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早期三本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1990年至1992年,我先后出版了《心理卫生学》《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三本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类的书极度缺乏,这三本书的出版,很快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直到今天,还常有一些中老年同行谈到这三本书对他们从业的影响。在这三本书中,我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这些看法不仅影响到我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解,而且成了我探讨两者关系的重要依据。
(一)《心理卫生学》与心理卫生“三级功能”
1990年,我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著作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心理卫生学方面的著作,出版后,曾作为当时我国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领导送去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成果展览。在该书中,我以心理卫生“三级功能”的思想统帅全书。“三级功能”的观点是我在1990年发表的文章《心理卫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首次提出的。
我提出的心理卫生“三级功能”是指:初级功能防治心理疾病;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高级功能发展、健全个体和社会。这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心理卫生“三级预防”的模式而提出的,“三级预防”是指:初级预防,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知识,以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尽早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并提供心理和医学的干预,同时也包括设法缩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复发率;三级预防,防止住院病人的精神异常转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地回到社会生产和独立自主的生活中去,同时对已进入慢性期的病人设法减轻其残疾程度,适当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认为,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的着眼点依然是“病”,是防病、治病,即以不病、少病及病了能得到迅速治愈为目标,这是传统健康观的反映,即无病就是健康。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健康的本质涵义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良好适应、充分发展。我所提出的心理卫生“三级功能”思想强调心理卫生的教育、发展、完善的价值,把它视为心理卫生的最高价值、最终目标,从而把心理卫生工作的重心从防治心理疾病转到增进心理健康,从服务于少数人转到服务于多数人。我在书中提出,如果我们能更重视发挥心理卫生的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不仅有助于人的心理发展和健全——人的心理发展和健全也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最根本的办法,亦将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心理卫生价值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
在该书中,我一再强调:“理解以下几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理解心理卫生的涵义:第一,心理卫生对于人的作用不可能仅仅孤立地局限于或表现于心理方面的健康,而是立足于整体的健康,即一个人的完善。心理卫生是通过改善心理而对整个人起作用,并表现在各方面;第二,健康的心理既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又是手段,即作为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手段,两者是统一的;第三,心理卫生只是健全个人和社会的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各项工作的配合。”我在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是很新颖的,即使放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心理卫生“三级功能”的思想得到了心理卫生界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关注和肯定。
心理卫生“三级功能”的思想与我1988年6月在上海交大召开的“全国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所发表的《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及特点》一文中把心理咨询的内容划分为心理疾病咨询、情绪障碍咨询、心理发展咨询三层次是有联系的,两者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心理卫生“三级功能”的提出,有助于使心理卫生超越了医学尤其是精神医学的范畴,成为医学、心理、教育、社会工作者等人群及多领域共同关注、从事的工作,对象由面向心理障碍者为主、面向心理健康者为辅转变为面向心理健康者为主、心理障碍者为辅,工作目标由预防、减少心理疾病为主转变为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为主。因此,它适应了世界范围内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心理卫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卫生的重要部分,其功能同样要满足心理卫生“三级功能”的要求。
我在1990年之后的有关文章中又相应提出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功能”的概念。正是因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尤其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因而,使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学生工作、思想教育有了内在的联系。我想,如果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那么,它们或许永远不可能与学生工作、思想工作发生直接的联系,自然也就不会有两者关系及其结合的探索了。
(二)《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师》与发展性咨询的观点
1992年,我的个人著作《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国内最早的心理咨询著作之一。该书较集中地体现了我的心理咨询观,其中强调发展性咨询的意义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对此作了肯定:“近年,我国青年学者马建青在其《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一书中,对发展咨询给予了比较充分的重视,其心理咨询的定义就包涵了发展与潜能开发的内容。他认为,心理咨询是‘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他所说的发展咨询是对希望开发自己潜能作出更好选择的来访者的咨询。他把‘立足于促进心理的健康与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作为咨询的集中目标’;他还把‘开发潜力原则’作为首条咨询原则提了出来;此外还指出‘矫正和发展相结合原则’,指出促进发展的‘意义深远’。”
虽然我的这本书是心理咨询著作,但其中所阐述的思想、原则、态度、方法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有很多吻合之处,因此出版后不仅受到心理咨询界的欢迎,而且还被不少大中学校作为思想教育、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发展性咨询的理念是我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时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点。
(三)《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此课程的。1987年2月,我在浙江大学首开这门课程,之后,与德育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一起每年开课。对此,1990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教授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工作报告》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浙大是全国最先开设心理卫生课的学校,由德育教研室开设的《青年心理健康》及由医院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已开办数期,约有几千人接受过较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受到学生和国内专家及同行的好评。为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他们于88年4月创办了《心理咨询》刊物……”
1992年我主编、国内十余所著名重点大学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协作完成的我国第一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材《大学生心理卫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以大学校园生活为背景,以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为参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点关注青年学生心身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课题和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卫生问题,充满了教育、发展的色彩。正如书中所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所在及影响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持充沛的精力,有效率地工作,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幸福而有创造性地生活。这是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积极意义和最高目标”。该教材成了之后许多年全国高校德育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学生用书,并被同行认为奠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框架。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一方式逐渐在全国高校得到推广,并于2011年被教育部文件规定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其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心理健康层面的收获,也表现在思想品德层面的进步,而这正是当初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开设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我对上课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分,但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该课程的开设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和所积累的大量学生心理健康材料对我深入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潜力,也使我看到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帮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
我经常想,如果没有30余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实践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如果离开了我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训练以及30余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那么,我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之间关系的体会、理解就不可能如此深切、全面和自信,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探索愿望,不会对实现两者结合那么充满感情。