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本科生
本科生与大学生范畴有异。在本书中,本科生是指从属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内本科教育层次的大学在读学生。本科根据不同的高考录取批次,可以分为一本、二本和三本。开展本科教育的院校又可以分为重点本科高校和非重点本科高校,但是这只是高校管理的制度安排,本质上都是本科教育。如上这些高校本科学生都是本书研究的指涉对象。
(二)家庭经济水平
关于家庭经济水平的含义,目前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知,概念使用上有的学者用“家庭经济条件”,有的用“家庭经济地位”,也有的用“家庭收入状况”。家庭经济水平难以测量的原因除了家庭经济水平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外,还因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下,家庭收入趋向多元化,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水平的评估基于个人感受,因此很难客观评判家庭经济水平的好坏。本书中的“家庭经济水平”指的是本科生家庭背景中的纯物质因素,因此指的就是本科生的家庭年总收入,并以本科生在校一年的必要支出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重做对照来考察本科生的家庭经济水平。
(三)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布迪厄提出,其目的是分析出生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就上是否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学术市场上得到的特殊利益,是否与阶层之间的资本分布状况相一致。布迪厄发现,和学校直接教授和完全控制无关的领域,如先锋派戏剧或爵士音乐,有上层阶级家庭背景的大学生,会比较有优势并容易成功。这就说明排除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凸显其优势,并获得学业成功。在布迪厄著名的《资本的形式》一文中,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文化资本理论,把文化资本视作“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一书中,布迪厄首次明确指出了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即文化资本有具体(或身体)的形式、客体的形式和制度的形式三种。具体的形式或身体的形式,是个体经由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得到的一种文化能力,它会成为个体身体与精神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行为惯习、适应能力和人格类型等;客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体拥有的文化产品,如辞典、工具书、报纸和杂志等;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最典型的表现是学历,它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文化体制下所获得的制度性的资格与地位。此外,各类资格证书也可以被看作是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本书探讨家庭经济水平对本科生文化资本状况的影响,“文化资本”概念来源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文化资本的内涵和分类的理解也以这一理论为基础。
二、主要理论基础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化资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探究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教育与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一)文化资本理论
1.场域
当今社会结构如同一张网,呈现为一种非常活跃而紧张的状态,任何成员的活动都联系着社会整体结构及其活动;反过来,整个社会结构、生命及活动也不断影响个体。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整体、部分和个人,不断在进行力量的较量与制衡。为了尽可能具体化地反映社会结构的真实的动力惯习和生命运作状况,布迪厄试图以共时理解的概念形式,把社会宇宙结构化的动态性质,用“场域”概念表达。场域是“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network)或构型(configuration)”,从这些位置的存在,以及附加于它们的占据者的各种约束条件来看,这些位置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的境况;二是它们与其他位置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指支配,也可以指服从等。这就意味着要想在场域中获得与利益相关的特定利润,就必须拥有权力或资本。而行动者在场域中会采取的策略不仅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也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持有的认知。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就是行动者在特定资本分配中所占的地位,他们对场域所持有的认知又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也就是他们对场域中某一特定的点所做的观察。
场域和传统的“社会结构”不同,也不是各种社会地位和社会空间的静态结构。场域通常与场域中各个行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关,而各种社会地位又可以构成一个阶层化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文化资本对应的场域,布迪厄称之为“文化场域”,文化场域又可以细分为艺术场域、科技场域和教育场域等。教育场域包括的行动者主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场域概念受布迪厄关系性思维模式影响较大,场域更多地关注的是在场域之中的实体间的关系,而不是实体本身或其特征。因此,他认为:“根据场域进行思考就是关系性地进行思考”。布迪厄指出,人的行动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个体在场域中的实际行动与社会结构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结构能为个体的实践活动提供客观制约条件,另一方面正是个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存在与发展。
布迪厄认为,场域有多重特征。首先,场域是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场所,行动者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或资本,争取更大的权力而在其中进行竞争。其次,各个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逻辑,并且这种逻辑可以控制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再次,场域具有结构性,这就是说,在场域中位于不同的位置,其拥有的资本类型、数量和结构就会不同,这种不等分的资本,会造成场域内的行动者,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位置结构等级。最后,场域没有明确的界限,它有可能扩大、缩小甚至会消失,新的场域也很有可能出现。
2.惯习
“惯习”一词源于拉丁文“habitus”,描述人的仪表、穿着状态以及“生存的样态”,原来指的是在当时当地规定着某人某物之所以为某人某物的那种“存在的样态”,所以国内也有学者将这一概念理解为“生存心态”,布迪厄赋予了这个词新的意义。他认为惯习兼具“建构的结构”和“结构的建构”双重性质,是一种“持续的和可转换的秉性系统”。惯习贯穿行动者内外,会随时随地伴随着人的生活和行动,是一种生存心态和生活风格。惯习一方面能指导行为者的行动过程,另一方面还能凸显行动者的行为风格和气质;它不仅能体现行动者的主观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又以无意识的方式体现;既是行动者过去活动经验和教育经历的体现,有历史的“前结构”性,又能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改变,有“创新性”;既可以在实证的经验方法下准确地把握,又以不确定的模糊特征显示出来;既能显现出行动者个人的秉性,又渗透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的阶层性质;既因为社会结构长期内在化而以感情心理系统呈现出来,同时又主动外在化地影响生活和行动过程,并不断再生产和创造新的社会结构;既是行动的动力及客观效果的精神支柱,也是思想、感情、风格、个性甚至语言表达风格和策略的基础。
因此,形成惯习的早期社会化,在教育中应该引起重视。孩子从父辈或祖辈处沿袭与传承的饮食、生活习惯、日常行为与思维方式等都会不自觉、无意识地透露其家庭出身。惯习说明个体不是只受外部起因决定的粒子,也不是只受内部原因引导,只会执行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单子(monad)。惯习不仅体现个人特质,也是进行阶层区分的手段。处于相同阶层的成员,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相似,与从属于其他阶层的成员相比,更能互相欣赏和理解。
3.文化资本
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来分析影响不同阶层学生学业表现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布迪厄指出三者当中,文化资本最为重要,因为资本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转化,个体可以将文化资本投资于各种市场,文化资本的投资能够给占有者取得相应的回报(利润)。迪马奇奥则在“地位文化参与”的意义上理解文化资本,具体包括文化活动、文化知识以及文化态度。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上层的地位符号,这种符号是进行文化和社会排斥的利器,因为它易于被制度化或特定的人群分享。如态度、偏好、形式知识、行为、商品和证书等。制度化的符号进行工作和资源的排斥,分享的符号被上层群体用来排斥其他群体。基于美国学术研究中的实践,拉鲁(Lareau)对文化资本的定义进行修正,认为文化资本的关键方面是文化能作为获取回报的资源,这种资源易于垄断,并且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代际传递。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满足学校期望的能力,依社会分层的不同而不同,这种差异在文化资本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化资本与家庭背景关系密切。布迪厄在其著作《继承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明确论述:学业成败在既非天赋,也非个人因素的情况下,归根结底是家庭环境作用的结果。来自原生家庭的文化习惯和才能,在家庭环境作用下,对个体的影响成倍增加。
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这三个概念密不可分,每一个概念只有在与其他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时,才能获得有效的意义和功能。
(二)文化再生产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学者们将其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或者是“消费社会”。不管其称谓为何,其共同特点是强调“文化再生产”在整个社会运作过程中的基本作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重点在于指出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和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优先性。并且,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相比,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首要关注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借助文化因素才能不断发展。
“再生产(reproduction)”原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指生物的生殖、繁殖或再生,除了有重复、再制的意思,也有改变和新生的可能性。而文化再生产不同于一般意蕴下的“文化复制”,“复制”只是单纯的“重复”和“模仿”,尽管文化再生产概念有“复制”的意思,但是它更重视“再生产”这一意蕴,关注它和原来的生产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表现出它多样化的因素之间互相交错互动的复杂性。多样化的因素是指这些因素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有能够表达出来的,也有无法表达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复杂性是指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多维并存和多向交错。布迪厄重视的文化再生产,不但要表现出它在整个社会运行中的决定性地位,展现与过去社会不一样的特征,还要表现出它在运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决定性。强调它对调整和重构社会阶层结构、个人生活方式、文化资源再分配和社会权力再分配等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布迪厄认为,现如今存在于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在社会权力层面上有主导地位的集体及其社会成员,试图持续不断地垄断文化特权,他们深谙当代文化再生产制度、组织和运作机制,通过玩弄一系列象征性的策略手段,获得源源不断的文化特权。他还研究了学校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在他看来,学校场域中同样存在资本分配不均的现象,特权阶级利用其在学校场域中的有利位置保证其文化特权。他还对权力正当化的再生产机制、生活风格和品味的再生产机制、语言象征性权利的再生产机制以及文学和艺术场域的再生产机制等共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整个社会权力再分配过程的复杂性和象征性。
其实文化再生产从个体出生就开始,所以家庭才是文化资本积累的起点。家庭原有的一切都会给后代带来影响,更不用说语音特征、感情交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这些文化资本的重要内容。而学校教育是文化资本生产的最重要的环节,行动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各种知识和能力。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来自上层阶级家庭背景的孩子,凭借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模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文化资本,而来自下层阶级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多地需要依靠自我的努力和成就动机,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