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及相关的教育学要素
这期间杭州的护理教育,有公办的省立高医,也有西方教会医院和基金会支持、政府备案的私立仁爱护校,办学性质多样,护理教育也从西方传教士的文化穿透式教学逐渐转变成国人自主培养护士。研究者这期间依然未查到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文献记载,但已查到护理教育的学制、课程表、教科书(含参考书)目录等教育学要素,下面将以省立高医和仁爱护校为代表讨论这期间杭州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相关的各个教育学要素。
一、学制、课程设置
省立高医的前身为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最早招生的专业为助产专业,后拓展了护理专业。据史料记载,1937年有17名护理专业毕业生。虽然未查询到关于修业年限和入学标准的历史记录,但现存的可查询资料显示,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共培养护士152名,助产士544名(浙江省杭州护士学校,1949),新中国成立前毕业总人数为875人(含医学专业)。
此阶段出现了护士专科化教育的萌芽。1926年培养特班护士14名,1948年毕业公共卫生护士4名,其他年份也尝试培养公共护士或通过开设看护补习班等形式培养专科化护士。据《浙江医药史》记载,正式护士学校毕业生经过6个月训练并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公共卫生护士(朱德明,2009)。由此可见,公共卫生护士是比普通护士更高一级的护士。
仁爱护校学制三年,每学年招生25~40人,开设课程37门(仁爱护校,1947)。第一年以解剖生理学、细菌学、药物学、化学、社会学、营养学、历史、地理等医学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年以外科、内科、妇产科及泌尿科、小儿科、物理治疗等医学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年以产科学、产科技术、个案研究、公共卫生等医学技术及科研课程为主。三年的在校学习都兼顾中文和外文的学习,除此之外,每个学年都安排临床实习。
二、师资队伍
仁爱护校虽然也是在天主教仁爱医院基础上建立的护士学校,但其在创办之际聘用的13名教员和10名职员均为国人,这是与广济护校最大的不同之处。仁爱护校由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吴义崇担任校长并负责讲授护士心理学及伦理学课程,金兆年担任教导主任并负责讲授解剖生理学、药理学课程,其他教员也大多毕业于知名医学学府(如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香港大学等),教职员分专职和兼职,并根据学校建立初期的组织和编制分配到教务处下属实习组、卫生组、训练组、体育组和教务组(仁爱护校,1947),权责分明,保障了仁爱护校良好的师资基础,并打破了“传入”阶段由西方传教士主持护理教育的局面,实现了护理教育的国人自治。
三、教学方式
仁爱护校成立之际也对教科书、参考书目、仪器、标本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预算(仁爱护校,1947)。在教科书的选择上,伦理学、护病学、个人卫生等护理专业课程的教科书多数是西方著作的译本,家政学、中国史、中国地理大纲等课程的教科书则选择国人自编的书籍。仁爱护校还罗列了数目繁多的参考书目。对所用的仪器和标本也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如建校初期有3台R. Ceichert生产的显微镜、美国生产的大小500件化学仪器、仁爱医院提供的150件产科标本、上海医学馆提供的动植物标本若干等。这些都足以证明,仁爱护校重视实验教学。仁爱护校在课堂中设置模拟情景开展教学,为护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临床模拟学习环境,是护理教育史中实验实训教学上的一大突破。
四、学校管理
这期间护士学校的管理也日趋成熟,省立高医校徽章(见图3.10)凸显出该校的办学性质和定位。不同于现阶段圆形居多的校徽,当时的校徽多半为三角形。另外,仁爱护校也对教学经费、办公费用等进行了规范,凸显了此阶段护理教育中院校管理方面的进步。
图3.10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省立高医学生证上的校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