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新零售
新零售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最上层是消费变化,中间层是体验/服务,底层是组织和基础建设。换言之,上层是“人”的变化,中层是“货”与“场”的变化,底层是企业经营资源与能力的变化。它们之间从底层向上,一层支持一层。
最上层,消费变化有两大驱动力
第一,消费者可支配所得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研究消费者所得区间的“消费力发展规律”,提早布署以掌握消费新需求。
先讲消费驱动。如果按照年代来区分,70后的人要吃饱,80后的人要吃好,90后的人要吃得有趣。为什么?因为现在全中国的人均GDP已经8,000多美元了(2017年为8,827美元),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提高后,他们就开始追求吃得有趣。
过去传统的洽洽香瓜子、银鹭八宝粥、好想你,这些都是良心企业的好产品,但是它们跟有趣(比如三只松鼠)还有一定差距。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就催生出了企业在新零售方面的各种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重塑组织,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在不同渠道/业态下满足不同时代背景的消费者,这可能是一个量级提升的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的经营难度都大。
第二,消费者融入新科技应用。技术驱动其实很好理解。从单纯的线下实体店消费到PC时代的网购,再到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购物,未来还会有智能语音助理助购等新的触达、沟通和交易方式出现。
技术的飞速发展驱动整个消费的变革,也驱动了手机端新商业的出现。技术在营销领域的运用,就出现了Mar-Tech(营销科技),它在新零售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移动端收集的大数据,帮助企业做出精准的预测,分析消费者喜欢什么产品,什么样的价格区间,什么样的网红能带货,等等。
从技术驱动的角度来讲,就是把消费者数据化,把物流数据化,把零售终端数据化,从而将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放到云上去做分析,进而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和满足。
中间层,从需求侧视角与供给侧视角看变化
中间层是体验/服务,这其实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读。
从(消费者)需求侧视角看,叫“体验”。商品是绝对的第一体验,它“满足了消费需求”;第二体验是“业态”,即“满足需求的方式”。消费者想要购买一样商品,可以用便利店、大卖场、流量电商、内容电商、O2O、C2M、C2B、F2F等业态,每种业态内,有多内容与多场景的组合,使消费者得到理想的多场景体验价值。
从(品牌方)供给侧视角看,叫“渠道服务”。渠道上的第一道服务内容,是确保商品信息清晰、物流稳定可得。其次,应消费者购买时间与空间等习性的演进,发展出各种传统的线下渠道形态,例如移动互联网来临后,开始发展各种线上终端渠道形态。
而新零售的另一种“新”,就是供给侧管理“多元并行”的消费者接触点,在各接触点提供高效的售前、售中与售后服务。
最底层,经营资源与能力的重构
最底层是组织和基础建设。在管理“多元并行”的消费者接触点上,企业运营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需要判断什么样的新型组织结构能够在“多元并行”的接触点,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决策与回应,能高效地攫取商机、获取用户、满足用户、留存与运营用户。例如,过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包括去线下实体店的成本、在线上浏览比较商品的时间和精力、金融和物流服务的缺失,等等。如今,通过App,企业能够随时与消费者沟通交流,这些“障碍”就都解决了。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通过数字化基础建设武装自己,运用移动终端+5G连接+云计算+数据+SaaS系统,将商品流、库存流、订单流、会员流等整合在一起,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零售的本质,就是要满足消费者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二是对消费方式本身的需求。从这两方面来观察,自2012年移动社交开始到如今的社会发展,零售在上面提到的三个层次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大都已经适应线上和线下。
因此,线上线下的商品与服务不能相互割裂,必须考虑相互融合,彼此协同,线上线下一盘货、一样的价格,线上卖货线下服务,或者线下卖货线上服务……这才是新的零售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