮片,共标定12个共有特征指纹峰,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为艾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蕲春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11月15日发布蕲艾叶的质量标准,对性状、采收、重金属、水分、灰分等作了规定。

以上这些为艾叶的应用提供了质量标准。

四、艾叶的资源利用与综合开发

艾叶在我国分布极广,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且艾叶适应性强,极易栽培,加之艾叶用药历史悠久,药用价值极高,用途极为广泛,民间应用极为普遍,因此,开展艾叶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药物制剂开发 在药用制剂开发方面,20世纪70年代即进行了艾叶注射剂、片剂等研究,还有人将艾叶中的挥发油提取出来制作成艾叶油胶囊、气雾剂、糖衣片等,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消化道肿瘤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梅全喜在李时珍医院工作期间先后开发出“艾地口服安瓿剂”、“蕲艾精”等艾叶新剂型。艾地口服安瓿剂是艾地合剂改剂型产品,以艾叶、地榆二药组成,制成口服安瓿剂,便于使用、贮存,用于治疗菌痢效果显著;蕲艾精则是以蕲艾挥发油为主配制的类似风油精的外用油剂,该产品试制出来后颇受欢迎。

在艾灸产品开发方面,梅全喜曾主持研制出了“蕲州艾条”,该产品以蕲艾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试验证明其燃烧放热量及热穿透力比普通艾条要强,经临床应用证明,对风湿、肢体麻木、头晕失眠、脘腹疼痛、哮喘、呕吐、闭经、脱肛、子宫脱垂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以蕲州艾条采用穴位灸疗,治疗支气管哮喘病人50例,总有效率达94%以上。运用该品灸治妇科常见病“产后排尿异常”54例,总有效率达92%以上,效果非常满意。此外,国内某单位研制出的“无烟艾条”,具有无烟、高温、耐燃、疗效好等特点,颇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前景十分广阔。

在艾灸产品的研发方面国内近年不断有新的产品问世,河南南阳汉医艾绒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艾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蕲春药圣草本科技有限公司等在研发艾灸系列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推出了各种灸疗系列产品,都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专门生产销售艾灸类产品厂家,他们为艾灸类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湖南三片叶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艾香抗菌条”,通过卫生部门权威检验合格,用于空气灭菌、消毒、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他细菌、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熏香产品,非常适合家庭及其他室内场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河南南阳国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艾叶为主研制出了国草艾叶香烟(香烟替代品),艾叶香烟不含有任何烟草成分(包括尼古丁),其通过吸食的方式,对口腔、鼻腔和支气管等呼吸系统进行间接艾灸,给吸食者的呼吸器官带来有益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口腔、鼻腔和支气管的各种炎症,艾草散发出的烟雾还可有效预防流行疾病,抑制空气中传播的各种细菌病毒,并可达到清洁口腔、清新空气的作用,同时用它替代香烟还可起到戒烟作用。该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及日本深受欢迎。

2.保健用品开发 在保健品开发方面,梅全喜曾做过一些工作。如在李时珍治疗脐腹冷痛“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的经验启示下,根据衣冠疗法理论,参考《本草纲目》中治疗腰痛病的宝贵经验,研制出了“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该产品配方即是以蕲艾为主,辅以散寒、祛风、祛湿、补肾、活血、止痛药物,经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蕲春县人民医院、蕲春县李时珍医院等医疗单位临床应用治疗腰痛病人800余例,总有效率达95%以上,于1990年10月经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科学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治疗腰痛,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生产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药源丰富,无副作用,是值得提倡推广的一种治疗腰痛的新制剂。

近年来,在日本兴起了“艾蒿药枕”热,即将艾叶带茎粉碎,再用大型干燥器干燥30分钟,使含水量降至10%~15%,并在80℃温度下进行热处理,最后装入枕套,制成枕头。由于该枕头具有避蚊、除虫、除臭等功能,对治疗头痛、消除疲劳亦有好处,因而颇受日本消费者欢迎。仅此一项日本每年就要从我国进口约2000吨艾蒿。

有人研制了艾叶药枕、艾袋和艾垫。艾枕是取细软熟艾1000g,用布包扎做艾枕代替日常睡枕,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头重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头晕、头沉和脑胀,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情绪波动、阅读疲劳或处在繁杂环境时加重者效果最好。如果头痛表现为日轻夜重,伴有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和神疲肢软,也可用药枕。艾袋:取500g细软熟艾,用布缝成15cm×25cm的艾袋,用艾袋兜其脐腹,对于老年人的丹田气冷、脐腹冷痛或妇女寒性痛经、月经不调有一定的疗效。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mm的艾垫,将艾垫垫在鞋内,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1周可减轻症状,如若配合外涂癣药水,效果更好。

史恒军等以艾叶等14味药研制的腰宝袋——以弥伤蠲浊、强腰益肾为主要功效的保健性外用治疗药袋,于1993年获得批号(陕西械准字第364036号),临床应用简便安全,疗效满意,且工艺固定,质量稳定。

国内已有单位根据艾叶的消炎止血作用研制出艾叶牙膏,对于牙周炎、牙龈出血、牙龈肿痛及口臭等口腔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在湖北省蕲春县还有以蕲艾为主药,配以其他驱蚊药制成的蚊香(蕲艾蚊香),用于驱蚊及空气消毒,具有很好的效果,颇受欢迎。陈萍等研制的复方艾叶驱蚊喷雾剂“艾叶蚊敌”有很好的驱蚊效果。袁昌来等研究了中药抑菌艾叶等驱蚊基元材料的抑菌、驱蚊作用,结果表明,艾叶最低人体保护浓度为33%,即艾叶含量升至33%时进行人体驱避测试,6小时内无蚊虫叮咬,且20%的花椒与8%的艾叶混合、8%的烟叶与20%的艾叶混合具有驱避效果。艾叶中含有樟脑5.52%、龙脑8.46%,这是使艾叶具有驱虫功效的主要成分。

程桃英等研究的蛇艾卫生巾是用蛇床子、艾叶等中药研制而成的药用妇女保健用品,具有除温止痒、抑菌杀虫、活血止痛的功效,对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弧菌、白色念珠菌、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看,该卫生巾安全有效,实为妇女保健佳品,值得推广应用。

在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古代就已做了大量工作,如用艾叶制酒(艾酒),用艾叶制糕饼,在端午节食用,既是节日的美味食品和饮料,又可防病避邪。

今天,已有艾叶茶、蕲艾保健酒、艾叶饺子、艾叶月饼、艾叶粽子、艾叶绿豆饼等上市销售的成品,特别是安徽郎溪上野忠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还专门生产艾叶食品,如艾糍粑、艾水饺、艾青团、艾香串、艾汤圆、艾酥饼、艾铜锣烧、艾香粥等,深受欢迎,并出口日本。

中药浴剂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颇具发展前途的新剂型。在我国民间从南到北都有用艾叶煎水洗浴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习惯,因此以艾叶为主药配以柔和性的洁体润肤的基质制成浴剂,不仅可作为一种医治疾病的药品,还可作为一种防病健身的保健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艾叶健肤沐浴露(分清凉型、滋润型、止痒型、祛味型四种)、艾叶除菌香皂(分清凉型、滋润型、止痒型、祛味型四种)、艾叶健肤花露水和艾叶抑菌洗手液等,湖北蕲春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选用蕲春道地药材蕲艾为主药研制开发出了艾婴康婴儿型蕲艾沐浴膏和艾阴洁皮肤黏膜抗菌洗剂,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艾叶的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具有抗癌及抗衰老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含量高于普通药用植物。又有资料介绍,艾叶中含有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鞣质类成分——卡泰新。因此,利用艾叶所含的这些独特的成分开发一系列保健食品及饮料,前景十分广阔。事实上在欧洲及台湾等地已有单用艾叶或配其他水果制成的艾汁饮料,用于预防脑出血类疾病,颇受欢迎。此外,艾叶油气味芳香,可用于调配药物型香精,应用于药物及食品的调味,肯定会受到欢迎的。

3.空气消毒用品开发 因艾叶含挥发性成分,现在用于空气消毒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较多。鲁争从艾叶中提取挥发油成分,经混合乳化剂微乳化,并灌装于瓶中制成空气清新剂,并对其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空气清新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土生克雷伯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艾叶挥发油空气清新剂对细菌性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以艾叶挥发油含量为1mg/mL的艾叶挥发油空气清新剂均匀喷雾,5小时内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明显减少,平均控制在100cfu/m3以内。对空气中细菌平均消除率为86.36%,叶挥发油空气清新剂可以有效抑制室内空气中细菌的生长。二次实验结果有一致性。

艾叶在空气消毒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熏蒸消毒。《中药大辞典》中阐明:艾叶烟熏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铜绿假单孢杆菌有显著的灭菌效果,与福尔马林相似,而优于紫外线及乳酸的消毒;赵红梅等在爱婴病房采用艾条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发现爱婴病房艾条熏蒸后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的破坏作用(P<0.05),对HBeAg抗原的破坏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胡晓蓉等分别将涂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及白色念珠菌的3个平板,按等边三角形分置于熏箱内的栅栏板上,1根点燃的艾条置弯盘中,关闭箱门,1小时后取出,置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观察计数培养板上菌落数,艾条熏蒸可以使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及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成明显减少,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艾条熏蒸后无细菌生长。

对房间消毒也有喷雾、蒸汽的方法。朱艳对艾叶苍术喷雾剂对病房空气消毒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艾叶苍术喷雾剂消毒后30分钟灭菌率为81.7%,细菌总数≤500cfu/m3,符合Ⅲ类环境要求,因此中药艾叶苍术喷雾剂可应用于空气消毒,消毒时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芳香的中药味,在消毒的同时还能起到湿化空气的作用,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均无刺激或其他毒副作用,消毒期间不需要移动患者,医护人员也可以照常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因此不受时间、温度、湿度的限制,患者和工作人员能够接受,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和医护人员不便离开的病房空气消毒,节省时间和人力;而且中药艾叶、苍术资源丰富,性质稳定,价格低廉,使用简单,该方法还适用于各种场所的空气消毒(如商场、影剧院、候机候车厅等人员密集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消毒方法。李红梅等将艾叶复方中药提取液加热挥发用于妇科病房空气消毒,将艾叶8kg、苍术4kg粉碎成粗粉,95%乙醇提取,分别按5mL/m3(高剂量)、2.5mL/m3(低剂量)计算给药量,取计算所得中药提取液的量,加入电热水壶中,关闭门窗,加热至提取液挥发干净,停止加热,持续时间约10分钟,与消毒前比较,艾叶复方中药提取液高剂量、低剂量组及紫外线消毒组,病房空气中细菌数菌落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

4.动物饲料开发 艾叶目前在动物养殖方面应用广泛。吴登虎等使用单味艾叶对重庆动物园野生鸟类AIV进行防治,观察AIVH9染疫动物的发生、死亡和AIVH9血清抗体(HI)的指标变化,结果单味艾叶能提高野生鸟类AIV血清抗体水平,有效控制AIV染病动物群的发病死亡率(5%以下),对野鸟AIVH9(禽流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有效率96%以上,表明艾叶作为防治鸟类AIV等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在饲料中添加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中草药,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适宜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值得动物医学及人类医学等相关领域推广应用。梅全喜介绍了苍术艾叶烟的抗病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其对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A型)都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A型流感病毒具有高效和速效的抗病毒作用,单独用艾叶烟熏观察其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对A型流感病毒等4种病毒也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并研究了苍术、艾叶单独提取液的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表明,二者的提取液均有抑制A型流感病毒的作用,且以艾叶提取液的效果最好;艾叶无论是烟熏或是提取液对于A型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具体用法是在人禽流感流行的疫区用艾叶烟熏人们工作和休息的地方,每天熏30分钟,熏后开窗通风。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艾叶空气消毒剂喷洒也会有一定效果。

艾叶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有特殊的营养保健作用,孙克年报道艾叶有以下作用:

(1)促进生长,节省饲料。因艾叶中富含蛋白质和较齐全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动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含有促生长未知因子物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可补充、完善、平衡饲料的营养水平,使配合饲料趋向全价化,从而提高饲料在动物胃肠道中的消化、吸收和转化率,充分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也相应节省部分饲料,降低饲料系数。

(2)诱食作用。艾叶挥发油具有浓郁的馨香气味,可有效改善饲料中某些不良气味,使饲料变为清香气味,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食欲,缩短吃食时间,特别是作为淡水养殖鱼的饲料诱食剂,诱食效果显著。

(3)增色作用。养殖者为了提高养殖动物的肉、蛋、乳产品的色泽,以提高产品的商品价格,常在饲料中添加增色剂。艾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等物质,为天然的无公害优良增色剂。在畜禽饲料中添加3%~10%艾叶粉,一般可提高皮肤、瘦肉及鸡蛋黄色泽3~8个级别,在淡水鱼虾饵料中添加2%~4%艾叶粉,皮肤增色3~5个级别,艾叶对牛乳增色效果也较好。

(4)改善动物产品品质。艾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增加动物产品中的营养物质。据冯成伟(1997年)报道,在肉牛的青饲料中添加1%新鲜青艾叶,经160天饲喂屠宰后,发现试验组的牛肉肌纤维仅为对照的1/3,肌肉色泽良好,肉烹调后鲜香味明显优于对照组。山本村子(1999年)用艾叶作羊精饲料添加剂,可明显降低羊肉原有的腥味,香鲜加浓。Batsson(2000年)研究表明,在蛋鸡日粮中添加3%艾叶粉,可使蛋黄色提高4.5个级别,蛋中胆固醇含量降低48.3%。

(5)作动物保健剂。艾叶中所含生物碱、酚类、绿原酸、植物杀菌素等化学物质,具有提高动物免疫水平、抑杀病菌、消炎等作用。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艾叶作为畜禽首选的保健饲料添加剂。我国中医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叶具有安胎、祛寒止痛及杀灭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皮肤真菌等病原菌作用。因此,艾叶作为养殖动物保健饲料添加剂已得到国内外科学家认可。

(6)作饲料杀霉剂。艾叶中的绿原酸等物质可抑杀病菌,可有效杀灭霉菌,在贮藏的饲料中拌入适量艾叶粉,可替代脱霉剂使用,作为饲料的天然防霉防腐剂。据报道,艾叶的提取物可作为水产品的保鲜防腐剂。

纪丽莲等从我国南方霉变的粮食和饲料中分离得到黄曲霉、黑曲霉等10种霉菌并将其作为供试菌,研究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抗霉菌、抗饲料霉变、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作用,发现艾叶抑菌圈直径在10mm以上,有中强活性,且中草药混合品的拮抗霉菌生长及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效力很强,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率可超过95%,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向荣等总结了艾叶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蛋鸡的基础日粮中添加艾叶粉,可提高产蛋率,降低料蛋比、破软蛋率,提高经济效益,可增进食欲,提高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平均日增重,降低鸡雏白痢、鸡球虫病、维生素C和维生素A缺乏症等疾病的发病率,还可以使鸡肌肉纤维变得细嫩,原有肉酸味降低,香鲜味加浓。用艾叶饲喂试验组奶牛,每头日喂艾叶1.5kg,结果表明,试验组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14.25%,另外可提高增重,有利于牛胎儿生长,有保胎作用,提高繁殖率。在羊的饲草中添加6%艾叶,可提高肉产量,提高绵羊毛产量,使被毛光泽,毛质优良。在肉用兔日粮中用20%艾叶粉替代稻壳糠,不仅不影响肉用兔采食量,而且在促进增重、提高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用艾叶饲喂长毛兔,毛质发光、疏松,可提高产毛量。用艾叶饲喂肉用仔兔,体重增加较快,可降低仔兔的发病率,降低幼兔的死亡率。

艾叶作为纯中药及绿色植物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开发与利用有较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