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科教育履行教育脱贫责任的四维度
本科教育需要对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承担责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学不再是偏于一隅的边缘机构,其处于社会的核心,本科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本科教育承担起教育脱贫的职责,是大学对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的应有担当。而且本科教育对教育脱贫所起到的作用理应会更有持续性、稳定性,因为本科教育经历所累积起来的资本总和会沉淀在经济弱势学生个体身心之中,使其终身受益。这种受益又会弥散于社会,从而贡献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如前文所论,在市场经济及既定社会分配制度情境下,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贫困是交换权利的函数,所以对本科教育而言,其教育脱贫的责任在于扩大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交换权利映射。而欲扩大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交换权利映射,则要更大程度地在本科教育阶段扩大他们的所有权集合。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所有权集合附着在其拥有的资本之上,其总资本越多,则其所有权集合愈大,这样也就拥有更大的交换权利映射,进而更为远离贫困状态。于是本科教育努力促进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受教育阶段的资本积累,就是其在担当教育脱贫责任。基于布迪厄资本分析框架,本科教育的教育脱贫责任应具有如下维度:
其一,文化资本,即本科教育应承担起促进经济弱势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责任。文化资本指涉学生的知识、习性和品味等,可以把个体受到的(广义)教育、培训甚至与文化相关的生活体验涵盖在内。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存在有三种形式,即具体的、客观的和体制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场域时,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受到了不同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体验,所以各自已拥有的文化资本起点总量也不尽相同。布迪厄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异,他认为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并不一定完全对应,但是我们观察现实生活可以发现,经济弱势的家庭,一是其物质财富在不同程度上相对匮乏,二是在经济弱势家庭成长起来的本科生受到的基础教育也往往存在劣势,这就犹如整体上把经济发达城市的孩子受到的基础教育与农村孩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一样。经济弱势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拥有的如书籍等客观文化资本会较少,其进入大学前的具体的(品味等)、体制性的(文化相关证书等)文化资本也会相对缺失。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入大学进行学习时,其原生文化资本相对较少,所以作为文明社会的弱势补偿,本科教育需要对经济弱势学生文化资本积累进行补助。布迪厄的实证研究有一些有趣的发现:社会(经济)出身越高的大学生,做研究时选择“他国”题目和地点的可能性越大;从艺术文化领域来看,越是出身高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就越为丰富;在没有组织教学的文化学术领域,出身高的学生总是占优势的。这类情形的出现,既是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入大学前因家庭贫困带来的文化资本积累的结果,也表征出本科教育过程中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不利不公局面。这就是本科教育应在文化资本领域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进行弱势补偿,以助其教育脱贫的必要性所在。
其二,社会资本,即本科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社会资本积累的责任。一般地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获得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的集合体,可能是“实际的”,也可能是“潜在的”,后者往往难以被感知。由于特定的原因,在我国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了,甚至社会资本总是与裙带关系、贪污腐败相关联。这里我们讨论的社会资本本身具有正当性,属于合法的范畴之内。因为经济资本是其他形式资本的根源,所以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为经济贫困,其家庭所附着的社会资本往往会相对较少。经济弱势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不足对其大学期间社会资本积累当然会有影响。可以把本科生的社会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生的,它主要是由本科生的家庭所带来。但是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具有相对的社会活动封闭性,而本科生作为学习者其具有活动的单一性,这样原生社会资本并不一定能够被本科生所感知。但是可以推定的是,因为经济弱势本科生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往往处于劣势,所以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拥有的原生社会资本也相对较少。另一类本科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自生的,它是由于本科生自身的“关系活动”所创造出来的。通过观察可知,经济弱势学生往往在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上处于相对劣势,这既与他们上大学前的贫困生活经历所带来的心理与精神上的影响有关,也受其所接受到的基础教育影响。基本的情形是,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与其他本科生相比,他们在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上往往不足,这样他们自生的社会资本也具有相对劣势。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原生、自生社会资本的双重劣势决定了其社会资本积累的相对弱势,这种情形理应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得到学校的相应补偿。弱势补偿是文明社会的根基,本科教育应在社会资本维度对经济弱势学生提供特别的帮助。
其三,经济资本,即本科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家庭经济弱势学生(潜在)经济资本积累的责任。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经济资本由各种经济利益或收入、经济财产以及生产要素所组成。首先如前文所述,对本科教育而言,其主旨并不是要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经济资本积累更多的是一种“潜力”,意指本科生积累的更多的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积累更多经济资本的潜能,当然这也并不否认其在校期间的实际经济资本增长,但后者并不是本科教育的旨趣。因此可以明确,本科教育对本科生经济资本积累的贡献应主要是提升其将来走出校园后积累更多经济资本的潜能。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基本意识是,普通本科教育从本质上讲应是通识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的整个生活做准备的。为学生将来整个生活做准备当然也包括为其将来的经济生活做准备,但如若把这一点看成普通本科教育的核心所在,则庸俗化了本科教育,也偏离了本科教育为通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而滑向了职业教育。这里并没有对职业教育歧视之意,只是强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功能的区分。普通本科教育能够通过学术教育促进本科生潜在经济资本积累,但本科教育其功能更为广泛,它指向的是本科生未来的整个生活。它不应是一种过分强调劳动技能的教育,而应是一种“无用的”博雅教育。当然这种“无用的”教育其实从长远来看对本科生的潜在经济资本积累是“有用的”,因为整体来看,简单的技能教育往往在促进学生更多远期经济资本积累上比不过需要博雅教育作为基础的高智识的学习。有学者把教育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两种类型,生存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地位教育追求的是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的更高社会地位。即使把普通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我们也很难说其只是单一的地位教育,尤其在我国普通本科教育因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理念偏差等造成的明显的系统性“下移”,或多或少地偏离通识教育的当下,普通本科教育其实是有很大程度上的生存教育属性。所以当前的普通本科教育是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并存。社会是分层的,经济弱势家庭属于下层,而社会分层往往在高教系统内有程度不一的“复制”,所以下层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大学教育更多地偏向生存教育,这一情形往往是由他们的专业与课程选择、校园活动参与和关注主题偏好等在不知不觉中形塑而成的。而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地位教育才能更好地贡献于本科生的潜在经济资本积累。另外一方面,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直接经济资本积累也不能完全否定,而这种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原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这方面经济弱势学生同样处于劣势。由上可知,本科教育追求社会正义,应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在潜在经济资本维度进行切实的补偿。
其四,符号资本,即本科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符号资本积累的责任。符号资本也可以称之为象征性资本,是用以表示威信、声誉和仪式活动等象征性现象的概念。符号资本的积累与其他三项资本的富有程度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符号资本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延伸和固化。譬如,本科生通过努力学习,在大学期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资本,荣获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这一荣誉就是由文化资本延伸而来的;本科生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类的付出,担任了学生会主席一职,这一符号资本就是由其所累积的社会资本固化而来的;同样地,创业大赛获奖的荣誉也是由学生积累的潜在经济资本而得到的。由上探讨可知,整体来看,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积累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符号资本是这三种资本的延伸和固化,所以他们的符号资本积累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符号资本可以转化成为经济资本,本科教育担当教育脱贫责任,理应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符号资本进行弱势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