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十七房郑氏宗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唐代南迁越州

“荥阳郑氏”虽是败国之后,却有着强大的王者基因,后世子孙历代多贤士鸿儒,文臣武将,达官显贵,数不胜数。特别是唐宋以来,郑氏一族更是中原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为官者众多,高官显宦辈出,曾有“九宰相、六状元、八驸马、二十进士、三十二朝官”之说,辅佐朝廷,甚至权倾朝野,曾世称“郑半朝”,真可谓名副其实的“簪缨诗礼之家”。十七房郑氏宗族始祖荥阳郑滋德就是郑氏众多为官者中的一员。

郑滋德,生卒年不详,字永成,推排郑氏国世系为六十一世。郑滋德世居河南荥阳,唐时因为官越州(今绍兴),举家南迁,徙居浙江龙泉乡,即余姚龙泉乡。

据《前绪郑氏宗谱》之《源流考》中记载:“荥阳郑滋德,字永成,生继先,号月山。月山生宝,字清隐。清隐生广、鼎。广徙青州,生良中、良直。良中,官兵部帅干,徙余姚龙泉乡,良直,官兵部尚书,徙安州,生文荣、文华、文德。文荣生獬、猎。獬,仁宗皇祐五年状元,官至翰林学士。鼎,官朝散大夫,徙越州龙泉乡,生良祥、良谦、良吉、良文、良章、良清、良基。鼎与良中俱徙龙泉乡,子孙繁衍散居近壤,约计四房,隆房分住余姚灵柯四明,兴房分住慈溪石台并鄞西、罂湖、通远、樟村,康房分住昌国灵绪、龙山、海宴,泰房分住奉化后洋、金溪、象山、鄞城。”(清)郑传澜:《源流考》,载《前绪郑氏宗谱》,中华民国九年(1920)第1本030页。十七房郑氏宗族即康房后代。

唐代时,余姚曾隶属越州管辖。唐武德四年(621),改会稽郡为越州,置总管府,总管越、嵊、姚、鄞、松、婺、衢、杭、丽、严、绸11州,其中“姚”就是指余姚。武德七年,又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督5州,改姚州为余姚县,另外设置山阴县,越州直领会稽、山阴、诸暨、余姚4县。而郑滋德到越州以后,具体担任何官职,因缺少文字记载,所以目前无从考证。想来应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郑滋德在越州总管府里担任要职,位高权重;二是,根据郑滋德为官越州南迁后徙居余姚龙泉乡推断,或许他一直是在越州下属的余姚县任要职,否则,无法解释他到越州后为什么不徙居越州府衙所在地会稽,或越州制下的其他各县,而偏偏徙居余姚。这仅是推断而已,并无依据佐证。

虽然郑滋德在越州任何官职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子孙为官情况,《源流考》中却作了简略交待。

郑滋德的曾长孙郑广,广本人没有做官,但他的两个儿子,即郑滋德的五世孙良中、良直,均居高官显位,郑良中,官兵部帅干,郑良直,官兵部尚书。在古代,兵部帅干,相当于兵部副元帅之职,而兵部尚书则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是六部尚书之一,别称大司马。隋唐至宋后,兵部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之一,明代时兵部尚书为正二品,而清代兵部尚书从一品,可见,郑良直的官位有多高。

将门无犬子,郑良直的孙子郑獬,字毅夫,是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的状元,官至翰林学士。据说,郑獬曾梦见洛池黄龙缠身,后来果然中了状元。

而郑滋德的曾次孙郑鼎,即郑广的弟弟,郑良中、郑良直的叔叔,也官至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我国古代文官名称,隋朝始置,唐朝时继之,至明朝时废除。朝散大夫官阶虽不算高,但也是有级别的,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当过朝散大夫。

自郑鼎与侄子郑良中俱徙居余姚龙泉乡后,他们的子孙后代繁衍散居龙泉乡附近的各地,约计分为隆、兴、康、泰四房,其中的康房即是分居灵绪的十七房郑氏宗族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