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改宪法的重大意义
(一)与时俱进修宪
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常言也说“良法善治”。可见,“良法”是法治的首要条件。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什么是良好的宪法?与时俱进是必要条件。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我国宪法一直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此次修改的宪法自1982年公布施行后,曾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写入;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进宪法,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每一次修宪,都处在历史的某个转折点上。与时代同步,把人民的呼声不断化为党的意志,进而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
自2004年第四次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新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需要由宪法及时确认。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修宪符合宪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天下大治,起于法治。维护宪法权威和总体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前提。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回顾过去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卓越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适时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已经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的内驱动力,是我们伟大事业成功和民族复兴实现的重要法治保障。
修宪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展现新要求,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党的十九大正式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方位、新起点、新背景。此次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达到21条之多,体现了我们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宪法修正案的正式通过,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作出的最新努力,是国家发展和事业铸就迈出的重要步伐,必将在法治中国的正确轨道上谱写国家治理的新篇章。
修宪筑牢国家治理新基石。“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捍卫和维护宪法权威就是保障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修改宪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宪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实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推进宪法的全面贯彻和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修宪
作为国之根本、法之源泉,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宪法修改要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分析问题,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问题,切实维护宪法权威性,真正实现宪法目的,彰显宪法价值。修改宪法,既要按照严格程序,更要反映人民意志,此次修宪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
1.依法按程序修宪
修改宪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确保修宪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党中央对这次宪法修改非常重视,准备充分、组织严密,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
修宪必经三道程序:党内程序、人大程序、人民参与程序。从2017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开始,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请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在精心组织讨论、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宪法修改建议。118份书面报告、党外人士座谈会凝结成2639条修改意见,推动形成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随后,该草案再在党内党外、上下反复征求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中共中央的建议。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专门讨论宪法修改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18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随后,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和表决,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整个过程体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坚持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宪法修改,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
2.依照人民意志修宪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宪法作为法之统帅、法律之母,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修改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充分体现了人民意愿,得到了人民拥护。通过修改宪法的方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及时转化为宪法规定,可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共21条,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同时,此次修宪坚持部分修改、不作大改,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是一大亮点。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赖于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行动指南。指导思想如同氧气,须臾不可缺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以党内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则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分量很重。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宪法有必要将坚持党的领导从具体制度层面上升到国家根本制度层面,使之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的法律效力,推动党的领导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有效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断,是历史事实和现实写照,此次修宪将其充实进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与宪法对我国国体的规定内在统一起来,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体现。宪法中体现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很有必要,有利于使“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在宪法上得以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拓展阅读
修宪,让人民意志更好体现
3月7日,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审议、讨论宪法修正案草案。代表委员从切身实际出发,普遍认为此次宪法修改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就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此次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制定,也同样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精心组织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要求,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愿望,广泛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识,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从历次修改宪法的过程来看,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修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比如,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监察体制该如何进一步改革发展?再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活动准则。这是党和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和创造辉煌成就的体现,也是党和人民开辟前进道路和积累宝贵经验的必然要求。
“修宪,修到大家的心里面。”在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的心声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广泛共识。正如有网友所言,宪法是各民族大团结之根本,是新时代前进的大方向,是夯实强国、强军、强盛民族之基础,是伟大祖国复兴之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宪法进行适当调整,适应了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了人民新形势下的新期许,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遵循宪法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资料来源:人民网评:修宪,让人民意志更好体现.(2018-03-09)[2018-04-09].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309/c1003-29858701.html.
(三)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
我国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宪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现行宪法是全国人大于1982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而制定的。宪法修改是宪法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修改宪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集中全党智慧,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进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扣新时代的实践要求的重大思想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修改宪法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探索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我们既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坚持以宪法的“人民立场”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有针对性地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法治理论问题,又破解了一系列重大法治实践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凝结。实践证明,中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进行法治建设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关系依法治国全局、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位一体”推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宪治国。这是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动选择,开启了以法治方式塑造国家、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新篇章。
修改宪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修宪把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融入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确认了宪法法律在国家各领域建设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宪法第二十四条增写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相一致。宪法修改有利于更有力地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宪法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根本法作用。
修改宪法有利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依法治国方略确立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40年的辉煌历程之后,改革开放仍然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到了新的历史关头。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通过修改宪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宪法修改紧扣全面依法治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契合点,体现了立法与改革的相得益彰,有利于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宪法修改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始终是改革开放推进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