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气治神
1.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终始》篇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则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气,是构成人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医门法律》云:“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故而《灵枢》有“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之论。
2.治神
《灵枢·本神》篇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灵枢·官能》篇云:“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素问·刺法论》云:“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如本元,命曰归宗。”《灵枢·平人绝谷》篇云,“神者,水谷之精也”“五脏安定,血气和利,精神乃居”。《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神离不开形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此即《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的重要学术思想。故《黄帝内经》鉴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病机,有“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用针之要,无忘其神”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