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1.3.1 效率与价格

1.效率

经济学家对效率有着特殊的理解,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产品和劳务。与此相对的公平则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公平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经济学的分析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们把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制度效率两大类,其实质是资源配置的效率。

生产效率是指生产者用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了最大的产量,或者说是用最少的成本生产出了收益最大的产出量。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能将其资源做最好的利用。

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现:第一,生产的技术效率。生产的技术效率是一个纯粹的物质或者说是一个技术的概念,它描述了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投入如劳动、机器、土地、原材料等。一个生产过程如果不浪费任何物质投入,我们称之为生产具有技术效率。如两个木匠共同使用一把榔头来生产凳子,现决定再增加一把榔头,如果增加一把榔头可以节约一些其他的要素如劳动等,则这一决策就是有效率的;反之,如果榔头的增加不影响其他生产资源的节约,则这一决策在技术上是无效率的。显然,有许多种方法,在技术上是有效的。第二,生产的经济效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否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价值上的节省。从这一角度来看,常常在许多种有技术效率的方法中,只有一种方法被证明是费用最低的,从而是有经济效率的。

一般我们把一个经济制度的效率理解为一个经济主体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没有损害,即一方获得利益不是建立在牺牲另一方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这样,经济活动是有效率的。这种效率我们称之为帕累托效率。

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帕累托效率。

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去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球。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一个人老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影响了他们的兴致。他们认为,球场应避免闲杂人员进入,以保护正常运动者的利益。于是他们决定去向球场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这样解释道:“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每天下午选择向一类残疾人免费开放球场。星期二下午是向盲人免费开放。你们看到的那个到处乱跑的‘闲杂人员’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的玩兴,球场向你们道歉。”三人听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在自己的教堂里,辟出一定时间,用自己的时间免费为残疾人祈求。祈求上苍保佑,为残疾人带来福音。医生听后,感触很深。他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里,留出一定的时间,用自己的医疗技术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经济学家略一思索后,不以为然,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由白天改为晚上?”

为什么要把对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在晚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对盲人来说,白天与黑夜没有区别。所以,把对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在晚上,一点都不损害盲人的利益。如果盲人在白天和正常的运动者一起共享高尔夫球场,盲人的利益虽然能得到保证,但显然,正常运动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说,盲人所获得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一般游客利益的基础上,如果这样,球场的资源配置是没有效率的。所以,效率是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

经济活动的效率常常会受另外一些因素的影响。第一,消费者是否有自由选择他们所愿意选择物品的能力和自由,如果消费者被迫购买某一产品而没有选择的自由,则经济活动一定是低效率的,而不会是高效率的。第二,效率受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的影响。第三,如果整个经济体系存在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歧视性价格)的现象,经济活动的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对消费者而言,市场是指提供给他所需要的产品的所有供给者,对企业而言,市场是指购买他所售产品的全体顾客。所以市场是买卖双方的集合。买卖双方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买卖双方对价格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如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价格由垄断者制定,消费者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者不能影响价格因而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绝大多数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它们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动而波动。

2.价格

如果存在着充分的市场竞争,那么市场机制使价格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价格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当我们进入农贸市场,发现青菜的价格上升了,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今天市场上青菜的供给量减少了,在一个市场定价的经济体中,这一反应肯定是对的。

其次,价格的变动会调节供给和需求,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但价格调节供求关系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产品特征下,其作用是不一样的。现代经济学建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价格机制的设计也以私有制为基础。这就是说,当交易的发生是以自有资源为基础时,价格对供求关系的调节就会显得足够有效。价格高了,消费者当然少买一些,生产者自然会多生产一些。如果交易以公有资源为基础,效果就没有这么理想。或许这就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价格机制失效或者变形的主要原因。价格机制的有效性还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如果某种产品需求富有弹性,价格机制调节其供求关系的效果就好;但如果某种产品缺乏弹性,则价格机制调节供求关系的效果就差。

第三,价格调节资源的走向,使资源达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一个数学家、一个统计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一起商量,准备到非洲大陆去捕大象。大家分头去做准备。数学家认为,在到非洲大陆去以前必须首先证明非洲大陆至少有一头大象,这样去才有可能捕到大象。所以数学家的准备工作就是去证明非洲大陆有大象。统计学家所做的事情是到动物园里去观察大象,把大象的形象特征牢牢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准备去非洲大草原上观察,最后把看到的各种动物中最接近于记忆的动物定义为大象,然后捕获。当数学家证明了非洲大陆有大象,统计这家把大象的形象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后,两人去约经济学家同行。经济学家说:“你们去吧,我不准备去非洲捕大象了。”当两人问为什么时,经济学家说:“我们一定非得要自己去捕大象吗?只要我们愿意支付足够高的价格,大象会自己跑到我们的面前。”我们平时所讲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总是到效率高的地方去”中的“效率高的地方”往往就是价格比较高的地方。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明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同时也说明经济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所代表的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数学家追求精确,统计学家遵守大数规则,而经济学家更喜欢用经济杠杆来分析资源配置。

正因为如此,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之一。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格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调节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因而也就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价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作用。

1.3.2 经济学家的分歧

不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种原因,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不一致。如中央银行是否要加息,国有企业改革是否要减员才能增效,社会保障制度是否要进行改革,甚至国家是否要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还是应该采取扩张的政策等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第一,经济学家对经济的运行模式的看法并不一致。如经济的运行是在竞争中进行,还是在竞争被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被限制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不同的模式常常会有不同的结果,而经济学家掌握的信息又是不充分的,因而不同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往往会有所不同,并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经济学家对经济运行的模式有相同的看法,在数量上也会产生分歧。一些经济学家们同意,降低利息税有助于储蓄的增加,但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个人储蓄的增加是有限的。

第二,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目标的主张会有所不同,因而也会在分析经济问题中产生不同的结论。如有些主张效率优先,而另一些主张公平为本,这样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分析结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离不开经济利益,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我们认为,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扮演了双重的角色:辩护士和医生。作为医生,经济学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分析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毛病,并开出医治疾病的药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时,经济学家是冷静和理性的,因而其提出的学说可能是科学的。作为辩护士,他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一定集团的利益、一定制度的利益,因而其分析又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有时甚至是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其研究的成果又带有非理性的成分,难免有不科学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对待不同的经济学说应有的态度。从政策建议来看,任何政策都会产生后果,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把两种政策加以比较,一种政策可能对一些人有利,另一种政策可能对另一些人有利。可能前者并不明显地好于后者,这就要看经济学家关心的是谁的利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减税可以减少失业,但又可能加剧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可能更担心失业因而赞成减税,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关心通货膨胀问题而反对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